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戰爭背景

由於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僅在宋朝攻擊北漢的時候予以軍事支援,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公元969年,遼穆宗為近侍所殺,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即遼景宗。耶律賢即位後,對內積極改革,任用賢臣良將,與民休息,虛心納諫求治,澄清吏治、寬減刑法;對外延續遼穆宗時期的政策,仍採取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遼景宗

公元962至979年,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針,逐步開展宋朝的統一戰爭。宋朝在對南方用兵時期,也曾數次對北漢進行試探性進攻,但每次進攻均遭遼援軍阻撓而未果。公元964年,宋攻北漢遼州今山西,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公元968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

儘管因為北漢問題,宋遼雙方間接摩擦不斷;但在宋太祖時期,宋遼雙方大致保持和平關係,雙方邊境並未有過刀兵相向。即使在宋朝全力攻伐南方割據政權時,遼國也並無背後偷襲之舉。在宋太祖統治末期,宋遼關係進一步升溫,雙方使臣來往不斷。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宋太祖

宋太宗即位後,急欲有番作為,為自己正名,遂於公元979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最終滅亡北漢,戰爭頗為順利。遼國面對自己的附庸國被滅,也只是派遣使臣前往宋廷責問,並無直接對宋朝發動戰爭意向。然而,宋太宗滅北漢後,未及調整軍力,旋即親率大軍北上,意圖一舉奪取燕雲十六州,宋遼戰爭就此爆發。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宋滅北漢

燕雲十六州的歷史遺留問題: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後唐自立,向遼國求援。遼國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說白了就是後晉皇帝給遼國的勞動報酬。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欲攻取幽州時,因病重班師,不久便離世了。此後,宋太祖一直專注於平定南方各割據政權,沒能拿下這片地區。燕雲地區的缺失使得宋朝隨時處於北方政權的威懾之下。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燕雲十六州

戰爭第一階段

戰爭初期,宋軍連戰連捷士氣大振,宋軍很快便進兵到幽州城下,而後大軍圍攻幽州城。遼景宗耶律賢聞知南京被圍,於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耶律休哥自薦請纓,遼景宗便以耶律休哥統帥五院軍之精銳馳赴前線。宋軍圍攻幽州久攻不下,士氣低落。耶律沙大軍至幽州,宋太宗督諸路軍攻擊,兩軍戰於高梁河,耶律沙敗退,宋軍追擊。耶律休哥率軍前來救援,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不知其多寡,不敢接戰。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與宋軍相持,然後與耶律斜軫各自統帥精銳騎兵,乘夜夾攻宋軍。城中耶律學古聞援軍已至,也開門列陣,四面鳴鼓。耶律休哥繼續率部猛攻,宋軍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後退。耶律沙從後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死者萬餘人,連夜南退,潰不成軍。宋太宗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乘坐,急速南逃。

為防禦契丹乘勝南下,宋太宗命崔翰與孟玄喆屯兵定州,崔彥進屯兵關南,劉廷翰為都鈐轄與李漢瓊屯兵鎮州,由劉廷翰統一指揮。同時宋太宗又授諸將陣圖,命令他們,如果契丹來犯,必須依圖佈陣。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宋太宗北伐

當年,遼景宗耶律賢果命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兵數萬自南京(幽州)分兩路南下,企圖進攻鎮州。遼軍進抵滿城西集結。劉廷翰已率部列陣于徐河,崔彥進率所部潛師遼軍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右龍武將軍趙延進,見遼軍勢盛,冒違詔改陣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對敵。監軍李繼隆附議,崔翰乃改八陣為二陣。宋遣使赴遼營詐降。韓匡嗣深信不疑,放鬆戒備,遭宋軍突襲,遼軍大敗。韓匡嗣引兵向西潰逃,又遭崔彥進伏擊,死傷甚眾。宋軍乘勝追擊,又斬殺遼兵萬餘,獲戰馬乾餘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戰,宋乃罷兵。

