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江東罕為人知的人文歷史 江東弟子多才俊

海口江東罕為人知的人文歷史 江東弟子多才俊

邁德村經學堂。 陳耿 攝

海口江東罕為人知的人文歷史 江東弟子多才俊

高山村林氏宗祠。 陳耿 攝

海口江東罕為人知的人文歷史 江東弟子多才俊

仲愷村關帝廟為1926年“海口市郊第二區仲愷鄉農民協會”舊址。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土地是山川之根,土地是萬物之源,土地是立國之本。自古以來,人們熱愛土地,賦以深刻的人文精神,豐厚的歷史意蘊。

顧名思義,位於南渡江之東的海口江東大地,就有著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地名。

靈山 因“靈山之神”而得名

江東有個靈山鎮,古代叫“黑山”。相傳,南朝陳代,黑山一帶森林茂密,盜匪盤踞,盜匪月高放火,夜黑殺人,為害百姓。後來,朝廷派兵前來剿匪,其中6位將領是結拜的異姓兄弟。他們深入黑山,不幸戰亡,託夢給皇帝,道明原由,夢裡請罪。

後來,黑山地區,天高雲淨,地區太平,當地百姓感念“六神”恩德,便在黑山建廟祭祀。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廣東按察司副使塗棐撰《重建靈山祠記》雲:“六神”,在宋末元初時期已被封為“靈山”“香山”“瓊崖”“通濟”“定邊”和“班帥”等稱號。

然而,6人履歷已無從查考。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整頓寺廟,認為“六神”封號太多,褻瀆禮儀,很不正規,便統一稱為“靈山之神”,列入國家祀典,祭日定在每年三月初九。

當年,新官上任,蒞瓊後都到“靈山祠”拜謁。據說,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於是,後人改地名為“靈山”。靈山祠年久荒廢坍塌,直到1993年,當地居民自發在靈山鎮建起“六神廟”;1998年,原瓊山市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仲愷

被稱江東第一村

仲愷村位於海口市區以東,是江東老村。1926年,馮白駒到海口市郊區“羅陳”和“櫓梧”兩村組建農民協會。其時,距廖仲愷先生被暗殺不久和誕辰49週年,全國愛國人士都在悲痛之中。深受廖仲愷先生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所感動,馮白駒萌生以“仲愷”命名兩村農民協會的想法,於是便把農民協會命名為“海口市郊第二區仲愷鄉農民協會”,並親自書寫協會名字。

在馮白駒領導下,兩村人民在不同的革命時期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最終等來了海南的解放。1950年8月,為紀念廖仲愷先生的革命精神,也為紀念民主革命時期馮白駒在這裡領導工農革命活動,便將羅陳和櫓梧兩村統一命名為仲愷村。兩村以“仲愷”名義開啟革命之路,23年後正式以“仲愷”命名,成為海南省以中國歷史名人命名的老區村莊,是瓊崖紅色革命標誌性村落之一。

仲愷村林家千年古宅是海南儲存最好的老建築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末年,其時恰值戰亂,糧食奇缺,瓊州知府林裕便帶領官員及家人前往南渡江東岸開發農田,還拿出銀兩購買糧食,僱請難民耕種,解決生存問題。不久,林裕去世,其後,子孫便繼承祖業,落籍江東,隱居櫓梧,種植水稻。

林裕的後代人文蔚起,林君用考中舉人,任職教諭;孫子友仁,先任教諭,後升高州同知。君用的後代林謙,明洪武十七年考中舉人;林裕的二十二世孫林震考中進士,林震弟弟林捷春於萬曆三十七年考中舉人。

