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102年了,誰還會用現金呢?可有一天我……

都9102年了,誰還會用現金呢?可有一天我……

文|秋女

家附近的菜場是統一規劃裝修過的,整齊劃一,連收款二維碼都是統一製作的,一個支付寶、一個微信,緊挨著端端正正地貼在圍欄右下方。這年頭,收款二維碼幾乎已成了店家的必備之物,沒這個,簡直沒法做生意。

不過也有例外,那是個賣蔬菜的攤位,整間菜場只有這個攤位,既沒有支付寶,也沒有微信的二維碼!攤位的主人是位大叔,雖說是賣菜的,收拾得卻大方利落,冬天戴頂鴨舌帽,夏天戴頂棒球帽,一看就透著幾分個性。

不能用手機掃碼付款,別說是新顧客,就算是老顧客,也常有忘記帶錢的時候,這年頭,誰不是已經習慣“一機走天下”了呢?那怎麼辦呢?要麼在他那兒賒賬,反正來的大多是熟臉,下次來時再給就行;要麼他指指隔壁的攤位,讓我們上那邊掃碼套現;還有就是顧客之間互相套現。

我自然嫌麻煩,問他為什麼寧願賒賬也不搞個掃碼收錢。他說,我就喜歡用現金,每天收攤後,將今天賣的錢數上一遍,心裡特踏實!不習慣錢在手機裡,摸不著數不到的,感覺這一天都白忙活了!再說了,我這個年紀還不算老,用起這些來都嫌麻煩,那些老頭兒老太太肯定更覺得不方便了。這世界變得快,可不管怎麼變,總要給我們這些不願意跟著變的人留一條活路吧。

按說不但顧客很難容忍這樣的麻煩,市場管理方也不允許這種特立獨行的做派存在,不過大叔敢如此堅持,自是有他的底氣。他所賣的雖是尋常蔬菜,卻有個特點,都是自種自賣的。他是城郊人,那兒的農民都拆遷發達了,他不願打牌閒逛,決定還是種菜。因為不為生計,所以他種菜也不用什麼溫室大棚,就按傳統的農時節氣來種菜。

如今菜場裡的季節感越來越模糊弱化,大多數果蔬一年四季都能買得到,難得還有這樣的菜農,堅持著最後的倔強,任蔬菜由著自己的性子,有時有節,不疾不徐地萌芽、生長、成熟。

按季節售賣的蔬菜,錢貨兩訖的現金交易,令這位賣菜的大叔有了一種“從前慢”的調性,也收穫了一眾鐵桿粉絲。

前段時間去越南,那兒別說手機支付,連信用卡的使用率也不高,除了一些大的商超之外,大多數場合都需要用現金來支付,加之越南盾的面值巨大,剛到時實在是很不習慣。先要換算半天,還得認清面額,每次付錢時都要數了又數,生怕搞錯。連我媽都忍不住抱怨說太不方便了,哪像我們那兒,手機一刷,什麼都搞定了。

不過,用了幾天現金後,不但開始習慣,而且慢慢體會到用現金的妙處。買東西也好,餐後買單也罷,手指直接觸控現金時,不但有種踏實感,還有種很微妙的快感,這是手機支付或刷卡消費時所不能體會到的,那大概是金錢之於人類有種天然的親切感,就像葛朗臺先生在臨終時眼睛盯著金子說:“這樣好叫我心裡暖和!”

晚上回酒店,我們常做的一件事,是把身上、錢包、揹包裡的現金全部掏出來,清點一番,大致統計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還剩多少,需不需要再去兌換些越南盾。這種數錢的事,忘了已經多久沒有做過了,甚至連錢包,都很久沒正兒八經地使用過了。而現在付款時小心謹慎,回來後還盤點一番,這錢不覺就花得慎重了許多。

都9102年了,誰還會用現金呢?可有一天我……

前幾天,去看孩子們的義賣活動,看他們收錢找錢,忙得不亦樂乎。義賣結束後,又頭碰頭很認真地清點著義賣所得款項,將紙幣按面值一沓沓歸類好,又將硬幣十個一摞地放好,最後裝進大信封,寫上金額,既小心又驕傲地塞進捐款箱裡。下面掌聲雷動,我也忍不住有點感動,很難得看到如今的孩子還能如此慎重地對待金錢。

回到家,孩子很興奮地跟我說自己今天賣了多少東西、賺了多少錢,又將買來的東西一樣樣地拿出來展示給我看,特別說明這個東西花了多少錢買的,那個東西花了多少錢買的……居然還說自己跟同學還過價了!

這很出乎我意料。他們幾乎是伴隨著移動支付成長起來的一代,對金錢的感覺相對淡漠。小時候他讓我買某件東西,我有時故意說沒錢,他就會說,你不是有手機嘛!感覺這錢不是靠辛苦工作掙來的,而是手機裡憑空生出來的。現在年齡大點了,雖不至於再說出如此無知的話語,但金錢在他的感覺中仍是個虛擬的存在。這次義賣活動讓他第一次接觸到錢、物之間的現實交易,感受到錢的真實存在。

有了這麼幾次經歷,我開始考慮是不是要重新開始使用現金,這起碼可以讓孩子也讓我們自己能更珍惜金錢,量力而買,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畢竟手機上的數字或許是虛擬的,而生活永遠是真實鮮活的。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