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審查齊王李佑反叛一事時,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內的侍衛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常年跟隨太子,名義上是一名侍衛,而實際上,相當於李承乾手下的殺手,經常負責刺殺行動,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許多秘密。

紇幹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剛剛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紇幹承基在嚴刑之下為了保命,招出了太子餘人合夥謀反一事。唐太宗怒不可遏,賜死李元昌、侯君集等人,然後一道聖旨將李承乾貶為庶民,李承乾徹底沉淪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李承乾以悲劇收場,固然有自己“作死”的成分,但是,魏王李泰在其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那個皇位

封建社會的皇位傳承一直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什麼是嫡子?就是皇帝與皇后的兒子。只要有嫡子存在,其他皇子哪怕年長,也沒有機會問鼎皇位;除非沒有嫡子,那麼,才可以按照“立長”的原則來冊立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先後為太宗生了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李承乾從太宗繼位開始就被封為太子,被太宗寄予厚望。可李承乾有腿疾的毛病,後來復發時連走路都得依靠柺杖。這讓魏王李泰看到了一絲希望:哪有瘸子當皇帝的?有失大國顏面。於是,開始暗中與李承乾較勁,希望能夠取而代之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李世民登基之後經常南征北戰,對這幾個皇子的教育都是由長孫皇后負責的。可自從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子李承乾由於缺乏約束和管教,變得十分狂妄。腿疾復發後又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愈發孤傲,對東宮府大臣們的勸諫十分反感,甚至還派人行刺了著名的學士于志寧和張玄素。太宗對於這一切心知肚明,為了維護李承乾的太子威嚴,雖然一直隱忍不發,但已心生不滿

魏王李泰抓住這個機會,散播謠言、詆譭李承乾的同時,在太宗面前大獻殷勤,尤其是迎合太宗的喜好,編撰了《括地誌》,這讓太宗喜不勝收,下令大幅加俸。這一加不要緊,超過了太子的俸祿。還是褚遂良提醒了太宗,這才又放寬了對太子的約束。李泰在太宗面前位置提高之後,已經不把李承乾放在眼裡,兩人之間勢如水火。

後來,李承乾迷戀上侍女俳兒,並在俳兒的照料下腿疾逐漸好轉,李泰就慫恿太子妃向太宗告狀,致使俳兒死於杖責之下;李元昌又為李承乾進獻了一個與俳兒十分相像的男童稱心,結果,李泰故伎重施,讓稱心也死於非命。一連串的打擊之下,李承乾才決定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的聚眾謀反。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李承乾被廢,雖然與他自己不務正業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是,魏王李泰也絕對是個重要因素。

李承乾被廢之後,嫡子之中只剩下李泰和李治了,李治柔弱,缺乏帝王應有的殺伐決斷,因此,李泰成為太宗心裡最合適的繼位人選。可最後繼位的卻是李治,為什麼李泰能搬倒李承乾、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呢?三個原因不容忽視:

其一:心急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也曾當年說要立李泰為太子。李泰喜出望外,但他不滿足於一個口頭承諾,為了打消太宗的顧慮,讓太宗儘快頒佈詔書,李泰向太宗承諾自己在臨死前會殺了自己的兒子,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兄弟、也就是晉王李治。這讓太宗大為感動

可是,當太宗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商議的時候,眾人竟然一致反對。一來,都知道李泰的話是為了博得太宗歡心,試想:一旦李泰繼位,他死時會有多少子孫?他捨得全部殺了、將皇位讓給李治嗎;二來,李泰與李承乾博弈中展現出來的心狠手辣也讓這幫大臣心中一涼:跟著這樣的皇帝,能不能善終都是兩碼事!

在諸大臣的反對中,李世民放棄了這個念頭;

其二:長孫無忌

別懷疑,長孫無忌在冊立太子時的作用尤其突出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不管李泰、還是李治,都是他的親外甥,無論誰將來成為皇帝,長孫無忌的地位都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太宗專門與長孫無忌面談了一次,長孫無忌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援李治,他只用一個原因就讓太宗贊同了這個想法

玄武門之變是唐太宗心裡揮之不去的陰霾,太宗繼位後,竭力避免出現兄弟相殘的皇位之爭,但最後還是發生了,這讓太宗耿耿於懷。長孫無忌給出支援李治的理由就是:李治雖然看似柔弱,但宅心仁厚,繼位後一定能善待自己的兄弟!(其實是因為李治比李泰更容易控制)

這句話讓李世民深以為然,於是,心裡的天平就已經開始傾向於李治,偏偏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

其三:李治的手段

很多人都說李治軟弱可欺、沒有政治手段,這是個誤區,李治在競爭皇位時也有著自己的聰明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李承乾倒臺後,李泰專門“拜訪”了李治,他是想探探李治的口風,看他是否對太子之位抱有幻想,如果有,就得給他一個“下馬威”。難道李泰有可以要挾李治的東西?算是有吧,漢王李元昌

李元昌是李淵的第七個兒子,和李世民是同輩,後來與李承乾密謀造反被李世民賜死。李元昌交友甚廣,他不但與李承乾關係密切,還經常與李治一起遊山玩水。李泰認為這就是李治的短柄,於是,會見了李治之後,就說出“李元昌乃叛黨首腦,若是父皇追究,你脫得了干係嗎?”。

本來,李泰認為這是一步好棋,可以威脅一下李治,讓他知難而退,可沒想到,李治故意在太宗面前表現得魂不守舍,在太宗追問下將此事和盤托出。這讓太宗對李泰的好感立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後結果,柔弱的李治勝出!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大多數史料都將李治的勝出歸功於長孫無忌的提攜,確實,他的這位“舅舅”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但是,李治之所以能笑到最後絕對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而導致的結果,是李泰的囂張、大臣的擔憂、太宗的隱痛、李治的機智綜合在一起而起的反應。李泰在與李治爭鬥時,天時、地利、人和,他一個都沒佔到,只是憑著太宗暫時性的寵愛就誤以為勝券在握,這種大意反而給了李治一個機會

李治的精明雖然無法和李泰相比,但是,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心中留下的陰影和憂慮卻可以透過李治完美解決,這一點是太宗最在意的,偏偏又是李泰不具備的,因此,失敗也就早早註定,只不過,李泰沒有意識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