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三國曆史,歷來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研究,成果豐碩。

如研究劉禪個人形象及評價的有管維良的

《劉禪昏庸說質疑》

,文章充分肯定了劉禪的施政措施,並強調他並非昏庸無能,而為

“仁敏”“愛德”

“明主”

羅開玉、謝輝在

《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

中認為劉禪在位長久,能夠任用賢能之才,偏安川蜀,保全蜀漢基業,也是卓有作為。

陳壽的

《三國志》

、裴松之的

《三國志注》

為學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學術界對此研究較為廣泛,但對劉禪的研究一直受傳統觀點的影響,鮮能全面評價劉禪。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一:劉禪的生平

劉禪,字公嗣,涿郡涿縣人,生於207年,劉備的長子,史稱蜀後主。

劉備稱漢中王時,立為王世子。221年劉備稱帝,冊封為皇太子。

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五月,十七歲的劉禪繼承父位,至263年蜀漢滅亡,其在位時間共四十一年。

晉泰始七年,劉禪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

(一)諸葛亮輔政時期

古代君臣間能做到充分信任,並不多見。劉備自稱與諸葛亮是魚水關係,但劉備並非事事都能聽取諸葛亮的意見。

在劉備看來,諸葛亮的確是濟世安邦的人才,但害怕他覬覦蜀漢政權,在臨終時用模糊語來進行試探。

《三國志·諸葛亮傳》

中,劉備交代劉禪對待諸葛亮要

“事之如父”

而劉禪比劉備更高明,他深知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年輕繼位後劉禪堅決執行遺囑,所有的軍國大事都交與丞相管理。

《三國志·後主傳》

載: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二)劉禪親政時期

劉禪實乃聰慧有能之君,

《三國志·杜徽傳》

載: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

《晉書·李密傳》

載:

“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

這些都證明劉禪並非昏庸。

劉備託孤時給劉禪的遺詔中說: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

諸葛亮絕非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之臣,劉備也非喜以虛辭之君。

這些也都證明劉禪並非是無能的人。

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將整個蜀漢放心交給他來打理。

劉禪敢於納諫,又堅持原則。董允說

“處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

。他針對

“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

的情況進行勸諫,劉禪為之改正。

還有

,“時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

譙周上疏,劉禪亦從之。

諸葛亮故後,李邈上書指責諸葛亮

“身仗強兵”

,劉禪大怒,將李邈處死。

儘管李邈所言在理,但劉禪卻能明辨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決斷。

《能改齋漫錄》

載:

“蜀先主廟在成都錦官城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其後主祠。”

有祠就會有劉禪的塑像,顯然,蜀中百姓記得劉禪的好,這與劉禪治理蜀漢呈現出清明政治,統治秩序穩定是分不開的。

(三)皇權衰落時期

劉備在遺詔中要求劉禪:

“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

諸葛亮還親自抄《管子》、《六韜》等書給劉禪閱讀。

除此之外,劉禪還努力掌握其他技能。

《寰宇記》

載:

“學射山,一名斛石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禪於此學射。”

劉禪從各方面提高素質,可見他是有志於治道的。

然而劉禪後期任用宦官黃皓弄權於內,姜維連年北伐為黃皓所嫉致使姜維長期領兵駐外,加劇了蜀漢政權的內部危機,終致鍾會、鄧艾有機可乘,滅亡蜀漢。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二:蜀漢劉禪的治國舉措

劉禪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與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漢基業得以延續和穩定發展。

(一)羈縻政策平定南中,再圖北進

劉禪在軍事上表現為先立足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後再 圖北進。

諸葛亮曾提出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積蓄力量,伺機統一。

北伐曹魏都要由劉禪的批准方行,說明劉禪並不滿足偏安巴蜀,也胸懷統一之志,在諸葛亮執政時期積極支援諸葛亮南征北伐。

諸葛亮率軍隊南征,七擒孟獲,實施

“和彝”

政策,任命李恢、王伉、呂凱為南中諸郡守,孟獲為御史中丞等加強在南中的統治。

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也非常理智。諸葛亮急於北伐時,他說:

“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司馬懿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又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貿然前進攻魏,並交代

“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使得蜀漢在北伐時穩中求進。

(二)政治手腕獨到,親掌朝政

劉禪為防止臣子權力太重, 於諸葛亮故後廢除丞相制度。

他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任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把相權一分為二,相互制衡。

蔣琬去世後,劉禪自攝國政,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局面。

連年北伐致使國庫虧空,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

“北伐曹魏”

的國策。

在劉禪掌政時蜀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出現

“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

的局面。

《華陽國志·後賢志》

載:

“奉使聘吳。吳王問蜀馬多少,對曰:官用有餘,民間自足。”

《三國志·後主傳》

載,蜀亡之時,國庫至少尚存:

