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懂行的朋友或許知道,自“孔子著春秋”後,統一了數百年的周王朝再次分崩離析,形成了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諸侯國;按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但諸侯爭鬥卻意外促進了製造業的發展,“青銅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堪稱是一個巔峰,還出現了至今專家也解釋不清的越王勾踐劍等;一般來說,世人多以為青銅器屬於中原地區,但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專家將目光轉向了南方地區,也就是歷史上的“百越”。在今天上海博物館就有一件青銅器,初時專家以為是中原所產;發展到最後,專家竟說這是“假的”仿製品,但它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物。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這件青銅器高約30。1釐米,長39。2釐米,口徑約14。8釐米,重3。65千克;整件器物好似今天的“茶壺”,呈鈍三角形,長流為一龍形,以張開的“龍嘴”為流口。蓋頂是一個盤旋而出的龍頭,與流口的龍頭層疊趨前,好似雙龍繼起;下有三足,蓋與器之間或有短鏈相接,稍顯遺憾的是,“短鏈”已不知所蹤。整件器物上有3條“龍”,即龍流、龍蓋和龍形把手,特別是龍形長流,加以蓋面和三足上的獸面紋,專家稱為“獸面紋龍流盉”。稍加解釋,這種青銅器看著像“茶壺”,但其作用卻並非如此,所謂的“盉”是一種上古年間的酒器,專家認為應該用以溫酒,或是調和酒的濃度;說到這或許有懂行的朋友會說“這種青銅器並不少見,為什麼專家獨獨說它是一件瑰寶文物呢?”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實事求是的說,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青銅盉的確稱不上“罕見”,如二里頭夏代遺址“青銅盉”、河南平頂山“西周鴨形盉”、安徽“龍首盉”等,這些文物的年代甚至比這件春秋中期的“獸面紋龍流盉”還要早;如果單純以年代來看,“青銅盉”始於夏商,興與戰國,此後的木、玉、瓷等“盉”形器多為歷代仿品,僅為精美飾物,實用性不高。之所以專家將這件“獸面紋龍流盉”稱為國寶文物,主要有兩個理由,一則因為它出土與遠離中原的南方地區;這第二理由就是它的華美和“無與倫比”的高超技藝。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不理解了“出土於南方怎麼了,難道南方就不應該有青銅器嗎?”首先說明一點,這裡不含任何歧義,僅以五千年曆史為依據;回答這個問題,還要追溯到商周時期的上古年間,公正的說,那時所謂的“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其實統治區面積並不大,也就是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而已。由於種種原因,黃河流域的人口最密集,相對的各類技藝也相對發達,當然爭鬥也最多;如果按歷史記載來看,諸如中原以北多稱為“戎”,而長江以南就是“百越”了。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這裡不妨穿插一段三國,瞭解歷史的朋友或許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地盤最大的是以中原地區為主的“魏”,而長江附近的南方就是“東吳”,至於“蜀”暫且不說;以地盤面積來看,如果全部加起來,“東吳”的地盤其實比“曹魏”小不了多少,可為什麼不能與曹操抗衡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廣人稀”,從而各項技藝都要遜於中原三分;這說的還是漢末三國,如果放在剛興起青銅器的西周時期,南方地區的人口更稀少,而且科技更為落後,甚至還處於“半原始”狀態,在當時稱為“南越”,或者“百越”。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當然,還有當時的交通阻塞,人類活動區域有限,這也加劇了青銅器鑄造技藝的傳播;諸多因素相互交織,就形成了“百越”青銅器始於漢末的歷史記載。考古專家發現“獸面紋龍流盉”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它是春秋時期中原人帶到南方的青銅器,屬於“偶然”現象。但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和研究深入發現,這件“獸面紋龍流盉”並非中原所產,而是具有濃郁的“百越”風格;諸如器物上的獸面紋,與中原地區的獸面紋有著很大的區別,獸面紋除“目”與“耳”外,由尾端螺旋形線條構成,類似於雷紋,由此專家斷定,這是一種具有南方特色的紋飾,而“獸面紋龍流盉”更是正宗的南方“百越”產物。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歷史記載,春秋時期的“百越”還沒有政權出現,自然就沒有所謂的統治者或皇室貴族;由此專家得出了兩個結論,一則如此精美的“獸面紋龍流盉”出現,證明春秋時期的百越地區已經形成了政權統治,理由是當時的青銅器彌為珍貴,“非王侯不可用”。其二就是證明了春秋時期,南方青銅器的鑄造技藝已經十分成熟,從某方面來說甚至還超過了中原地區;這就引出了“獸面紋龍流盉”被專家稱為國寶級文物的第二個原因,其鑄造技藝堪稱“無與倫比”。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懂行的朋友或許知道,目前的國寶青銅器有兩個突出特點,即“失蠟法”和“錯金銀”,這件獸面紋龍流盉就採用了“失蠟法”;特殊的是,它採用了更復雜的“分段失蠟法”,簡單地說就是將各個部件先鑄造成型,最後熔接或焊接在一起形成如今的“獸面紋龍流盉”。當然,如今的科技飛速發展,甚至出現了3D列印技術,理論上什麼東西都可以“複製”;但也有一些頗為特殊的文物是“難以複製”的,諸如曾侯乙“尊盤”、建鼓底座、四龍四鳳銅方案等這些結構複雜的國寶。這件“獸面紋龍流盉”雖然談不上覆雜,但各種紋飾繁多,鑄件也就顯得更多了;由於對外展出的需要,專家也曾打算“複製”這件青銅器,但成品與原件對比,專家也不得不承認“沒那個感覺,缺乏那份靈巧”。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

僅以鑄造技藝的角度去看,這件“獸面紋龍流盉”超過了商周時期,甚至同時期中原青銅器的鑄造技藝;這裡強調一下,依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青銅盉”始於中原,且“獸面紋龍流盉”的器形與中原的類似,有專家認為,這應該是南越人仿製中原的器物,因此戲稱其為“假的”仿製品。

這件文物並非中原所產,專家承認:難以複製,卻又說它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