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親政前的三座大山是如何拔除的

秦王嬴政親政前的三座大山是如何拔除的

眾所周知的是,秦王嬴政13歲繼承王位,呂不韋為相,尊稱其為仲父,諸繁事務皆決斷於其手。嬴政雖有抱負,朝政大權寄於朝廷中的三座大山,無法施展開來,一場激烈的政治戰爭醞釀已久。

秦王嬴政親政前的三座大山是如何拔除的

以呂不韋為代表的呂氏集團,門下有三千門客,其中不乏能人志士,這些人平日裡抱團發展,滲透朝中,一旦發生叛亂,則可能直接引發秦王國的內部紛爭。以成蟜為代表的王子集團,勢力也不容小覷。成蟜是嬴政的秦兄弟,曾在秦莊襄王時期獲封長安君,在韓桓惠王時期還曾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贏得百里土地,比之跟隨父親在趙國為人質的嬴政來說,後來出生的成蟜在王族中的口碑相當之好。還有一股力量,便是以太后和嫪毐為聯盟的後宮勢力,太后寵幸嫪毐,竟將其封為長信侯,私自蓄勢,暗藏兵鋒。

這三股力量如同三座大山,時刻壓在秦王嬴政的頭頂,讓其久未安歇。但要行大政,徹底的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秦王嬴政就必須要除去這三座大山。那麼,他是如何進行的呢?

秦王嬴政親政前的三座大山是如何拔除的

時間是在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在位8年的時候,一場親政前的洗牌計劃已經啟動。成蟜既然有本事,能說回道,在王族中口碑甚好,嬴政便命其率軍出征。這裡出現個非常有趣的人物,名為樊於期,也就是後來的荊軻刺秦王中的那位樊於期。這個人曾經也是秦國戰將,在攻趙戰爭中取得過勝利,建立過功勳。史書中記載,樊於期與呂不韋分屬不同陣營,由於在與趙國李牧的交戰中吃了虧,擔心受到秦律之懲罰,在秦軍駐紮屯留之際,便挑撥成蟜叛秦。這就直接導致嬴政找到藉口,平叛長安君成蟜,將成蟜旗下聚集的朝臣軍吏進行釜底抽薪,消除了自己王位的潛在威脅,跟隨成蟜的數十萬軍民,亦被髮配邊疆。

後來樊於期逃奔燕國,這位成蟜叛亂中的直接見證者,發動叛亂的結果非常悲哀。樊於期到底分屬於哪個陣營,還是說僅僅因為畏懼秦法而臨陣叛逆,這都不得而知。但秦王嬴政對其之恨,是顯而易見的,擺平弟弟長安君成蟜之亂後,就釋出列國通緝令,滿世界的抓捕樊於期。如此小小將軍,卻能得嬴政如此重視,期間所隱藏的秘密,的確值得探討。或許,派遣成蟜出征本身就是秦王嬴政的陰謀,目的就是要清除成蟜勢力,樊於期不過是一枚棋子而已。

秦王嬴政親政前的三座大山是如何拔除的

秦王嬴政的安內之策,多少震懾了秦國貴族,即便是呂不韋和嫪毐等人,自然也明白嬴政的真實目的。嫪毐積極籌謀,利用與太后之間的關係,偷取太后玉璽和秦王御璽,在雍城秘密訓練精兵,等到秦王嬴政舉行冠禮之時,意圖發動宮廷政變。這當然也在秦王嬴政的計劃之內,嫪毐計謀洩露,秦國大軍剿滅叛軍,活捉嫪毐。這件事情與長安君之亂相隔不到一年時間,顯然秦王嬴政的節奏在不斷加快。

前面兩座大山的拔除,基本上沒有耗費秦王嬴政太多精力,而最後這座大山,即呂不韋集團,嬴政卻要頗費些力氣。此時的呂不韋剛剛編撰完《呂氏春秋》,在秦國之聲望達到巔峰時刻。三千門客中即有朝中重臣,又有地方豪奢,呂不韋在朝堂和江湖的勢力,讓其成為諸侯列國爭搶的物件,六國都曾派人邀請呂不韋到列國為相。也就是說,秦王嬴政雖然罷免呂不韋的相國,但他依然可以活得上好,最大的危險是三千門客。這些人在秦國,為呂不韋出謀劃策,是在幫助秦國發展壯大。若是呂不韋離開秦國,這些門客到了諸侯列國,那就可能成為秦國最大的禍害。

秦王嬴政親政前的三座大山是如何拔除的

但是,呂不韋一沒有政變,二沒有叛秦,而且數十年所作所為,皆為秦國強大而服務。故而秦王嬴政在處理呂不韋之事上,也就只是罷免其相位。當然這是明面上的,史書記載呂不韋飲鴆自殺。這個自殺到底是嬴政的授意,還是呂不韋自己的決定,都很難說。但呂不韋的門客們,顯然沒有明白秦王嬴政的苦心,等到呂不韋死亡以後,將呂不韋的屍體進行了“竊葬”。什麼是“竊葬”呢?“竊葬”就是非正規死亡,或者是畏罪自殺,沒有朝廷的允許,是能夠按照正常程式下葬的。呂不韋的門客們“竊葬”呂不韋,擺明就是和嬴政對抗,自然應該受到懲罰。於是,呂不韋三千門客,凡參與呂不韋“竊葬”的,皆被剝奪財富,併發配巴蜀。

三座大山,便在三年時間裡,被一一拔除。秦王嬴政親政前,為自己的雄圖偉業打開了一條寬闊大道,太后幽閉,相國已去,大權在握。天下再沒有誰可以阻止秦國的鐵蹄了,嬴政的豪情壯志,即將在宏大的歷史洪流中,掀起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