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說起秦始皇,這絕對是中國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一位皇帝,他一統六國,結束了中國幾百年的戰亂,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豐功偉績毋庸置疑。

但同時他也是人們口中的暴君。以嚴刑酷法治理天下,大興土木導致民不聊生,所以後人提到秦朝都會用“暴秦”這兩個字。

秦始皇最多受人詬病的事情當中自然少不了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對於中國文化一次極大的損壞。但對於君王來說,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只是維護自己統治一種手段而已。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這也足以說明面對當時的文化衝突時,秦始皇無法充分做到吸收與融合,他只能選擇了“焚書坑儒”這條極端的道路。

一、秦始皇統一之後面臨激烈的文化衝突

1、先秦時期“百家爭鳴”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後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後來諸侯王們勢力龐大,根本就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了。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割據,戰爭不斷,這就導致了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在列國興起,這是個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碰撞極為激烈的時代。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秦國位於西北部,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一些,文化也不及東部諸國昌盛。所以在秦國商鞅變法強大起來之前,是很受其他國家歧視的。這樣的一個國家想要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強大起來,只能依靠法家思想。

2、秦始皇做好了吸收諸子百家文化的準備

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後,法家思想就成為秦國的主流思想。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秦國迅速崛起,並且建立起強大的軍隊,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統一之後秦始皇開始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統一了錢幣與度量衡。但是面對曾經各個諸侯國固有的文化時,秦始皇也有些犯難。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齊國的儒家思想深厚,注重禮儀,楚國有著浪漫奔放的楚人文化……,秦朝文化傳承薄弱,秦始皇對於這些國家的文化一開始也採取比較積極的態度,想要吸收融合。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就是一部融合百家學說的奇書,法家、儒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說都能在書中找得到。可見此時的秦國不僅在軍事上為統一六國做準備,而且已經在為今後吸收融合山東六國的文化而做準備了。

二、秦始皇吸收融合六國文化遭遇失敗

1、秦始皇主動吸收、融合六國文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山東六國計程車子都可以來咸陽,各種文化在咸陽碰撞。秦始皇最寵愛的兒子扶蘇與秦始皇就截然不同,他反對法家的嚴刑酷法,崇尚儒家文化的禮儀之道。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能讓自己的最寵愛的兒子接受儒學教育,可見秦始皇對於其他外來文化是選擇接受的。六國士子來到咸陽也得到了秦始皇的禮遇,尤其是來自齊魯之地的儒生們他們可以進入大秦的宮廷擔任博士這樣的官職,專門來掌管禮儀制度。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便東去泰山進行封禪,並且帶著大量的博士一起去往泰山。《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帶這麼多儒生去封禪泰山,秦始皇無非就是想告訴世人自己對於山東六國文化的重視,告訴世人自己除了注重武功以外還注重文治。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2、六國士人與秦始皇“各懷鬼胎”

秦始皇這種對於各國文化相容幷蓄的態度還是很值得稱道的,但是效果卻十分不理想。首先,秦國剛剛統一,且統一的手段多為暴力征服,這讓被滅掉的六國士人很是不服氣,他們打心眼裡看不起秦國,在他們眼中秦國的底色就是“暴戾”。

另外先秦時期留下的文化學派之間本身就存在較大的矛盾,所以秦國想在短時間內實現文化的吸收與融合是比較困難的。

文化想要達到互相吸收與融合,那麼統治者的主觀思想是很重要的,必須要從內心真心的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了接受漢文化,孝文帝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語言、文字、服飾、制度都統統漢化,最後連自己的姓都改了。所以北魏漢化的很徹底。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但是秦始皇是真的從內心接受山東六國的文化嗎?當然不是,與其說是接受,倒不如說這是秦始皇穩固統治的一種手段。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不過是一個貧弱的西方小國,它能在亂世之中掙扎著強大起來並且吞併六國,就是因為他們崇尚強大的武力,所以法家思想根深蒂固。即便是天下統一之後,秦國人也是重文輕武的。

