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接“嫦娥”?下結論別太草率

“玉兔”接“嫦娥”?下結論別太草率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許多熬夜關注“嫦娥”回家的網友,在直播中發現了一個“可可愛愛”的畫面,一隻小動物從嫦娥五號返回器前跑過,第一個到達現場,搶鏡成功。玉兔、狐狸、田鼠……網友紛紛猜測,這個“小機靈鬼”是什麼動物?

17日下午,多家媒體紛紛釋出微博稱,“破案了!真的是玉兔接嫦娥”“從嫦五返回器前跑過的是兔子”,其援引的訊息源,是空中搜索分隊副指揮員劉鵬飛在接受採訪時的一段話:“它其實是一隻兔子,就像網友們所說的,是玉兔,也可以!”

“玉兔”接“嫦娥”?下結論別太草率

憑藉單一信源,就對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下結論、作報道,恐怕並不可信。更何況,劉鵬飛指揮員在這一問題上,也沒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發言權。第一,他的身份是空中搜索分隊副指揮員,而不是博物學家,他對物種的判斷能力,可能不如微博上的一些科普作者;其二,在接受採訪的影片中,劉鵬飛指揮員說:“關於你(指記者)提到的這個小動物的影片我也看到了,其實它是一隻兔子。”這裡的“我也看到的”,似乎說的是看到了影片,而不是說他現場親眼看到了那是兔子。

既然如此,媒體怎麼就能將他的話作為唯一依據,忽視諸多博物學者和科普博主的意見,輕率地下結論呢?

究其原因,恐怕是一種“盡善盡美”的理念在作祟。“玉兔”接“嫦娥”,多麼浪漫。如果它是博物專家所說的赤狐、沙狐,是聽起來就不浪漫的耗子,那樣的話,這個結局就太不完美了。

可是,新聞報道不是小說散文,比起追求盡善盡美的情節,新聞的生命力在於其真實性,在於對事實和真相的客觀報道。為了迎合受眾,創造一個浪漫完美的故事,不採納多方信源就輕下結論,這不僅不會成為一段佳話,反而會讓自己成為新聞課堂和新聞實踐中的反面教材。

追求“盡善盡美”,其實是不少媒體做正面報道時的通病。比如,當某個人做了一件好人好事時,部分媒體就會把他塑造成典型。但在塑造過程中,一些媒體會不自覺地把人物完美化,他的一言一行都不能有瑕疵,他的形象必須熠熠生輝。可這樣真實嗎?連地球都不是圓的,我們去哪找沒有缺點的人、沒有瑕疵的人呢?

從發射到迴歸,嫦娥五號已然稱得上是成功。此時,媒體應該做的,是把這一過程實事求是地報道出來,而不是為了一個小插曲的“盡善盡美”,草率地“宣佈”結論。否則,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幫倒忙。

文/張雨龍(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