桂林洋

林氏望族影響深遠

宋元時期,瓊州府城南渡江以東的地區,包括今天東營、靈山直至大致坡一帶統稱為東洋或東岸,隸屬原瓊山縣外豐義鄉。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州大地震”,沿海72個村莊陷入東寨港。當時,災民湧入,人口眾多,區劃重置,設有文林都和桂林都。之所以命名桂林都,緣由是高山村林輯、林裔和林亹先後中舉,在村外立有兩個牌坊,分別為“攀桂坊”和“聯桂坊”,聲名顯赫,影響深遠,且地處東洋,因此桂林都一帶後來便稱為“桂林洋”。

桂林洋東鄰演豐鎮,南接靈山鎮,西與大林毗鄰,北瀕北洋海,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桂林洋四周高,中間低,最高處為高山田洋,最低處是振家田洋。自古至今,這裡花紅樹綠,鶯歌燕舞,稻穀飄香,蓮蓬並蒂,是富饒的魚米之鄉。

桂林洋有6。8公里長的海岸線和兩個秀麗的港灣,其中沙湖港,古稱博茂港,位於東營港與北創港之間;另有北洋港,位於北創港外面,舊稱北洋都,是明代重要的北洋水師基地。北創港屬內港,夏秋季帆船可進出。

高山

千年文化古村

桂林洋有個高山村,那裡一馬平川,沒有高峻山谷,急流瀑布,而是靠近大海。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叫高山村呢?原來,古村人文蘊含豐厚,德行高尚。宋明兩代村子就出了13名舉人,是著名的文化古村。

於是,人們便取《詩經·小雅·車轄》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高山”兩字做地名,以表示對此村的敬仰羨慕。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

《林氏族譜》記載:林子建,宋代高山村人,寶柘年間(1253-1258)舉進士,官至福建福州府同知。林勉、林發藻、林良才和林文華,四人均為宋代高山村人,都考中舉人,都官至迪功郎;林一龍,宋代高山村人,舉人,官至興化縣參議;林統龍,宋代,高山村人,舉人,官至安順縣知尉。“舉進士”為“考進士”,有宋一代,高山村7人中舉。

及至明代,高山村人林源,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舉,官至雲南省鄧州府正堂。林亹,洪武十五年(1382年)舉人,官至雲南省鄧州知縣。林輯,洪武二十年(1387)舉人,官至廣西柳州府正堂。林裔,永樂三年(1405年)舉人,官至蒼梧、汝寧教授。

高山村舉人林恐,也官至交趾知縣。至此,明代高山村有6名舉人,加上宋代7人,已有13人之多。

邁德

誕生“海南第一教育世家”

桂林洋經濟開發區東面3公里處,有一個翰墨飄香的聚落——邁德村。它是2000多年前“宗聖”曾子的第59代孫曾祖裔和曾祖賢兄弟肇居的村莊,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至今570多年。

全村先後出7名教授,1名院士,92名教師,曾廣進一家九代就有47人,成為海南最大的教育世家。此外,還有清末民初海南思想家曾對顏、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德超、民國早期留學法國的經濟學專家曾同春和法學家曾浩春兄弟等人。

邁德村有“曾氏宗祠”“明經第”和“解元第”,清末廣東“解元”曾對顏故居已被列為“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氏宗祠坐北向南,建於乾隆年間(1736-1796),正殿有一間五楹,經學堂有一間三楹,東西兩橫廊各三楹。祠堂屋頂有雙龍戲珠,牆壁間雕有花草鳥木,栩栩如生,梁簷相錯,樑架浮雕及透雕異彩紛呈,頗為壯觀,呈現出大家族的氣派。

邁德村“經學堂”聞名遐邇,是清朝海南早期的高等學堂之一,延聘州府名師任教,教學嚴厲,治校有方,教育有法,管理到位,注重師德、師風、校風、校紀和教學質量,辦學業績顯著,學子愛學,家長頌揚,閭里傳頌,聲名遠播,幾十裡外的學子也紛至沓來。

邁德村崇文重教,幾百年來文脈綿延不絕。2008年,邁德村被評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文\本刊特約撰稿 蒙樂生)

【來源:海南文明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