對於其他文化的包容不過是他採用的一種文化政策而已,是用來收買人心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記載過秦始皇說過的一段話“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這句話就說明秦始皇招來諸多的儒生不過是粉飾太平,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而已。

秦始皇對於長生不老丹藥的尋找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了,封禪泰山的目的除了搞文化宣傳以外,他還希望能找到東海地區的靈丹妙藥讓自己長生不老。可見所謂文化的相容幷蓄,從秦始皇這邊來說一開始就動機不純。

3、儒家文化與秦始皇的專制產生衝突

六國士人對於秦國的不認可,秦始皇寬容吸納的私心,兩邊各懷鬼胎矛盾是自然是難以避免的。秦始皇封禪泰山之時,隨行的儒生們要求秦始皇按照從先秦時期的禮儀制度來進行封禪。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但是秦始皇卻認為太過繁瑣,於是便按照雍城祭祀的方式來進行泰山封禪,這使得儒生們沒有參加封禪大典。而秦始皇在封禪泰山之時遇到了大雨,儒生們便對他冷嘲熱諷。

儒生注重禮儀,而秦始皇法家思想注重專制,要求他人對自己服從即可。雙方矛盾根本無法調和。儒生們除了對秦始皇冷嘲熱諷以外,對於秦朝的國政也並不關心。尤其是那些被重用的博士,對於秦朝的政令根本不認可,所以鮮少參與,但是背後卻沒少議論。

三、文化吸收融合失敗,“焚書坑儒”登場

1

、儒生們觸動了秦始皇的底線

若是儒生們僅僅時對秦始皇譏笑幾聲,或者是對秦朝的政策私下裡議論一下倒也無傷大雅。但是這些儒生們卻碰到了秦始皇的底線,也讓秦始皇意識到既然文化存在衝突又無法融合,那麼幹脆就全毀掉吧。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宮中大擺宴席,除了朝中的大臣們還有很多來自六國的博士。宴席之上有人站出來歌頌秦始皇,將秦始皇的功績誇上了天。這讓秦始皇十分高興。

但有的儒生就是沒有顏色,非得在這個時候出來掃興。博士淳于越趁著秦始皇高興便站出來請求秦始皇恢復分封制。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他所說的話:“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便廢掉了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春秋戰國亂了幾百年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周朝的分封制。如今秦始皇吸取經驗教訓廢除了分封制,這可是基本國策。淳于越竟然公開叫板,這可是觸及到了秦始皇的底線。

2、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

這時候丞相李斯站了出來,他認為這些儒生毫無用處,只會亂嚼舌根禍亂國政,於是便提出了焚書的意見。廢除諸子百家學說,統一思想。被觸及底線的秦始皇順勢同意。

很快秦始皇下令除了收藏的一些醫藥、占卜、農學類的書籍以外,其他關於諸子百家的書籍全部焚燬。這就是焚書坑儒中的”焚書”。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先秦時期的大量書籍因為秦始皇的焚書政策遭到損毀,對日後的文學界以及考古界都是極大的損失。尤其是對於後世研究先秦文化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而“坑儒”則是因為儒生們亂議朝政,所以秦始皇下令禁止對朝政進行非議。但就在此時有兩位方士撞到槍口上了。

秦始皇痴迷於製造長生不老的丹藥,所以不少民間的方士便以此來坑騙錢財。秦始皇很寵信的兩位方士侯生與盧生,因為造不出長生不老的仙丹怕秦始皇怪罪而逃出了宮廷。

他們不僅跑了還說了很多誹謗秦始皇的話。這讓秦始皇十分生氣,於是便遷怒於其他士子。當時受牽連的有各國士子,被坑殺者多達四百多人。秦始皇這樣做也是想要徹底斷了士子們亂議朝政的念頭。

淺析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文化衝突

其實無論是秦始皇前期有待六國士子這樣比較懷柔的政策還是後來採用焚書坑儒這樣激烈的手段,都是為了加強帝國統治的需要。只是這後者的手段造成了極大的文化損失,也註定成為秦始皇的汙點之一,永遠洗刷不掉。

參考資料:

1、《史記·封禪書》

2、《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