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在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沿岸,有四個強國崛起,他們分別就是埃及,亞述,巴比倫以及赫剃。如今我們稱呼他們,都要在其中加上一個“古”字兒,這並不是四大文明古國,而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體系”。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這四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四大強國,其他邦國都不如他們。而這四個國家的君主在各個外交信件之中都是平起平坐,互相稱之為“兄弟”。至於其他的邦國,都只能自稱為“僕人”,或者不要臉一點的,乾脆稱其為“父親”。

就比如1350年耶路撒冷的迦南王在給埃及的法老埃赫那吞寫信求援時,底下的自稱都是“您忠心的僕人”。所以由此可以看到,世界上“國際政治史”最早的印記,就是“兄弟”、“主僕”、“父子”還有“親家”等詞彙。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而這些,都是宗法關係之中的一環。所以我們可以將“古代的國家關係”就看作是這些國家統治者之間的宗法關係,至於婚姻,實際上也就是建立在宗法關係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現代的國際關係之中基本的行為體是主權國家,外交上的基本原則大多是國和國之間的主權平等。因為在現代,君主制國家基本上已經成為了歷史。而古代並不一樣,古代那種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制國家,外交的基本原則大多是君主與君主之間不平等的宗法等級關係。

古代的國際關係之中,內政和外交之間是沒有清晰的界限的。而且統治者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是沒有清晰的界限的,因為在古人的眼中,君主其實就是權力的載體,以及國家的象徵。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所以君主之間的宗法關係象徵,就是權力關係的直接體現。古代的世界上並沒有國際法,但是君主制和宗法關係幾乎是在全球通用的。所以說為了加強國與國之間的聯絡,“聯姻”幾乎是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必行的手段。

而在東方,“聯姻”這個詞分為兩種意思,一種是嫁公主,一種是娶公主。在東方,娶公主的,一般都是弱國。就算不是弱國,娶公主的也基本都是處於外交中比較弱勢的一方,具體的解釋很麻煩。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就這樣說吧,歸根結底就是東方的宗法關係比較嚴明,用一句話來說就是:

“我把女兒嫁給你了,我就是你岳父,是你半個爹”

。而這,在整個東方几乎都適用。有人也許會認為,“和親”這個詞語,將自己女兒嫁出去其實是一個很屈辱的事情。

比如說漢朝時期,嫁公主給匈奴。但實際上,匈奴那時候在外交上也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不信回去翻翻《史記》。而且即使是強悍如成吉思汗,他的女兒除了嫁給一些強勢部落的蒙古人之外,也有出去和親的,比如說高昌回鶻的國王就娶了成吉思汗的女兒做王后,想必沒人會說成吉思汗屈辱吧。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還有在藏族小說《塵埃落定》之中的一段原文,我們也可以看到,哪怕是藏族,也是遵循的誰弱勢誰娶女兒:

“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經十分強大。強大的土司都做過侍強凌弱之事。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經十分強大。強大的土司都做過侍強凌弱之事。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經十分強大。強大的土司都做過侍強凌弱之事。這樣,又使自己成了拉雪巴土司的伯父。”

在藏族的那些強大的土司,俱都做過強迫是性地將自己部落的女子嫁過去的事情,而他們將這稱之為“恃強凌弱”,讓自己成為對方部落的長輩。所以說強大的中原華夏,之所以以“和親”為手段進行外交。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華夏送公主出去,沒有異族送公主進來呢

只自己嫁公主給異族,卻幾乎不會娶對方的公主的原因,就很簡單了。因為中原強大,華夏強勢,我們絕不會低頭做對方的晚輩,因為我們華夏人的脊樑,一直都挺得直直的。

當然,清朝時期的皇帝們後宮之中一個又一個的蒙古族后妃,自然不算。因為清朝的皇帝俱都是滿人,而漢人俱都在反對滿人,他們自然要拉攏蒙古族,以免再給自己樹敵。但你看後來滿漢融合之後,清朝的後宮還有幾個蒙古的妃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