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西漢有兩位皇帝很特殊,他們與底層民眾有較多接觸,深知人間疾苦,所以政績卓著,他們就是文帝與宣帝,文帝多少還是王爺,而宣帝人生傳奇色彩更濃,童年在獄中度過,長大更是長年浪跡於民間。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作為武帝的曾孫,原本不可能有出頭的機會,能被霍光選中作為皇帝,也是霍光的私心作祟,也有一絲無奈。

在宣帝之前,霍光選中一個劉賀,可惜這傢伙爛泥扶不上牆,做了23天皇帝,把後宮搞得烏煙瘴氣,霍光無奈廢了他,總覺得顏面無光。自己選了這個貨色。

在他輔佐昭帝幾年裡,他盡職盡責,先後除掉對手,獨掌朝綱,昭帝薨後,霍光為了確保霍氏長久富貴,就為鞏固和擴充套件自己的權位謀劃起來。他要選一個聽話的,實力不能太強的。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儘管武帝的孫子一輩還有好幾個,宗室中諸侯王更有一大群,但卻找不出一個合適的。

這時,光祿大夫的丙吉給他帶來一線希望,他提出了一個未來新皇的人選: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

誰知,出人意料的順利,霍光同意了。

就這樣,一介平民入住未央宮,先封陽武侯,然後奉上天子璽綬,謁高帝太廟,受群臣朝賀稱帝。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可想而知,一個毫無背景,只頂著皇孫頭銜,爺爺還沒平反,當上皇帝,有多尷尬。

可是,他卻和文帝一樣,靠著隱忍與智慧,扳倒了勢力強大的霍氏家族,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沒背景,那就依靠權臣,示弱優先。

他也像文帝那樣,最先要做的事便是封賞霍光等迎立有功大臣。受封賞者多達二十五人,我們來看看對霍光的賞賜:

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加封七千戶,前已封一萬三千戶,合計二萬戶。前後賞賜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疋,奴婢一百七十人,馬二千匹,甲第一區。

宣帝繼位後,霍光又開始了試探,奏請歸政,宣帝堅決不受,並規定朝中大小事依舊先稟報霍光,再奏明宣帝。

並且霍光兒子,侄子都給予了顯赫官銜。兒子霍禹、哥哥霍去病的孫子霍雲,皆任中郎將;霍雲的弟弟霍山為奉車都尉侍中;霍光的兩個女婿分別為東、西宮衛尉。另外還有諸兄弟的女婿、外孫,或為諸曹大夫,或為騎都尉,皆得給事禁中,並享有奉朝請的政治優遇。

因而《漢書》本傳用了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霍光及其家族的權勢:

“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

簡單說,朝廷上上下下,都是霍家的人。

給足了霍光面子,他很滿意。也不為難宣帝。

宣帝一直在忍,並不代表他啥事不做。在選擇皇后這事上,他就做了一回主。

原來霍光想讓女兒霍成君做皇后,繼續鞏固權力,宣帝本來有結髮妻子許平君,他心裡不願意。

為了維護自己的權位和保護共過患難的妻子,這時宣帝第一次使用了他的智慧。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他發了一道奇特的詔令:朕有一柄故劍,曾相伴晨昏,不忍捨棄。望速為之求得!這道沒頭沒腦的詔令,著實讓公卿大臣們琢磨了好些日子。經過幾番商議,終於猜到了它的真實含義。於是聯名奏請立許婕妤為皇后,果然,宣帝立刻高興地畫了個“可”字。

這就是宣帝的對抗,霍光也沒辦法。

一個民間女子平步青雲,突然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后,這自然是極大的幸運。可是,霍家不會罷休,不到三年,剛分過娩的許皇后就去世了。

宣帝很悲痛,也隱隱覺得不對,但是沒有證據,後來霍光再次奏請,霍成君如願以償做了皇后。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霍成君

