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自古以來,人們大多都特別注重修宅建園的風水。這座處在 “月牙河繞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的龍脈上,被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稱作“半部清代史”,曾先後作為乾隆朝聲名顯赫、權傾一時的寵臣和珅、“不愛江山愛豪宅”的嘉慶皇帝的弟弟慶親王永璘和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奕的私邸,甚至被某些紅學家認為是《紅樓夢》中大觀園原型的頂級王府——恭王府,其最早的主人卻是15世紀大明王朝弘治年間的一位太監——李廣。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北京恭王府

明朝中後期,皇帝大多沉湎於遊樂,權臣、閹宦弄權,朝政日趨腐敗。雖說弘治皇帝朱祐樘初政時是個“另類”,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史稱“孝宗時朝廷清暇、海內小康”,並把他和宋仁宗相比擬,說:“宋仁宗時,國未嘗無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孝宗初政亦略似之。”然而沒過幾年,朱祐樘流露出了朱氏帝王常有的本性,經常上朝遲到,沉迷於道教。他一度信奉道家神仙之說,意欲撰道教的“三清樂章”,在朝中供奉三清大帝,設壇煉丹。因此,作為近侍的太監李廣得以有機會以祠祀之事蠱惑皇帝。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弘治皇帝朱佑憆

明朝是個宦官專權的時代。宦官原本在政治地位上微不足道,但是因為他們有了“皇帝家臣”的身份,皇權就成了他們耀武揚威的保護傘。明朝宦官有24個衙門,涉及朝政、軍事、司法、經濟等各個方面,太監幾乎就是天子的代表。明朝太監人數之多,創了歷史記錄,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明史》記載,有明一朝,太監人數最高峰時有10萬多人,直到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覆滅,宮中的太監仍有7萬之眾。這也使得明朝成為了歷史上閹宦之禍為害最烈、時間最長、後果最嚴重的朝代。尤其在明代中後期,皇帝即位的年齡越來越小,這就造成了太監專權的現象。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太監李廣

那些傳說中錦衣玉食的太監都是宮中的大太監,最高領袖是宮中司禮監掌印太監和提督東廠太監。再往下,就是司禮監的各位秉筆、隨堂太監,各監、司、局等處的掌印太監,還有在皇帝周圍直接照顧皇帝生活的高階太監,但是這些人在數萬太監中總共不過數十人。而李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皇帝喜歡封建迷信,太監就會裝神弄鬼。據《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中官李廣以燒煉齋醮寵”。藉著皇帝對養生術的迷戀,李廣脫下太監的制服,一身道袍的晃來晃去,要麼外出結交道友,要麼給皇帝張羅法事,成天擺道場、煉丹藥、畫道符,忙得不亦樂乎。他迷惑皇帝說,如按照道家齋醮的做法,可使大明王朝江山永保;服了道家燒煉的金丹,可以長生不死。因為皇帝相信他的符籙,也相信他的禱祀,李廣得藉此為奸,矯旨授人為傳奉官出賣官職。所謂“傳奉官”,就是沒有經過吏部考察,直接由皇帝任命的官職,這個和唐朝的“斜封官”有些類似。《明史本傳》稱“駙馬、貴戚事之如父,總兵、鎮守呼之為公”,可謂是“權傾朝野,縱恣無度”。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明代的很多規定,在現在看來很有意思。其中有一項就是,明代的公主們不能嫁給皇家子弟,更不能嫁給王宮大臣,只能尋找平民之家下嫁。明代的駙馬都是出身普通人家的平民。更要命的是,明代公主是不能改嫁的,選定了駙馬就沒法再改,駙馬死了只能守寡。當然,也並不是誰都可以娶公主的。主要是要求相貌英俊、並有一定的財產,品行端正的人。當時有個人叫袁相,家中很是有錢,但此人相貌醜陋,品行也極其不端。他大肆賄賂李廣,給了李廣數以萬計的白銀。李廣到弘治皇帝面前多次進言,最終使得弘治同意把自己的愛女德清公主嫁給袁相。幸得大臣發現貓膩,上奏彈劾。才沒有將公主“賣”了。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李廣透過賣官鬻爵,又侵佔京畿附近的民田,控制朝廷食鹽專賣權,成了富豪。有了錢當然要享受,於是他在京城“起大第,引玉泉山水前後繞之”,造了一所極講究的園林,至今猶存的黎光橋就是其遺蹟。黎光橋即李廣橋,又名李公橋,在什剎後海以南。關於李廣橋的由來,曾有訛傳說是西漢時期“射石搏虎”的名將“飛將軍”李廣有次大敗匈奴凱旋,由德勝門經過來到這座橋,故而得名李廣橋。李廣橋的東面有兩座極有名的王府,東面三座橋以北、大小翔鳳衚衕之間是恭王府,再往東到什剎前後海之間的銀錠橋有醇王府。醇王府是康熙朝權相明珠的舊邸;而恭王府的歷史,由奕一直往前推,就是李廣所起的“大第”。

弘治11年(1498年),李廣勸皇帝在景山上建一個亭子,名叫“毓秀亭”,鍾靈毓秀,這當然是因為皇嗣不廣,在風水上想花樣,哪知亭子建成,皇子未生,倒死了一個小公主。不久,清寧宮又遭祝融之災。有人趁此攻擊李廣,說他所建的亭子衝犯了值年太歲。那時皇帝的祖母還在世,對皇帝很生氣:“今天李廣,明天李廣,果然禍事來了!”

現存一根柱子價值27億的王府,最早的主人竟然是位太監

皇帝是極孝順的,所以李廣聽說老太后生氣,怕皇帝聽了祖母的話,治他的罪,再加上一些朝臣聯名上書盡力勸諫,例舉了唐憲宗偏信術士卻服丹而亡,宋徽宗極寵道教以致亡國的事實。還用龍虎山上道觀曾被譭棄的舊事,提醒皇帝,齋醮連道家根基尚且不保,何能保大明江山。因此李廣就自殺了。

李廣自殺後,弘治皇帝要求給李廣祭祀並修建祠堂,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使他不得不取消對李廣的祭祀。但他還是對李廣念念不忘,他覺得李廣好方術之學,家中一定藏有很多奇異的圖書,可以幫助他修道之用,所以命錦衣衛去查抄,目的是尋找“秘籍”。錦衣衛使面受機宜之後,在查抄的過程當然特別重視各種“秘籍”,並呈送到皇帝前。只見所查抄出的一個本子上記載著,某某文武大員進給李廣黃米、白米幾白、幾千擔。皇帝問道:“李廣有多大食量,要吃這麼多米?”並說,自己去過李廣家,根本沒見到有那麼多的米。左右人回答道:“黃米是金子,白米是銀子,這是隱語。送多少黃米就等於送多少金子。”皇帝大為驚訝。他下令查撤那些行賄的官員。然而行賄的官員實在太多了,包括公、侯、伯、總兵、都督、尚書、侍郎、都御史等京官和地方官,要是都裁撤的話,朝廷就立刻空了,剩不下幾個人,才使得這些行賄的官員們不了了之。李廣案件牽扯麵太大了,最後只能把事情壓下來內部處理。但自此以後,給當時的北京留下了一句隱語,如果索賄者要得太多,就說:“此人飯量比李廣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