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的窗子:一磚一瓦一城牆,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

李漁的窗子:一磚一瓦一城牆,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小的時候,陪著外公外婆看《西遊記》的時候,就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唐僧他們一行四人取經路上所走過的地方,都會覲見他們的國主,然後我們總可以看到唐玄奘很有禮貌地說一句:

“陛下貧僧來自東土大唐

……。

”。

曾經一度很好奇,為什麼他們叫國主

“陛下”呢?後來,再多看幾部古裝的電視劇,發現有的電視劇裡稱呼國主又叫“主上”,“皇上”

。。。。。

長大後有瞭解過,這些都是人們對皇帝的一種稱呼,至於為什麼這樣稱呼就沒去問了。時至今日,當我拿起小西的《李漁的窗子》這本書,我才從其中找到了這個疑問的答案。

《李漁的窗子》這本書是

“雅火書系”系列書籍的其中一本,這次聚焦的是中國的傳統建築的美。所謂“雅活”,從古至今,都存在於中國國人的審美里。

就像序文裡說的,古人有

“九雅”:曰焚香,曰品茗,曰聽雨,曰賞雪,曰候月,曰酌酒,曰蒔花,曰尋幽,曰撫琴。

古人還有

“四藝”:品香,鬥茶,掛畫,插花。

你看,這份

“雅活”,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仔細看了看自己,不到萬分之一。焚香剛學,品茗歲一直都有,但只是滿足於入口的第一感覺,聽雨就困,長這麼大見過雪,也曾抬頭仰望明月,但也只是想著,有多少個人和我們共同賞過這一輪的明月,至於酌酒,蒔花,從未嘗試過,而尋幽倒是還有做過這事,也曾為尋幽之後遇見新一番的天地而內心充滿著感動。而撫琴,最多隻能是聽眾。

所以,和古代的文人相比,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雖然事事方便,但卻少了這份

“雅活”。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如今重新看看,確實在其中看到了很多我們以前很少關注的美。就拿我的家鄉的老式村落建築來看,雖然沒有洋房的洋氣,但是你可以在其中的每一個角落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甚至從屋簷的雕花,你便能夠看懂這背後的很多的故事。

而傳統的建築,從每一扇窗戶,門前的每一級臺階,再到屋頂的瓦片,甚至是房屋構成的牆。從古至今,從無到有,細細看看,原來一磚一瓦之間,都是人類進化的痕跡,都是人類生存需要的反映。

幾千年的歲月裡,我們回頭看看那些傳統建築,它們彷彿就是歷史的訴說者,它們更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存在於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只是今天的我們忘了。

但是,只要我們把他們記起,它們就會一直都在。

李漁的窗子:一磚一瓦一城牆,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01

自古文人愛階前

自古文人愛階前,可是我想說的是,愛階前的不僅僅有文人,我也很喜歡階前。

小時候,在潮汕的傳統建築

“厝”裡,在步入中堂之前總有一個天井,然後我們拾階而上,來到中廳,但是我卻總是很喜歡坐在階前,有時候是早晨,有時候是傍晚,然後一個人靜靜地看著屋外。

或許是這種房屋構造的特殊性,總是那麼的通風透氣,所以就這麼靜靜坐著的時候,總是那麼地舒服。然後思維放空,天外飛仙。

這是你在其他地方都不曾有過的體驗。日常生活的緊張節奏,忙而緊湊,我們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夏日炎炎的黃昏,就這麼坐著,一直到很久很久。多年以後,我依舊可以記起,生命裡那些在階前坐著的時光,還有那時候陪著的人。

臺階的演變,從最初的上古黃帝開始,到後來的西漢臺階分東西,分尊卑,這一級一級的臺階儼然成了身份的象徵。臺階的高度越來越高,位於臺階的最頂端的便是越尊貴的身份象徵。這也是後來古代帝王稱

“陛下”的由來。

所謂

“陛下”,東漢許慎在《說文》裡說到,“陛,升高階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陛”指的就是最高的臺階,專門用來指皇帝的正殿臺階。

對於古代帝王來說,一級一級的臺階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對於老百姓而言,階是房屋中的一種設計。在現代的生活中,階梯同樣寓意著攀爬,或許每個人,當你的心中有所追求的時候,註定是要爬過這一級一級的臺階,才能到達我們想要去往的地方吧。

