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今天介紹一位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與文學家,他的名字叫薛瑄,是

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

“薛河東”

。其實,這位“薛河東”原來是想一輩子只研究學問,根本不想當什麼官的,後來他被迫無奈當了官,

薛瑄既然當了官,就努力做成了一個

“好官”。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薛瑄畫像

下面就來分享薛瑄為何原來不想當官?當了官後,又是怎樣做成了一名

“好官”的故事。

一.

精心研讀學問,不想科舉取士

薛瑄於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十日(

1389年8月30日)子時

,出生在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的一個教育世家。祖父精通經史,但因當時元末戰亂,他不願去應考做官,所以大半生均在家鄉教書。

父親薛貞於洪武十七年(

1384年)中舉後,歷任河北元氏、河南

滎陽

、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縣的

儒學教諭

縣學的教授

。相當於教委主任有時是縣學校長

)達30餘年。

在如此良好的求學環境中生長的薛瑄,再加上自己從小聰穎好學,

早有

“神童”之名,他

六、七歲時便能對《小學》、四書熟習背誦,十一、二歲就會寫詩作賦了。還曾經為父親掙過光。

一次,父親的上司乘興說了句上聯

綠水無憂風皺面”,卻想不出下聯了,詢問手下官員能否對出?包括薛瑄父親在內的隨從們一個都答不出,

父親回家將此事告訴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

“青山不老雪白頭”。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薛瑄《讀書錄》

那位父親的上司得知後,感到非常驚奇,便親臨薛家看望他,還索閱了他平時的詩作,結果直接稱他才學出眾,長大後一定能成大器。受到鼓勵的薛瑄學習更加努力了,他青年時期,便在元末著名學者

徐懷玉

、魏希文、王素亨等人的指導下,專心攻讀宋明理學,而且頗有造詣。

薛瑄始終保持勤學不輟,一有空閒,便親自抄書,並認真讀誦,經常深夜才眠;尤其是在冬天的夜晚,他不顧寒冷,仍然燃燭苦讀。他在讀書過程中,如有心得體會,便立即記載下來,隨著記錄的增多,便集成了《

讀書錄

》和《讀書續錄》,後來成為薛瑄在理學方面的重要論著。

永樂

十七年(

1419年),父親改任

鄢陵縣

教諭。薛瑄這時的主要精力是研讀

程朱理學

,並涉及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年近30歲的他由於一直跟隨父親求學,所以只想潛心研究學問,對科舉的學問並不感興趣。

二.

為父前程,被迫為官

按照當時明朝的規定,凡教諭所在的縣,如果長期無人能考上舉人、貢生的,其本人就要被充發到邊遠地區服役。為了保障父親的前程不受影響,本來不想當官的薛瑄出於無奈,只得聽從父命,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薛瑄劇照

永樂

十八

年(

14

20年)8月,薛瑄參加了河南全省鄉試,一舉考中了庚子頭名

解元

;翌年,他又赴京師參加了全國

會試

,並順利登

甲榜

進士及第

。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

薛瑄從

宣德

三年(

1428年)開始,到

天順

元年(

1457年),陸續

當了

24

年的官,他為官時大多執掌法紀,如監察御史、

大理寺少卿

大理寺卿

等。

被迫踏入仕途的他立志,要當官就做個民眾喜愛的

“好官”。

三.

清正廉潔的清官

薛瑄

認為

“好官”首先是要清正廉潔。

宣德三年(

1428年),40歲的薛瑄獲任都察院廣東道監察御史,

負責監督湖廣銀場。在此任上,薛瑄成為了民眾愛戴的清官。

湖廣銀場即沅州銀場,是製造貨幣的源頭所在,薛瑄出任的這一官職被人視為

“肥差”

,但這裡多年管理混亂,貪汙成風,亟待整治。薛瑄到任後,

以前人警句

“此鄉多寶玉,慎莫厭清貧”提醒

自己,

在寓所的照壁上題詩明志:

“有雪松還勁,無魚水自清。沅州銀似海,豈敢忘清貧。”以此表明自己防腐拒貪、貧不移志的信心和決心。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薛瑄撰《薛文清公從政錄》

在沅州

3年間,薛瑄

大膽懲治貪官汙吏,廢除積久的弊政,力爭為當地百姓辦實事好事,期滿離任時,當地百姓感其恩惠,在虎溪山為他立生祠以供。而薛瑄也

頗為自得地吟出

“莫言白筆(古時七品以上官吏都以白色毛筆代髮簪, 此處代稱自己)南征久,贏得歸囊一物空”。

四.

無心結黨營私,專心勤政愛民

薛瑄

作為

“好官”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要勤懇工作,為此,他無心結黨營私,專心勤政愛民。當他這個

少年成名的高才剛剛進入官場後,

很快引起了他人的留意,而對薛瑄給予特別關注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內閣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楊私下想見一見這個青年才俊,就派人去

邀請,薛瑄卻推託不往,他的理由是

“職司彈事,豈敢私謁公卿?”闡明自己是負責彈劾糾察的官員,不合適私底下拜見你們。

對於權臣王振丟擲的橄欖枝,薛瑄更是不屑一顧。

即使薛瑄進京做官,是聽楊士奇介紹後,王振向皇帝推薦的,薛瑄到京任職後也並不去拜見他,後來眾官在東閣議事,王振一來百官皆跪,只有薛瑄一人長揖不拜。王振上前作揖,薛瑄亦無加禮。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薛公坊

薛瑄無心與權貴為伍,他心裡始終裝著百姓,非常重視民情民意,他的民本思想在《從政錄》中說

很清楚:“為政通下情為急”,“做官者於愚夫愚婦,皆當敬以臨之,不可忽也”,“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未至也”。他不僅這麼說,也是這般做的。

景泰五年三月,江、淮一帶發大水,蘇州鬧饑荒,當地饑民因向富戶貸糧不成,便縱火焚燒富戶的房屋。景帝派閣臣王文前往巡視賑濟,王文逮捕了200

多名鬧事的饑民,為誇大功勞,王文誣稱饑民

“謀逆”。謀逆即是死罪

薛瑄(時

任大理寺

“一把手”大理寺卿

接案後

“力辨其誣”,王文見薛瑄壞了自己的功勞,憤憤不平:“此老倔強猶昔。”後經廷臣會審勘實,最終只將其中為首鬧事的16人法辦, 其餘全部釋放。僅此一舉,薛瑄便挽救了

100

多條鮮活的生命,再次驗證了他

“視民如傷,當銘諸心”的為官箴言。

總之,薛瑄

本來只想一門心思做學問,根本不想當官,後來為父親前程考慮被迫當了官,他清正廉潔、不結黨營私、專心勤懇工作、勤政愛民,成為民眾心中的

“好官”。我們可以借鑑

薛瑄的“居官七要”: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爭取做個群眾愛戴、大公無私的人民公僕。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本來不想當官,既然為官就努力當個好官

薛瑄雕像

本文由

“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