二、以退為進,默默壯大力量

霍光去世後,霍家依然根深葉茂。宣帝並沒有迅速行動。霍光死後,宣帝以近似天子的隆重禮儀為他下葬。霍光生前的博陸侯封號由其子霍禹繼嗣,再賜諡霍光為宣成侯。同時又分別封霍光之侄孫霍云為冠陽侯,霍山為樂平侯,並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

這時,只有宣帝自己知道,自己開始有了權力,他要施展他的治國抱負。

留下的一個難題是如何徹底改變霍氏“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的局面。

宣帝做得很謹慎,也頗有章法。

他依然給予霍光的好幫手信任,讓他們感恩戴德,盡心效命朝廷。

霍光有三個好幫手:張安世、杜延年和田延年。田延年因在大司農任上謊報牛車費案發而自殺,杜延年也在霍光死後不久被免官,後復召先後出為北地、西河太守。在朝的,還剩下一個張安世,時任右將軍光祿勳。

宣帝最先採取的一項措施,就是採納御史大夫魏相的奏議,拜授張安世為大司馬大將軍,以繼霍光之任。張安世誠惶誠恐,表示不能勝任。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宣帝給了他定心丸,讓他安心做大將軍,對張安世可授以重任,除了他為人謙恭,謹守君臣之禮以外,恰恰因為他曾為霍光得力助手,可以減少霍氏阻力。宣帝這樣做,既收穫了國家能臣的心,又讓霍家安心。

張安世此後一直謹小慎微,不敢專權,總要事事稟奏宣帝裁定。有功全歸主上,有過則先自承擔。

宣帝採取的第二項措施是重用魏相。先授以“給事中”之號。

“給事中”就是隨時可以見皇上。這榮耀原來都是霍家享有的。

魏相原任御史大夫雖位列三公,但因屬外朝官,無特別詔旨不得出入禁中。加授給事中後,便有了類似中朝官的資格,隨時應對皇帝顧問。

接著又賜原丞相韋賢黃金百斤,準其退休,而擢任魏相為丞相。同時任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為御史大夫。魏、丙素來友好,他們是宣帝的得力助手,都是宣帝信任的人,在宣帝之世,二人交替相繼為御史大夫和丞相。

他的上任,讓霍家震動。

因為,魏相在任河南太守期間曾因某些案例處理過嚴而被霍光下過大獄,宣帝如此接連推重魏相,顯然是有意作出的一種進攻性姿態。

三,步步為營,逐步削弱霍家權力

自從霍成君當上皇后,霍家權力達到巔峰,霍成君母親霍顯就漸漸從幕後成了霍家核心關鍵人物。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霍顯

不過,作為霍光曾經的小妾,到做了繼室,肯定有手段,不過,在政治鬥爭中,她除了毒辣外,謀略上就顯然不行了,而霍光的子孫,好日子過得太久,也沒有多少能力突出的。

霍光死後,宣帝以近似天子的宏大禮儀隆重地安葬了霍光,這使霍顯產生了一個錯覺,以為沒有了霍光的霍氏家族還將永享大富大貴。

她憑藉著特殊權勢,一面為先夫越制擴建塋墓,真的把夫君作為天子了,可是,她忘記了,皇帝可以,她不可以。一面又為自己廣修宅第,製作輦輿,黃金為飾,又養情人,越發遊樂無度。

在這期間,霍光的兒子、侄孫,包括霍禹、霍雲、霍山等等,更是大造宅第,招聚賓客,走馬平樂館,圍獵黃山苑,甚至依制對天子應有的朝請也懶得參加,隨便派個奴僕去應付了事,自己只顧終日遊樂,無所忌憚。