“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繡彩捐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這種局面是以劉禪為首的蜀漢君臣幾十年勵精圖治的結果。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三)政權衰頹,極盡保全之能

263年夏,蜀漢亡,劉禪投降。

《三國志》

載:

“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

劉禪紆尊降貴,為避免更大的傷亡,以個人換取了蜀漢境內長久的安寧。

《漢晉春秋》

載: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傳統觀點認為

“樂不思蜀”

展現了劉禪的昏庸渾噩。

但若結合時局和劉禪當時的處境看,採取舉國降魏,並以

“此間樂,不思蜀”

回答司馬氏,以個人的昏庸、麻木示人,沒有一定智量恐難及之。

“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 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

劉禪所為無非是為保全蜀漢生民,儘量減少損失,求得善終。

至於失國,一則大勢所趨,再則朝無賢能輔佑,致使奸佞當道,而非他昏庸懦弱。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三:蜀漢劉禪治國舉措形成的原因

劉禪雖無雄才偉略,但是在位期間任人唯賢、採取減少戰爭衝突、與民休息等措施,使蜀漢得到了穩定發展。

究其原因,必須從蜀國的綜合國力、蜀漢政治勢力及劉禪個人等方面分析,證明劉禪一生是卓有所為的。

(一)蜀漢的綜合實力

從184年黃巾起義東漢轉入割據爭雄局面,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稱漢帝,222年孫權建立年號,從此正式進 入三國時代。

三國之中,魏版圖最大,境內有大小郡國九十餘個;吳境內有三十餘個;蜀境內只有郡國二十餘個。

蜀國版圖最小,主要佔據巴蜀之地。

從經濟上看,益州之地如諸葛亮所說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但諸葛亮掌政時連年北伐,致使國家經濟虧空。

在地理位置上,蜀國處大西南一帶,四周高山阻隔,不利於向外擴充套件。

在軍事上,從劉備強徵東吳開始,到諸葛亮連年北伐,耗費了大量兵力,軍事實力弱小,蜀漢的綜合實力遠在曹魏和東吳之下。

劉禪掌政後,對內安撫,採取減少戰爭衝突、與民休息才是正常舉動。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二)蜀漢內部問題重重

劉備建立的蜀漢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

第一股是

“本土勢力”

,為

“益州集團”

;第二股是

“劉璋舊部”

,為

“東州集 團”

;第三股是

“劉備親信”

,為

“荊州集團”

他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政治派別利益。

蜀漢政權由荊州集團所控制,政權內的東州集團屬於

“士族”

,特別是劉備早年忙於奔命,又與士族階層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形成了錯綜複雜的主客新舊矛盾。

三分兵力,在戰略上失當。

《三國志》

載:

“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惪。 ”

劉備佔領漢中不久,關羽圍曹仁於樊城,但孤軍深入,致使荊州兵力空虛,東吳有機可乘奪荊州。

關羽失荊州,蜀漢不能同時進兵攻魏,在戰略上顯然失去了先機。

偉人在評價諸葛亮時分析道: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荊州集團勢弱,此時的蜀漢必須聯合劉璋舊部和益州本土勢力,才能長治久安。

劉備臨終囑咐諸葛亮和李嚴共同輔政,就是要團結東州集團的勢力。

劉禪也遵循劉備的遺願,極力維持三個勢力集團的平衡,穩定政權內部。

吳蜀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激化蜀漢內部矛盾,這讓蜀漢政權具有不穩固性。

劉備在猇亭和夷陵大敗,蜀漢內部人心不穩。

《華陽國志》

載:

“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劉備敗退永安後,漢嘉太守黃元就反叛了,待劉備去世,南中地區各郡都開始反叛。

這說明劉備建立的蜀漢內部新舊矛盾錯綜複雜,劉禪繼位後任用諸葛亮平定南中,以安撫之策得以平定。

在諸葛亮輔佐時,一直不肯放手讓劉禪親政,劉禪並沒有掌握實權。

但年少的劉禪並未鬆懈,而是細心體悟治國之道,形成

“平和”

的執政風格。

親政後,他審時度勢從蜀漢實際出發,務實發展川蜀政權,使得原本最弱小的蜀漢政權得以延續。

三國:後主劉禪親政治國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延續蜀漢有功

四:結語

歷史上的劉禪並非昏庸無為。

劉禪在位期間

“平和”

的治國施政風格,在權力掌握上,隱忍薄發,採用制衡手段讓其皇位持續穩固。

在國家治理方面,劉禪柔而不弱,知人善任,與民休息,守護巴蜀之地。

在強敵戰爭方面,劉禪舉國投降,打破政治界限,明哲保身,避免戰爭,為中國歷史的統一程序發揮作用,歷史應該給劉禪一個更加中肯的評價。

備註:本文為轉載文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孤寡老人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