公元980年,遼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雁門關進發。潘美率軍到達代州,命令楊業率領數千騎兵自西陘出,沿小道迂迴至雁門北口;潘美親率主力出正面,合擊大敗遼軍於雁門北嶺,斬殺遼軍主帥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楊業一戰成名,“楊無敵”成為令遼軍聞風喪膽的稱號。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楊業

同年10月 ,遼景宗耶律賢憤於滿城、雁門兩次失利,親率大軍再次攻宋。宋太宗知悉,便命諸軍嚴密設防,阻截遼軍南下;自己則率京師大軍赴瓦橋關反擊。遼耶律休哥前鋒軍進展迅速,將瓦橋關包圍。宋軍為解瓦橋關之圍,夜襲遼營,被遼軍擊退。宋軍再次救援,被遼軍阻於瓦橋關東,守將張師率軍向東突圍,遭耶律休哥截擊,張師戰死,餘眾退回城中。關南宋軍於南易水南列陣,與遼軍夾河對峙,企圖待京師軍趕至再行決戰。耶律休哥率精騎渡河進擊。宋軍敗逃,遼軍乘勢追至莫州,俘宋將數名,斬殺甚眾。隨後,遼軍班師;此時,宋太宗率領的大軍還在趕來的路上。至此,宋遼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戰爭第二階段

公元982年,開創景聖中興的一代英主遼景宗耶律賢病逝。公元986年,宋太宗以遼帝年幼、太后蕭綽攝政、內部不穩為可乘之機,決心分兵三路出擊收復幽燕之地,史稱雍熙北伐。

針對宋軍三路大軍壓境的緊迫之勢,蕭太后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對付威脅最大的宋東路軍,再轉移兵力對付力量較弱的中西二路宋軍。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精騎數萬南下會合耶律休哥迎戰宋東路軍。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蕭太后

東路宋軍連敗遼軍。遼國耶律休哥避免與宋軍爭鋒,晝出精銳虛張聲勢,夜遣輕騎襲擾,斷其糧道,疲憊宋軍。曹彬部宋軍因糧草不濟便退兵至白溝。此時,曹彬部下諸將聽說中西兩路軍連克州縣、因此求功心切,都主張出戰。曹彬聽信諸將意見,在補充糧食後,引軍北渡白溝河,向涿州進軍。到達涿州後,曹彬得知蕭太后和遼聖宗率大軍已經會同耶律休哥軍鉗擊東路宋軍。於是,曹彬命部將盧斌攜帶城中民眾先行向南撤退,親率主力斷後。發現宋軍撤退後,耶律休哥迅速抓住戰機,立即率領精騎發起追擊。耶律休哥的騎兵在歧溝關追上了逃跑的宋軍,這支疲憊之師霎時崩潰,曹彬率領潰軍連夜搶渡拒馬河,慌亂中人馬自相踐踏,傷亡甚眾,宋軍殘部逃至易水南岸,又被耶律休哥的騎兵追上,前後死者數萬人。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耶律休哥

宋太宗得知東路宋軍慘敗,急令中路軍退守定州,西路軍退屯代州。隨後,蕭太后又迅速集中兵力向中路和西路宋軍發起進攻。中路宋軍不戰而退,躲過了遼軍的追擊。當時朝廷下詔把四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因而西路軍沒能快速南撤。結果,主帥潘美臨陣敗逃,副帥楊業身受重傷為遼軍所擒,絕食三日而死。後來,遼國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雍熙北伐

此後,遼軍開始對宋朝開展報復性反擊。公元986年冬,蕭太后與耶律休哥會兵,在君子館之戰中全殲宋軍數萬。公元988年,遼聖宗率軍數月間連下滿城、新樂、祁州等地,唯於唐河被宋定州守將李繼隆、袁繼忠率軍擊敗。公元989年,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被宋將尹繼倫率數千騎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遼軍驚潰,死者甚眾。公元995年,遼韓德威率數萬騎兩次攻麟州,均被宋將折御卿率部擊敗。公元999年,遼聖宗率軍攻保州、不克,轉兵進襲寧邊軍、祁州、趙州等地。公元1000年初,遼聖宗敗宋軍於瀛州西南,掠淄州、齊州而歸。公元1001年冬,遼軍攻長城口,被宋軍擊敗,喪師2萬人。公元1002年,遼軍攻靜戎軍及保州,獲勝而返。公元1003年,遼軍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繼忠,殲其所部。