有句話說:上帝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

霍家顯然就是這個狀態。直到宣帝對張安世接連委以重任,這位貴婦人才有了警覺,感覺到危險來了。

偏在這時,發生了一樁霍、魏兩家家奴在道路上打鬥的事件。霍府家奴有恃無恐,竟氣勢洶洶地要衝進御史府去打鬧,魏相只好親自出來叩頭謝罪,這幫人總算揚長而去。

這個就是導火索,魏相終於後發制人,迅速向宣帝提出了一道“去副封以防壅蔽”的奏議,得到宣帝認可後,當即付諸實施。

這道奏議實際是一次奪權,而剝奪的物件正是以奉車都尉而“兼領尚書事”的霍山。

原來依漢制,凡吏民上書,都得有正、副二封。先由領尚書事的官員將副本閱讀一遍,以為所言尚可,則報告給皇帝,不可,直接扔了。這也就是說,吏民上書皇帝能否看到,決定權全在領尚書事官員手裡。

霍顯最大的心病是怕有人上書揭舉她毒殺許皇后之事,以前有掌理尚書事的侄孫霍山擋著,還稍微可以放心些;如今魏相奏議取消副封,這就等於叫霍山靠邊站,吏民上書不再有任何中間環節,可以直達天子,一旦有人告發,後果將是何等可怕啊!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而這邊,宣帝開始重用許氏、史氏(分別為宣帝岳父、祖母家族)。而霍家正在排出權力中心。

這時的霍顯除了抱怨子孫不爭氣,也無計可施。

但她仍存有一線希望,因為她還有一個當皇后的女兒。希望女兒早早生下一子,並順利封為太子。可是,卻等來了宣帝立已故許皇后所生劉奭為皇太子。

這訊息對於霍顯不啻是五雷轟頂。這時她又故伎重演。這回是暗中讓她的女兒皇后霍成君去毒殺皇太子劉奭,辦法仍是在食物中做手腳。霍皇后以繼母的身份幾次給劉奭賜食,都因那些保、傅太子的官員看護得緊而無法得手。

就在這時,當年霍顯毒殺許皇后的事已開始在宮中若隱若現地傳開。宣帝其實也早已有所懷疑,這時便採取了一個釜底抽薪的措施:撤去霍禹的右將軍屯兵官屬,僅保留一個名義上與父親霍光相同的官名—大司馬;不佩印綬,實際只是個空銜。

與此同時,又將霍氏家族中原來掌控著警衛京城、皇宮武裝力量的那些官員,其中包括霍光自己和他姐姐、女兒的幾個女婿,先後收回其軍權,或改任閒職,或調離京師。

從這時開始,這些職位都給了許家,史家子弟。這就是說,由許、史二族對霍氏來了個大換班。

已被繳了械的霍氏家族,還不想坐以待斃。他們已經瘋狂,打算來場政變讓霍家取代劉漢。

商定的辦法是:請出上官太后,以她的名義,設宴邀請丞相魏相等諸大臣參加,於席間“承太后制斬之,因廢天子而立[霍]禹”(《漢書·霍光傳》)。

來自民間,毫無根基,看宣帝三步坐穩皇位

年輕的上官太皇太后

在西漢兩百餘年多起謀反案例中,要算這一回最為低劣:既沒有像樣的策略計謀,也寫不出具有號召力的檄文,甚至連政治口號也沒有一個。核心人物霍顯只能算個刁潑之婦,其餘霍禹、霍雲、霍山等也全是無能之輩,他們的失敗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

結果自然是還沒有來得及動手,就被一鍋端掉。霍雲、霍山皆自殺,霍禹腰斬,霍顯以及諸女婿,包括那個女醫淳于衍,全都棄市。

順便說一下,霍氏家族雖因謀反而被誅滅,宣帝還是區別對待,對霍光功績的推崇卻一如既往。十五年後,為肱股大臣特設麒麟閣,為功臣畫像陳列其中。共十一位,霍光不僅被列為首位,而且唯有他,不稱名,只記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

能入麒麟閣在當時已被視為特殊榮譽,霍光更享有在這種特殊榮譽中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