關於臺階,既是

“天街夜色涼水水”,也是“新春階下筍芽生”,也可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廟堂,是江湖,也是當下的每一個小美好的瞬間。

李漁的窗子:一磚一瓦一城牆,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02

瓦里的生活理想

小時候除了愛坐在階前,也曾在下雨的時候,冒著被大人罵的風險,依舊站在階前,看著天上的雨水順著屋簷嘩啦啦地落在庭前,在房屋的四角有四條開口的鯉魚,水就是從他們嘴裡流出來的。

曾很好奇,為什麼他們嘴裡的水那麼多,是一直儲存在上面的嗎?為什麼之前沒有見過呢?帶著很多的小問號,看著看著就長大了。

後來才知道了那四條鯉魚的作用。而我好奇的除了那四條理由,還有屋頂的瓦片。說來也是奇怪,那座房子以前沒人住的時候,屋頂上的瓦片黑黑的,特別地老舊。

當主人回來後,住一段時間,當你再次抬頭看它的時候,彷彿有了光澤。陽光的照耀下,還有點反光。這是不是說,瓦片的生命力也和房子的人氣有關係呢?

瓦片的誕生,大概就是人類從以前的遊牧,居無定所開始向著安家轉變的見證吧。我們總說房子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所以這一磚一瓦大概包含著是我們對家的期待,對安定的期待,對生活的期待,對一處避風雨的處所的期待。

這放在今天,依舊是很多人的奮鬥目標。我們這麼努力,無非也是希望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擁有自己的一磚一瓦,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一個避風港。

而瓦片裡的圖案文化,更是文化的傳承,民族的傳承,我們可以透過上面的圖案,看到每個時代不同的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審美。

一磚一瓦,看似並不貴重,卻是非常重要。和今天的房屋直接用水泥板鋪成的不同,它有更多古人流傳下來的智慧在其中。不可否認的時候,在那樣的房子裡,我們人住著是更加的舒服。

李漁的窗子:一磚一瓦一城牆,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03

牆裡的人生哲學

說到了房屋中的牆,我們不難理解它存在的意義。是安全,是界限,是一牆之隔,也是牆裡牆外。

一堵牆,隔絕了裡面和外面。牆外的人好奇牆裡的風景,牆裡的人對牆外的世界也是心生嚮往。

最初,牆的出現,是和抵禦外敵相關的。古人們修築城牆,就是為了抵禦外來的入侵者,保得一城的平安,保得重要的人的人的平安。就像我們熟知的萬里長城,也是一牆一牆築起來的。

就像書中講的故事,相傳在南北朝時,大夏國的國君赫連勃勃營建他們的都城,負責這項工作的主要人員是他的得力干將叱幹阿利。他採用的築牆方法就是

“蒸土”,而檢驗這座城牆堅不堅固的方法就是用槍錐來刺牆,如果這座城牆被刺進去一寸,就會把修築這座牆的工匠殺掉,而如果刺不進去,就會把那個負責刺牆計程車兵給殺掉。

想想,當時的畫面是多麼的慘烈。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這座白色的赫連城到如今,依舊屹立在西域不倒。

從一座城的建設過程,我們可以把這個理念用到我們人的身上。城牆之所以經過千年不倒,就是當時的人們把牆壁建得非常堅固,刀槍不入,所以哪怕時光流逝,那些好的東西依舊存在。

而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到:

“國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國始固;家之宜堅者牆壁,牆壁堅而家始堅。其實為人即是為己,人能以治牆壁之一念治其身心,則無往而不利矣。

如果一個人能以築牆的恆心和毅力來修煉自己,修煉自己的身心,那麼這樣的一個人,得是多麼的優秀。

所以,你看,從一座牆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修養目標。

外圍堅固,則國家堅固,對於一個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磚一瓦一牆,或許從未引起你的注意,但是這其中,卻有著很多被我們忽略的智慧和傳承。從建築的本身,從文人的筆墨,再到名人軼事,我們再看看這些傳統的建築,它們來之不易,卻也一直都在。

李漁的窗子:一磚一瓦一城牆,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

李漁的窗子小西

檢視

而我們這一代人,更是需要學會從這些傳統的建築中體會它們的美,領略我們自己的傳統美學,如果有能力,把這種美繼續發揚下去。畢竟,這一磚一瓦一城牆裡,也曾是古人們的家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