湘湖邊,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明日歸來

明天,蝶變歸來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將重新對公眾免費開放。

從1月2日開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進行全面改造陳列。這次動靜非常大, 因為2009年9月28日,是它的出生日,走過11年的它,需要一個儀式,一次新生。

這座博物館,因一艘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而生。如今,這艘停靠在湘湖邊8000年的“船”裡,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前幾天,錢報記者獨家探班。

擴大近一倍的常設館

“船”的外形沒有變,但“船艙”內部全部推翻重來。我們如今看到的,是一艘新船。

跨湖橋文化距今8000年,它的幾個“最”,先了解一下——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漆使用、世界最早的獨木舟、中國最早的草藥罐、中國最早的慢輪修整技術、中國最早的水平踞織機、南中國最早的玉器、南中國地區最早的家豬。

常設展廳從原來的680平方米擴充套件到1200平方米。韓海英副館長告訴記者,館內能看到的文物數量,從十年前的150多件(組),一下子增加到了300多件(組),多了一倍。跨湖橋遺址壓箱底的寶貝,各種鎮館之寶,終於可以拿出來了。

如何講好一個8000年跨湖橋人的故事,展覽走了這樣一條邏輯線:考古發現——生活——藝術——精神——延續。

一開場,便是考古發現——跨湖橋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這次專門動用了一個單元的篇幅,把三次發現的全過程說得清清楚楚。而新增的第五單元,講的是文明的交融。也就是說,跨湖橋人把他的兄弟姐妹都帶出來了。

跨湖橋文化在浙江史前文化譜系中,上承上山文化,下啟河姆渡文化,從而建立起浙江區域文化的多元新格局,將深入研究中華民族文化文明史推向更高的層次。比如跨湖橋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有什麼關係?從器物的對比中,你可以發現很多秘密。

從古人那裡學會木匠手作

展覽的重頭戲,當然是跨湖橋人的吃穿住行。

我們都知道,跨湖橋人的木器,是他們的代表作。怎麼講好木頭的故事呢?

跨湖橋遺址目前共發現了14種木材,其中9種木材的“樣品”,釘在牆上,每種木材可以做成什麼工具,一一對照,比如桑木用來做弓、柄、鏟、杓、盤等等,而松木,適合做舟、板、錘、梯等等。

跨湖橋人知道利用木料的心材,可以防止木器開裂,做出更高硬度和韌性的器物,利用漆的特性可以對木材進行裝飾和修補。展覽中,這些怎麼利用木料心材的小細節,也一一用線繪的方式做了詳細的過程說明。

看完,等於上了一堂木匠手作課程,能深切體會到跨湖橋人對木材的選擇、分類、加工方面的技術已相當發達,符合現代科學標準。

光看光講還不夠,跨湖橋人的工具好不好用,還得自己上手。這次改陳的另一大亮點,就是互動區多了,比如在一塊大木頭上動手試試,秒懂。

再走到展示陶藝的下孫遺址板塊——一處陶器作坊,展示牆上有四個小洞洞,我剛要走開,設計師突然叫住了我,讓我湊近小洞往裡看,裡面別有洞天。

跨湖橋人做的陶器就藏在裡面,下面附以詳細說明:

“我們叫它探尋式展覽,故意不讓你全部看到,讓你自己過來,自己去探索,去發掘。”這是設計師留下的小心機,而且每個單元都有。

8000年前的跨湖橋人,本來就是年輕態的,他們的科學精神,對生活的享受,在全新的呈現方式裡,娓娓道來。3D列印體驗裝置,沉浸式體驗,光是新媒體螢幕,就增加到近30塊。

還有幾部為了展覽重新拍攝製作的影片,千萬不能錯過。推薦其中一部片子,關於古代到現代蒸鍋的演變,我是站在一面圓形玻璃前看的。

設計師說,這次動用了一種前沿展示方式——高晶電子晶片玻璃,在透明玻璃上成像,目前在省內博物館用到的還很少。

獨木舟終於有伴了

最後是重量級的鎮館之寶,它怎麼樣了?

世界上迄今儲存最早的獨木舟——跨湖橋獨木舟,6。5米深的湘湖水下,它仍停泊在最初的地方。

不過,獨木舟的家,升級換代了。這個展廳,如今叫跨湖橋遺址原址保護展示廳。

星星點點的燈,如夢如幻,好像來到了岸邊,連棧道圍欄也從木樁改成了玻璃,影影綽綽。如今,獨木舟的邊上,還停著一艘獨木舟的復原舟,1∶1復原,曾經下海航行。更重要的是,棧道兩邊增加了跟獨木舟有關的遺址資訊的展櫃和展板,相當於又開了一個關於獨木舟的主題新展。

從2002年獨木舟出土後,快20年了,工作人員一直在對它做原址脫水和科技保護,獨木舟也一直住在恆溫恆溼的玻璃房裡,邊保護邊向公眾展示。

普通玻璃升級成了更高階的低反射玻璃。韓海英說,這種低反射玻璃拍照不會有反光,抗壓,但平時的維護也不能用一般的抹布去擦,必須用手帕那麼小的擦鏡布。

看完獨木舟,還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這裡慢慢逛。就連柱子上,都暗藏了考古的知識。

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編輯:王詩堯】

【來源:中新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