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世人皆言,曹操是漢賊,但終其一生,曹操都是漢臣。而曹操之子,魏王世子曹丕則在剛剛繼承魏王之位後就選擇廢漢自立。實際上,如果曹操想,他完全可以代漢自立,而曹丕也不應該那麼匆忙的要做皇帝,是什麼讓他們選擇,他們當時又是如何考慮的呢?歷史有時候很難知道真相,不是當事人,更難以洞悉對方的想法,只能結合史料,做一個大膽的猜測。

一、曹操不稱帝的原因

1。輿論的壓力

漢朝自劉邦立漢至獻帝時,已經超過了400年(中間有王莽篡漢還有更始政權),底蘊一定是有的,而且人心思漢是不爭的事實。還有,東漢政權是建立在劉秀和地主階層聯盟基礎上的,雖然漢已經衰落,但漢的基礎還在,還有很多士大夫,祖上就位於漢朝的三公,世受皇恩,他們選擇為曹操效力有漢獻帝在曹操這裡的原因。他們更尊重的是獻帝,其次是曹丞相。而曹操為了維繫自己的利益,暫時是不能考慮稱帝的。一旦稱帝,就會被劉備、孫權等敵手利用,輿論的力量就會是曹操的後方被攪亂,歷史上曹操多次出征,都會出現後方忠於漢室的力量,利用獻帝試圖傾覆曹操的老巢。不稱帝,可以避免篡位讓自己的敵人聯合。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2。王莽的下場

王莽應該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臣子的身份篡奪皇位的人,他的結局也不好,人死之後,頭顱被做成了酒器。對於復興漢室的劉秀來講,王莽永遠是亂臣賊子和“反面教材”。深受教育很深的曹操不可能不瞭解王莽的下場。並且曹操作為宦官養子的兒子,出身並不好,這樣的條件讓漢朝天子把位置讓給他,會不會有人不服,會不會像西漢末年眾多的人揭竿而起,讓自己辛辛苦苦建立其的基業土崩瓦解。有王莽因素的影響,曹操絕不敢輕舉妄動。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3。天下並未統一

如果漢朝的天下全部被曹操掌握,曹操可以毫不猶豫的把漢獻帝踢開,自己做皇帝。但是天下至少還有孫劉兩家,在沒有平定天下的情況下,貿然稱帝,是有很大風險的。一方面是所有的敵人會針對自己,就像袁術稱帝那樣,成為眾矢之的,另一方面,揹負的反賊壓力則容易引起自己集團內部發生變動。為了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曹操不敢稱帝。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4。赤壁之戰造成的傷害

赤壁之戰對於曹操的傷害遠比軍事損失要大,對曹操影響最大的是意志,年齡已經很大的曹操,在經歷一場打敗後,很難再有老驥伏櫪的力量去完成統一大業。整體看,曹軍在赤壁戰敗後,是處於戰略收縮狀態的。這是極不正常的,雖然赤壁大敗,但是曹操對於孫劉的實力也是佔優的,曹操的統一大業幾乎沒有進展,說明曹操隨著年齡變大,保本的想法讓他不敢冒險在和孫劉打一場大仗。而不能稱帝。也是因為年齡大了,避免稱帝生變,引發不測。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二、曹丕早稱帝的原因

1。漢獻帝的適時讓位

漢獻帝能夠善終,絕對是一個聰明的末代君主,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禪讓的時機。個人覺得,他禪位並不一定是被迫的,更多的是,在對他還不錯的曹操去世後,為了自保,給曹丕的見面禮。曹丕繼承魏王一個位,最缺的就是一個正統。最正統的就是皇位。獻帝的禪讓,確立了曹丕的正統地位,沒有獻帝的主動,曹丕很難逼迫獻帝禪位。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2。擺脫曹操的處境

曹操始終都是漢臣,和他的處境有關。曹丕則完全不同,繼承的魏王完全來自於父親,不需要感謝漢朝皇室,也不受漢臣身份羈絆。他可以不受輿論壓力,放手去幹。尤其曹操在位時,漢朝的死忠一代要麼去世,要麼已經徹底“魏化”,真正的漢臣已然不多,對於魏不能構成威脅。天下在曹操治理下,也開始擁護魏,曹丕稱帝的基礎已經建立。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3。曹丕建立自己班底的需要

稱帝的直接受益者是支援曹丕的文武大員,他們由“。王”的臣變成了“帝”的臣,都會變加官進爵。這種情況下,也是曹操籠絡支持者的需要,這麼多人跟著曹丕都希望獲得榮華富貴。曹丕透過稱帝,變相給他們帶來好處,他們也會更忠心於曹丕,曹丕的陣營就會更大,權力就會更鞏固。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4。統一天下的選擇

名不正則言不順,只有年輕有為的曹丕自己稱帝,才能在面對孫劉這些偏居一方的力量構成威懾,堵住這些人的嘴。事實上,在曹丕稱帝后,劉備被迫跟進稱帝,如果劉備不稱帝,他在道義上就是取得正統的曹丕之臣,他只能稱帝,來維護自己的獨立存在。孫權則出於利害關係,選擇了暫時稱臣。曹丕的稱帝,受到了效果,佔據了道義高地。

曹操終為漢臣、曹丕剛繼位魏王就廢漢自立,各是如何考慮的呢?

曹操不稱帝,曹丕早稱帝,都是當時的歷史條件覺得的。稱帝與不稱帝事關重大,都應該做過通盤考慮。可惜的是,曹操父子打下的基業,最終被司馬氏撿了便宜。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努力的、奮鬥的很有可能給幸運兒做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