戰爭的第三階段——

淵之盟

自宋太宗北伐幽燕之地起,宋遼之間已經大戰25個年頭。綿延不絕的廝殺後,宋朝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而遼國的報復性反擊也沒有取得宋朝的疆土。宋遼雙方承擔著極大的戰爭消耗。宋遼君臣的厭戰情緒逐步上升。

公元1004年秋,為撈到更大的談判籌碼,蕭太后與遼聖宗決定採取以打促談的方針,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從遼軍出發到兵臨澶州城下,蕭太后一直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向北宋朝廷發出和談資訊,但是遼國索取關南地區(即燕雲地區的組成部分)的和談條件被宋真宗所拒絕。之後,遼二十萬大軍繼續大舉進攻河北地區,但並無實質性收穫。為逼迫宋廷就範,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急行千里,到達澶州城下。宋朝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趙恆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寇準

宋真宗到達澶州後,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不久,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軍大將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同時,因為遼軍戰線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於是蕭太后再度派人入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這也正是趙恆的心願,所以當即回信表示宋朝願與契丹達成和解。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澶州之戰

由於遼軍南下攻宋受挫,特別是先鋒大將蕭撻凜被射死,即使遼軍是與宋朝簽訂城下之盟的,但其談判籌碼成色也是不夠的。最終,遼放棄對關南之地的索取,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真宗原先估計的歲入百萬,減為三十萬(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的積極意義遠大於消極:其一,澶淵之盟以後,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餘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其二,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此外,其屈辱性弱於漢高祖的白登之圍,漢朝要定期向匈奴送出宗室女子及大量錢財,物資換取和平。即便如此,匈奴還是毫無信譽,年年南下騷擾擄劫。也低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唐太宗傾盡府庫,換取突厥人的退兵言和。至於所謂的澶淵之盟導致後來的“忘戰去兵”、“兵備鬆弛”,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這完全是後來的宋朝君臣不思進取導致的。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為宋朝贏得了百餘年的和平時間,即使截止於慶曆增幣(宋朝敗於西夏,遼乘機要挾宋朝增加對遼歲幣,但宋朝要求遼國約束西夏,也就是花錢買打手。宋遼達成和議。遼朝為實現宋遼之約,派遣使臣諭令西夏與宋講和。接著,西夏向宋稱臣求和。之後,遼朝於公元1044年、1045年、1049年三次對夏作戰,遼軍皆敗。此後遼夏關係日益緊張。在一定程度,宋朝成為此次和議的贏家),也有近40年時間,足夠宋朝籌備一切雪恥的條件,只是宋朝君臣安於享樂罷了。相比於匈奴年年南下,遼國自簽訂澶淵之盟後就不再興兵南下,總不能說是遼國太遵守和約,以致於宋朝君臣不懂得居安思危吧。

背盟聯金,宋遼皆亡

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 為了從遼國手中奪取燕雲十六州之地,公元1120年,宋金商定:金取遼中京,宋取遼南京,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但宋金和議遭到許多有識之士的激烈反對。以太宰鄭居中態度尤為堅定,他說:“澶淵之盟至今百餘年,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的和親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如今四方無虞,卻要冒然毀約,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遺害不知凡幾。以太宗之神勇,收復燕雲,兩戰皆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就連高麗國王也看得清楚,特地捎了話來:“遼為兄弟之國,存之可以安邊;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金遼戰爭

海上之盟簽訂後,宋金果然合力滅了遼國。但是遼國滅亡以後,宋朝失去遼國作為它的屏障,以阻擋金兵南下。此後宋金邊境正式接壤,雙方仍然因為燕雲十六州的歸屬等問題發生衝突,最終金兵果然於遼亡後南侵宋朝。 公元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敗壞,國力和軍力不振的情況下,遭強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帶的領土,釀成靖康之變,立國167年的北宋滅亡。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