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作者:陳二虎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一、家喻戶曉說六郎

《楊家將》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楊六郎更是貫穿《楊家將》的重要人物,鎮守三關,身邊還有“哼哈”二將,也就是孟良、焦贊。

在北京一帶,留下許多與楊六郎有關的故事與遺址:頤和園北面有座山叫望兒山,據說是遼宋爭戰期間,楊六郎一直帶兵打仗,其母佘老太君常常登上此山向北瞭望,還擂鼓助陣,希望兒子殺敵打勝仗,於是,後人便叫此山為望兒山(楊延朗之母佘太君,據考證當作“折太君,因晉北方言中“折”與“佘”諧音,是宋初將領折德扆之女。折家乃河東府州世家,八代為將守邊,戰功卓越,人呼“折家兵”,楊業戰死後,折太君曾上書宋太宗述說楊業戰死沙場的原因,迫使宋太宗下詔褒恤,懲罰了潘美等將領)。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據說北京西郊有六郎莊,楊六郎在此練兵駐紮,還有一個地名掛甲屯,說是楊六郎在此晾曬過染血戰袍而得名。然而,在遼宋時期,北京地區屬於遼國,是遼國的南京,楊六郎怎麼可能在遼國境內留下這“遺址”呢?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怎樣的?

楊六郎,不是《楊家將》中的楊延昭,叫楊延朗,是宋朝血戰陳家谷口的勇將楊業的長子,也不是六子,出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是宋遼簽定澶淵之盟的第二年,宋遼自澶淵之盟後,幾乎沒有打仗,偶爾邊境發生點小磨擦,人們習稱的三關是指瓦橋關(今河北雄縣)、益津關(今河北霸縣)、淤口關(今河北霸州東),就隸屬於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都部署。楊延朗“在屯所九年”,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死於任上。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二、自小隨父征戰

可以說楊延朗自從軍以來,始終鎮守於河北抗遼前線,於是,當地留下了許多有關楊六郎的傳說故事與遺蹟(其中大部分都是隨著楊家將故事的廣為傳播,後人附會的),楊延郎鎮守高陽關(也就是人們說的三關)時,宋遼已經休兵止戈,幾乎沒有發生戰事,偶爾發生點小摩擦,所以說,無論民間傳說也好,鄉邦文獻中所載,都不必當真。

據《宋史》記載: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除了與楊業在陳家谷口戰死的楊延玉以外(有可能是二子),其餘六子依次為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瓌、楊延貴、楊延彬。因楊業“死於王事”,宋太宗趙光義擢任楊延朗自供奉官遷崇儀副使,從此從上戰場,而其餘的兒子或遷供奉官,或錄為殿直,未見其事蹟,更沒有抗遼戰跡,而人們眼中的楊七郎其實是與楊延朗抗擊遼軍的保州刺史、緣邊巡檢楊嗣,與楊延朗齊名,邊人稱之為“二楊”,根本不是楊延朗的兄弟,也是後人演義出來的楊七郎叫楊延嗣。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留意史料,梳理一下楊六郎(楊延朗)的事蹟:楊延朗自小沉默寡言,喜歡行軍打仗之類的遊戲,楊業見了,感慨地說:“此兒類我!”看來繼承楊家尚武的風氣,年紀稍大一點,就隨父楊業出征打仗,頗有建樹,勇冠三軍。

宋太宗雍頤北伐,三路伐遼,以忠武軍節度使為雲、應、寰、朔等州行營都部署,西路軍統帥,楊業為西路軍副都部署,楊延朗隨父出征為先鋒,在朔州城下激戰中,臂上中了流矢,依舊帶傷奮戰,攻下朔州。因傷勢嚴重,沒有隨父轉戰陳家谷口。

楊業死後,楊延朗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知景州,隨後短暫出任江淮都巡檢使,不久改崇儀使,知定遠軍(即景州,今河北東光)。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三、冰凍遂城退遼兵

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七月,宋真宗獲知遼兵將大舉南下,便任命馬步軍都虞候傅潛出任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防禦遼兵入侵,楊延朗也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負責守備保州(今河北保守)、梁門(今河北徐水)、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一帶,當時楊延朗駐守遂城、楊嗣駐守保州、魏能駐守梁門,三將相互支援。

這年冬天,遼軍兵臨彈丸小城遂城,此時楊延朗剛剛進駐遂城不長時間,城小兵少,楊延朗一面派人飛報主將傅潛,請求支援,一面佈置守城,而這個傅潛膽怯不發救兵,小小的遂城被遼國大軍四面合圍。

