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專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的審議透過,“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說起來,良渚古城從被考古學家發現那天算起,到今年,已經整整82年了。

這82年中,關於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生過許許多多曲折的故事。

1936年,時年26歲的施昕更是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一位館員,他在對位於古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時,發掘出了一件黑陶。

對這件黑陶,他覺得非常眼熟,印象中,自己的家鄉良渚經常出土有類似的黑陶。

為此,他轉回家鄉良渚,進行文物調查。

在他的主持下,果然出土了數百件黑陶、石器、玉器。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但是,還等不及他對這些文物進行深入研究,抗戰爆發了。

遺憾的是,在逃難過程中,施昕更感染上了風寒,不久病故。

也就是說,良渚遺址剛剛被揭露出冰山一角,又迅速被遮蓋起來了。

幸好,施昕更發掘出的黑陶、石器、玉器沒有丟失。

梁思永、董作賓等人進行了認真的比較,認為良渚遺址的黑陶為和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將良渚遺址歸屬於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並進行深入研究。

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因此得以持續下去。

1957年,有著“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稱的夏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N_鼐先生認為良渚文化並非標準的龍山文化,建議將之隔離開來研究。

兩年之後,即1959年,人們在湖州錢山漾遺址中出土屬於良渚文化的紡織品遺存,其中包括絲線、麻布。

在一塊被鑑定為最早的“絹織物”的紡織品中,科學家經過細緻檢測和分析,發現其材質是經過繅制的家蠶絲,其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寸120根!

這說明,良渚文明已經掌握了相當發達的養蠶和紡織技術,其科技發展水平已遠遠高於龍山文化。

而且,從這一發現來看,良渚很可能就是絲織技術的發源地。

夏鼐由此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概念,認為良渚是有著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一個考古學文化。

這樣,考古專家們改變了研究方向,轉而考察良渚文化的源頭,先後於1975年、1979年提出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命名,確立了從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再到良渚文化的三大文化的發展序列。

1986、1987年,考古工作人員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有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如此浩大之遠古工程,實屬罕見。

考古學界漸漸有了“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的聲音。

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良渚文化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層面上。

直到2007年,良渚文化的考古有了質的飛躍——這年,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見天日。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該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遺址、良渚古城區和外郭區等部分構成,面積達8平方公里!

如果說這個數字還不夠驚人,大家不妨比較一下著名的蘇美爾人烏爾古城好了——蘇美爾人烏爾古城才區區0。6平方公里。

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良渚古城的塘山、水壩、反山、莫角山宮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城牆約距今4800年,外郭大致距今4700年。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其實,這還不算最逆天的。

最逆天的是,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了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力資源工程——良渚遺址外圍水利系統。

該水利系統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形成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水庫,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國際考古學界流行的學說中,克拉克洪的標準定義一個可稱作文明的社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具備一個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

二、複雜的禮儀中心;

三、文字。

那麼,良渚古城的城市規模已經無須贅言了;而從在城中出土的玉器來看,5000年的良渚,也具備了王權、禮儀系統和社會分層,甚至可以說,已經出現了國家的初級形態。

關鍵是文字。

良渚遺址有文字嗎?

良渚遺址出土的許多器物上,有大量的刻畫符號,它們是不是文字呢?

擔綱2019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良渚古城遺址的良渚博物院總策展人、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非常委婉地說:“良渚尚處於原始文字階段,已發現700餘個刻畫符號,其中有許多刻畫符號組合排列在一起,具備文字的功能特徵,被古文字學者視為原始文字,但目前尚不能釋讀。”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目前尚不能釋讀”的“原始文字”,從嚴格意義來說,就只是“刻畫符號”而已,還不能算是文字。

從這一點上來說,良渚遺址只能稱“良渚文化”,而不能稱“良渚文明”,雖然,它離文明只有一步之遙。

現在世界上,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文明,是遠遠短於古埃及、古希臘的。

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卻一直找不到3500年前的文字來證明,真是憾莫大焉!

不過沒有關係。

2013年和2017年,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著名考古學教授科林倫福儒曾兩次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參觀良渚博物院,他認為“良渚遺址是中國大遺址保護的樣板”,並提出“良渚水壩遺址極可能為世界最早水壩”。“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就是倫福儒這番話,給了高蒙河等專家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申遺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展開。

世界遺產委員會最終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符合世界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成功申遺後歸國的高蒙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興高采烈地說:“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事後也說:“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

是的,良渚古城遺址能夠申遺成功,主是得益於其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它那高大的宮殿臺基、完整的城牆遺址,還有那數以千計象徵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共同呈現出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這次申遺成功,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出的結論也只僅僅是:“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即良渚遺址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良渚文化”要真正成為“良渚文明”,還必須快釋讀那些“目前尚不能釋讀”的“原始文字”,把它們從“刻畫符號”的身份轉正成“文字”的身份。

從這點上說,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中國有很多國家寶藏,這些寶藏蘊藏著豐富的中國文化。

但是,我們對它們總是瞭解不多。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就因為了解不多,有時候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總覺得無能為力。

雖然也會抽空帶孩子到博物館參觀,但參觀是參觀了,卻還是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超好的東西:2020年國家寶藏日曆。

這個日曆的每一頁就是一張國寶圖。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圖片下面都有詳細的介紹,孩子一天看一張,就能認識我們中國的一個國寶。

另一面,還有一段摘錄自《菜根譚》的優美文字,對孩子的語文也有幫助。

而且這個日曆也不貴,只要49塊錢。

當然,大人看也很好啊,多一些文物知識是有好處的。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點下面的橫條購買,今天下單,第二天就發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