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大家一提到揚州,想必第一時間就會聯想起李白的千古名句“煙花三月下揚州”,

可以肯定的是唐詩中的揚州就是今揚州。

也有人拿張早期的大範圍地理九州圖來否定唐朝的揚州不是今揚州,為什麼會造成這個低階錯誤呢?其實本沒有分歧,因為太多人對於不同朝代揚州的單位性質和所指大致範圍混淆不清,造成了穿越時空、脫離歷史背景談歷史。首先從單位性質上來說揚州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大範圍地理概念,類似於今華東,華北。第二種就是城市單位性質等於今地級市,有府城和府域組成。

先秦

從古到今中國有句老話,叫“得九州者得天下”,“九州大地”被引申為全國的代稱。雖然九州從古流傳至今,可是九州的名稱和具體位置並不統一,現在學術界也沒有得出絕對準確的結論。中國最古老的書籍《尚書》、《周禮》、《爾雅》就有不同的說法。《爾雅》中的九州是“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和營州”,而《尚書》中的幽州和營州改為了梁州和雍州,《周禮》中又成了幽州和幷州,夏商周這三代流傳下來的書籍對於這九州的說法並不統一。

另外《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對後世有巨大影響,其“九州”的劃分方式也成為多種“九州”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種。

《禹貢》記載:“淮海惟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唐朝杜佑《通典》記載:“淮海惟揚州,北據淮,東南距海”;宋代《文獻通考》有更加詳細的描述:“揚州。北自淮之南,東南拒於海,閩中以北地……並是《禹貢》揚州之地。”

即大約為今江蘇、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全部,湖北、河南和廣東的一部分。(注意先秦時期今揚州也在九州中揚州的範圍之內)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西漢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設立州刺史部,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作為監察地方的機構。其中揚州刺史部,治所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領六郡,即廬江郡、九江郡、臨淮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大致範圍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長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注意今揚州當時叫廣陵已經是諸侯國國都了,不在揚州刺史部範圍內,而屬於徐州刺史部。)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東漢

東漢漢順帝分會稽立吳郡,揚州統領六郡,即會稽郡、丹楊郡、吳郡、豫章郡、九江郡、廬江郡。末年興平元年(194年),朝廷任命劉繇為揚州刺史,但當時政局混亂,袁術已控制淮南一代並且自命揚州刺史,劉繇被袁術逼迫後,短暫移治曲阿(今江蘇丹陽)。建安元年(196年)劉繇對抗孫策被打敗,次年劉繇因病去世。孫策初期在袁術帳下效力,後袁術數次失信於孫策,故孫策藉機收攏江淮人士東渡,數年間揚州江東諸君均為孫策所有。建安四年(199年)袁術死後江淮空虛,孫策攻佔廬江皖城(今安徽安慶潛山),至此合肥以南的廬江郡被孫策佔領。此刻揚州所領六郡,只有合肥以北至壽春之地被曹操佔領,曹操為有效地控制江淮一代,於建安五年(200年)委任劉馥為揚州刺史,並將揚州治所從歷陽(今安徽和縣)遷到合肥。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三國

曹魏和東吳同時各設定揚州,曹魏建國後將之前在合肥的揚州治所再度移至壽春。而東吳則將揚州治所定在吳(今江蘇蘇州),後先後移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建業(今江蘇南京)。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西晉

西晉滅吳後,兩個揚州合二為一,治所設在建業,後改名建鄴、建康(今江蘇南京)。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東晉

東晉的揚州治所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又各置揚州,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揚州治所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南朝的宋、齊、梁、陳的揚州治所有些特殊,之前治所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分揚州之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州,以會稽太守為東揚州刺史,治所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把之前治所在建康的原揚州周圍地區設為京畿之地,把已拆出來的東揚州改為揚州,併兼有原揚州的一些郡縣。大明八年(464年),又重新恢復揚州和東揚州。到之後齊、梁、陳時期東揚州飄忽不定,不斷調整東揚州的範圍。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隋朝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迎來“揚州”歷史轉變的重大分界線。

隋朝平定南陳統一全國,隋文帝將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制度推行至全國,改吳州(北周今揚州舊稱)為揚州,設揚州總管府,先以秦王楊俊為揚州總管,後因地勢重要,遂調晉王楊廣(隋煬帝)為揚州總管。到這裡揚州由之前大地理概念第一次轉變成今揚州城。隋煬帝登基後改今揚州為江都(今揚州),並提升為陪都,調整了江都的行政範圍,調整後的江都郡跨江而治,管轄16縣,江北13縣,即江都、江陽(廣陵縣改)、海陵、寧海(泰興和如皋)、高郵、安宜(寶應)、六合、全椒、清流(滁州)、永福(天長)、山陽(今淮安區)、盱眙、鹽城;江南3縣,即延陵、曲阿、句容。大致範圍包括今江蘇江淮大部分地區和蘇南的鎮江、南京、常州武進區域性地區。

但在隋煬帝的詩中仍稱這裡為揚州,

比如《樂府泛龍舟》:“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入,淮南江北海西頭。”。

地理方位指:在淮河以南,長江以北(重點理解),東海以西,所指今揚州十分明確,與隋朝之前的大地理揚州區別開來。同時他也設定了九州大監察區,隋朝揚州監察區的治所就設在改名後的江都。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唐朝至今

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唐,改元武德。唐初沿用前隋政制,去郡為州,授陳稜為揚州總管,江都複稱揚州。

《資治通鑑》記載:“隋禦(御)衛將軍陳稜以江都來降,以稜為揚州總管”。

武德二年(619年),楚王李子通打跑陳稜佔據揚州立國稱帝於兩年後被杜伏威擊敗。武德三年(620年),改揚州改為兗州。之前由於揚州地區被割據勢力幾易其手,同年唐朝把揚州治所遷往前下轄潤州江寧縣(當時南京作為鎮江下轄縣)。武德七年(624年),唐軍掃除了反唐叛軍,完全控制江淮、江南地區。將兗州改為邗州。武德八年(625年),將邗州又改回揚州,領七縣,即江都、江陽、海陵(今泰州和南通)、高郵、六合、揚子(今儀徵)、天長,並將揚州大都督重新遷回揚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一度又改揚州為廣陵郡,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回揚州,在(742年~758年)這16年中雖說揚州短暫改為廣陵郡,但是在這期間全國也沒有其他地方被命名為揚州,所以唐人把廣陵郡仍然習慣性稱揚州。從那時起到今天,今揚州專享揚州之名,儘管後來地名有過一些臨時短暫變動,但揚州作為這裡的通稱,沒有改變過,全國再沒有其他地方被命名為揚州。

歷經隋、唐、五代十國、兩宋、元、明、清,今揚州叫揚州時間跨度長達1400多年曆史。儘管不同朝代揚州城下轄地區有所變動,綜合1~2千年來說,揚州府傳統轄境包括今日揚州,泰州,南通全境,外加六合、天長、東臺、大豐四縣。另外鹽城地區等等有一段時間屬於揚州的例子就不詳細羅列了。

揭秘不同歷史時期的揚州演變史,看完讓你如夢初醒

結語:從先秦到封建南北朝時期,這期間的“揚州”等於大範圍地理概念,或揚州刺史、揚州總管監察的範圍(注意不是今行政省性質),儘管治所搬來搬去,但不具體指任何一座城市。另外不是說當時治所設在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叫揚州。區分揚州的分界線在於隋朝開皇九年(589年),之後的揚州是作為州府城市專指今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