楊延朗手下不到三千兵馬,見遼軍如潮水般湧來,眾心危懼,但楊延朗臨危不亂,從容指揮守城,把城中所有壯丁都組織起來,被甲執刃,上城守衛,一次次擊退攻城遼軍。

遼軍沒想到一個小小遂城屢攻不克,遼國承天太后蕭燕燕親臨城下,擂鼓督戰,遼軍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攻擊,矢如雨下,情況危機。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恰在這時,天氣驟降,寒潮來襲,傍晚,有民夫送水灑到地上,剎那滴水成冰,楊延朗靈機一動,迅速令軍民取水澆到城牆外表上,一夜之間遂城城牆包上了一層透明光滑的堅冰。

遼軍來攻城,都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這又滑又堅的城牆,根本無法攀爬,箭射上去就滑落了,什麼雲梯呀,撞車呀,都失去用武之地,只好從遂城撤兵。

楊延朗早有準備,見遼軍撤退,開啟城門,親率精銳乘機追殺,繳獲遼軍甲仗器械無數。

楊延朗奇計守遂城,以弱勝強,英名震邊陲,被擢任為莫州刺史。當時宋將魏能也堅守梁門擋住遼軍,時稱“銅梁門”“鐵遂城”,並且與楊嗣一起屢勝遼兵,邊人呼為“二楊”,宋真宗親自接見楊延朗,並對左右說:“此即楊延朗也。延朗父楊業為前朝名將,延朗治兵護塞,復有父風,深為可嘉!”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四、與楊嗣並稱“二楊”

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春天,楊嗣奉召入朝見聖,宋真宗升任楊嗣為團練使,楊嗣上奉曰:“臣久與楊延朗聯職,今一旦驟然居於其上,故願且守舊官。”楊嗣好樣的,難怪後人把他寫成楊七郎!

宋真宗聽了,十分常識楊嗣的謙讓,便同時命保州刺史楊嗣、莫州刺史楊延朗為本州團練使,並且欣慰地對宰執大臣說:“楊嗣及楊延朗並出於疏外,以忠勇自効,朝中忌嫉二人者眾,朕力為保庇,乃及於此。”

這年冬天,遼軍南侵,其前鋒在長城口被宋北面前陣鈐轄擊敗,隨之遼軍大至,張斌退守威虜軍(即遂城),遼軍繞過遂城南下,楊延朗與楊嗣、秦翰、李繼宣為前陣將領,各統本部兵馬分屯靜戎軍(即梁門)、威虜軍一線,會師迎敵,楊延朗與楊嗣事先率領精銳埋伏於遂城西北的羊山西麓,李繼宣與秦翰分為左右兩隊繼進。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為了誘敵,楊延朗率百餘騎兵自北面向遼軍挑戰,且戰且退,將遼軍引入羊山西,剎那伏兵四起,李繼宣與秦翰率部合圍,遼軍措手不及,與宋軍爭奪羊山制高點未果,大敗而逃,四將揮兵掩殺,當遼軍大部隊趕來增援,楊延朗四將率部撤離,退保威虜軍,此乃史料中的“羊山之伏”,此戰後當地老百姓改羊山為“楊山”,亦叫“藏兵山”。

宋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春,遼軍又攻保州,楊延朗與楊嗣率軍增援,被遼軍擊敗,損失嚴重,宋真宗念二楊素以忠勇聞名,並沒有處分他們。

次年,楊延朗改任寧邊軍部署,宋真宗詔增楊延朗部兵員萬人(以前一直是三五千之眾,絕對不是小說中的邊關大帥),指示“如契丹騎入寇,則楊延朗部屯靜安軍之東,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馬村西,以守護屯田,且斷黑盧口、萬年橋敵騎奔衝之路”並且楊延朗不受定州都部署王超節制,可“便宜行事”,擁有用兵自主權。

宋遼簽定澶淵之盟後,契丹兵馬北返,楊延朗請戰“邀其歸路”,宋真宗詔止。

後人有詩曰:

拒馬河邊古戰場,土花埋沒綠沉槍。至今村盲鼓詞裡,威震三關說六郎。

這詩實是對一代名將楊延朗的敬仰之情,不是史實。

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是否鎮守三關,大戰遼兵?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讀《紅樓夢》:如果賈家不敗落,花襲人會如願成為姨娘嗎?

話紅樓:香菱說夏金桂是文雅平和的美人,大家為何那麼討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