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它比喻事物如果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但是如果我說這個成語故事體現了中國古代審計思想的萌芽,您能理解嗎?

魏文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期的魏國國君魏文侯。魏文侯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君,他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讓魏果成了戰國初期的霸主,也正是因為他的勵精圖治,為魏國一百多年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有一年,魏國東陽地區上報,說他們繳納的錢糧和布帛比往年都多出了十倍。大臣們紛紛向魏文侯道賀,可是呢,魏文侯反而憂心忡忡起來。大臣們都十分地不解,這是好事啊,為什麼我們的國君反而不高興呢?

魏文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魏文侯也看出了大臣們的疑惑,他就把朝廷大臣們著召集起來,給大臣們講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他說呀,當年有一天啊,我外出巡遊,在路上就看見一個農夫,他將皮襖反穿在身上。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呀,就上前問他:你為什麼要反穿皮襖啊?

農夫回答說,因為我太愛惜這件皮衣啦,我擔心把毛露在外面會容易受損,特別是背東西的時候,我擔心這個毛被磨掉。魏文侯當時一聽這話就笑了。就告訴那個老農民,其實皮比毛更重要啊,如果將皮都磨掉了,那毛還存在嗎?舍皮保毛是不可取的。

魏文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魏文侯接著又說,如今東陽的田地又沒能增加,人口也沒有增加,但是錢糧卻增加了十倍,官吏們不顧百姓死活,大肆搜刮,與那個反穿皮衣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下層官吏和老百姓都不能安居樂業,我這個國君的統治也不可能安穩呢。大臣們一聽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戰國時期魏國等六國都推行上計制度,這就帶有明顯的審計監督色彩。魏文侯作為一國國君,並不單純看重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而是更加註重財政收入增加的途徑是否正當合理,我想這就是因為他深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把國家收入的增加建立發展的基礎之上,這才能夠讓魏國長治久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明心讀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