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即興作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曹植的《七步詩》,並非曹丕的脅迫之作,是否為曹植所作都難說清。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東漢末年,天下諸侯紛爭,結果是,最大的蛋糕,終為魏蜀吳三家瓜分。其中,獻帝劉協被曹操控制在手中,所以,在三家之中的勢力是最大的。

曹氏父子不僅能馳騁疆場、攻城掠地,在當時的文壇也都是行家裡手,挑起建文學的大旗,能獨樹一幟。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為“三曹”,其中尤以曹植的文采最為出眾。曹植,字子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這就是成語“才高八斗”的來歷。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曹植與曹丕都曹操心目中的接班人,其實,老曹的最初選擇,正是“才高八斗”的曹植。但是,曹植的文章雖然寫得好,為人卻難“循規蹈矩”,幾件事下來,讓老曹對他大失所望,這才讓曹丕撿了便宜。

曹操死後,曹丕接班,並且代漢自立,建了曹魏,是為魏文帝。由於曹植的才氣與名聲太大, 備受曹丕的猜忌,曹丕一直視他這個親弟弟為心腹之患,所以,對曹植是防之又防。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但是,曹丕礙於母后卞氏的壓力,以好對曹植痛下殺手,只好屢屢將曹植徙封,讓他居無定所:黃初二年(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在曹丕打壓曹植的諸多行動中,有一件事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那就是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詩,否則,就會被處死。關於曹植創作《七步詩》的故事,最早為《世說新語》所載: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沒想到,才思敏捷的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依命吟出: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但是,這首詩到底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因為,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沒有收錄此詩,也沒有對此事件有片字記敘,亦不見於曹植的文集《曹植集》,因此,多數專家懷疑其為後人偽託之作,用以腹黑魏文帝的。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關於曹植的《七步詩》,《太平廣記》卻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太平廣記·俊辯》)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上面的意思是什麼呢?它說的是有一次曹丕與曹植一起出遊,籤途中看見兩隻牛在打架。其中一隻牛慢慢體力不支,敗下陣來,正好被另一頭牛頂下了一口枯井中摔死。

曹丕看到之後,下旨讓曹植做一關於死牛的詩,但是在詩裡面不可以出現牛字,也不能出現井字,不能說兩隻牛在打架,不能說死。而且曹植要騎在馬上,在馬走百步的時候,就要寫成一首四十字的詩,如果寫不出來,就立刻處死。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這裡的記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齊全,讓人不得不信,曹丕確實是想借些置弟弟於死地的。正當讀者為曹植的性命擔憂時,曹植卻不慌不忙地完成帝命。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賦成,步猶未竟。詩作寫成後,一百步還沒跑完,這是何等神速啊?《鬥牛詩》可以被看成是《七步詩》的另一個版本。而史學家、文學家將這首詩和七步詩作比較,普遍認為這首詩的難度要更大,因為詩中不能提牛字,而表達出兩牛相鬥的事情。如果真如《太平廣記》所載,曹植這種出口成詩的才華,不得不說是曠古爍今。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寫完鬥牛詩後,曹植意猶未盡,於是他又作了一首三十字的詩憐憫自己,這就是人們所熟悉的《七步詩》。

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太平廣記·俊辯》)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如果依《太平廣記》所載,那麼,曹植的《七步詩》並不是在曹丕的脅迫下寫的,而是自己的感時傷命之作。其實,《太平廣記》多為小說家言,也只是一家之言,《七步詩》的前世今生,到底是個什麼境遇,至今也難以說清。

歷史有時就是如此,她給人的只是一幅模糊不清的背影,任你怎麼想象,都難看清其真面。所有的過往,我們都只當它是面鏡子,看看鏡中人,想想鏡後事,誡之、鑑之、思之,足矣。

曹丕看到兩牛打架,讓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年!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與乃父曹丕一樣,曹叡繼位後,對他的這個叔叔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當年11月曹植在陳郡憂鬱中病逝,時年41歲,葬於東阿魚山。因此,曹植被後人稱為“陳王”或“陳思王”。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