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這一首《夏日。絕句》中充滿著對西楚霸王的無限崇敬,想必李清照也是被項羽身上豪氣干雲的男兒氣概所折服了。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這一首《題烏江亭》則從理性和希望的角度,飽含對項羽不肯過烏江的深深惋惜,畢竟保留希望就是最珍貴的。

歷代人們對於項羽這個人是津津樂道的,因為這個人身上充滿話題性和爭議性,你不認同他嘛,他畢竟是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你若盲目崇拜他嘛,他又兵敗身亡,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歷史和歷史人物往往只有在矛盾的對照之下,才會更加鮮活立體、意味深長。

人們對於項羽的認知就是充滿矛盾的。

很多人都在分析項羽為什麼會失敗,但大多數人都是淺嘗輒止、流於表面,並沒有深度去挖掘他骨子裡的失敗基因,有些人甚至是牆頭草式地去分析,根據已知結果去變換自己的認知立場,在邏輯上本末倒置。

其實,要真正讀懂項羽失敗的原因,要學會去分析他的階級屬性和思想屬性。

項羽為什麼失敗了?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項羽這個人說他是天縱之才是絲毫不為過的。在這種人身上你會發現,別人求而不得的成功放在他們身上格外的理所當然,他們甚至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輕易吊打各路對手,一覽眾山小。這就是天賦,是一種與生俱來卻又無可替代的優勢。

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啥意思呢?項羽書不學、劍不學,只有那種可抵千軍萬馬的兵法才稍微有點興趣,但也是淺嘗輒止。

這種人放在普通人的視角,是不是讓人感覺他就是學啥啥不行的浮躁之徒?是不是讓人感覺難成大器?是不是讓人格外擔心他好高騖遠?但是,這種世俗的成見放在項羽身上卻沒有太大的制約力,他輕而易舉地憑藉自己與生俱來的神勇之力成為了那個時代最耀眼的英雄。

一力降十會,當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做到極致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真正的高手,這便是“以術入道”的邏輯。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那麼,按照這樣邏輯,項羽出道即巔峰,他應該越來越厲害才對,本已是天下無敵,何以自絕於天下?這其實需要從系統邏輯去梳理。

項羽在奠定自己人生基礎的時候,認定自己非萬人敵不做,這種邏輯錯了嗎?沒錯!這說明項羽這個人是有遠大抱負而且立場堅定,但是理想和精神力,對於一個人的人生和事業來說,其實是一個上層建築的東西,這種框架性的東西首先是不能錯的,但是對了也不代表成功。

項羽的人生錯在他的底層邏輯上,讀書對他來說不過是簽名的事,學劍對他來說不過是單挑的事,學兵法也是略知一二就感覺索然無味了……這些都說明在人生見識上還停留在很表層的程度,他僅僅是把讀書、學劍、兵法當成一種簡單的工具,而沒有把握住這些東西背後的價值。

誰天資聰穎不想讀個名校,當個大師?但你看不起基礎教育,你的源頭活水從何而來?誰力大無窮不想做個霸主,當個宗師?但你不注重根基培養,你的源遠流長如何支撐?誰目光敏銳、反應迅捷不想拋棄那些法度、規矩,但是你不學兵法,如何去做到有理有據、有章可循,如何去與迷茫、失落的自我做鬥爭。

三歲看八十,項羽小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我誰都不服就服強”的霸氣,冥冥之中已經為其標註好了命運的結局。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項羽跟隨叔叔項梁反秦,神擋殺神、佛擋殺佛,讓天下英雄為之兩股顫顫、徹底折服。這種簡單粗暴的效果和場景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出現?事業、團隊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底層邏輯階段。

以一個公司的創業為例,一個公司的草創時期,最需要的是什麼核心人物身上的攻堅能力。有資源障礙,他能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掃除障礙,如項羽殺殷通震懾全場;有情緒迷惘,他能以“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能力指明方向,如項羽收服陳嬰、英布等起義隊伍;有方向懷疑,他能以“無所不能摧枯拉朽”的事實堅定信心,如項羽收服兵權,鉅鹿一戰驚天下。

底層邏輯的基本思維是什麼?當我自己沒有更好的選擇、沒有更大的能力時,而你又恰好證明你確實比我混得好、能力強,我便會認為你是我更好的選擇。

所以,項羽集團的結合密碼就是項羽無人能敵。但實際上項羽集團的人很多都是牆頭草,這種局面有什麼潛在的危害性,大家看看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星宿老怪的團隊就知道了。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這種情況,其實很多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卻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的,至少項羽沒有搞清楚。

這個時候你要學會去消化和調整自己吸引、整合過來的資源,而不能把你名義下的資產都當成自己的核心資產。能拉攏的人必須要拉攏,要團結的人必須要團結,要稀釋的權力也必須要稀釋。講白了,就是要想辦法把自己的核心凝聚力做大,不要被自己公司的業務報表所迷惑。

項羽集團在項梁沒有去世之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徹底暴露,畢竟項梁的威望擺在那裡,手下核心勢力的比重也大一些。遺憾的是,定陶一戰,項梁兵敗身亡,項氏集團其實已經失去了主心骨,各方勢力背後的各種小心思瞬間活躍起來了。

楚懷王熊心順利地動用了政治手腕架空了項羽的軍權,原來以項家旗幟招攬過來的核心勢力也再次被分割。有些人會堅定不移地崇拜英雄,有些人則只會屈服於現實利益。

所以說,項羽發動軍變從宋義手中重新奪回軍權,其實當時項羽的軍心已經不是那麼純粹了。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好在項羽再次以天人之資打贏了鉅鹿之戰,再一次樹立了自己在反秦隊伍之中的絕對權威。然後,高崗落大石、秋風掃落葉,收降了章邯的20幾萬秦軍,成為了40萬諸侯聯軍的最高領導,顛覆了巨無霸秦朝。項羽瞬間達到了人生巔峰。

這個時候,項羽暴露了自己的底蘊不足和見識不足的缺陷。當一個人的事業到達巔峰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前面有一個巨大的瓶頸等待自己突破,這個時候正確的變化是整頓、安撫,然後集中優勢去尋求突破,千萬不能有“天下我有”的猖狂。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實際上,項羽在思路、行為和心理三個方面有以下這些事情做得是欠妥的。

第一件事便是坑殺秦軍20萬。這裡其實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殺”,消滅敵人的核心目的就是消除敵人的傷害性,對喪失抵抗能力的人趕盡殺絕,歷來是兵家大忌。因為這種事情一旦做出來,就將自己逼入了人性和道德的死角,無論是你的敵人還是朋友都會對你不敢再抱有任何希望,你不再有周旋的餘地。

20萬秦軍和當時的諸侯聯軍衝突頻起,不方便管理(畢竟也不放心交給章邯他們去管理),但是完全可以將他們整編到其他部隊或者分流到其他地方;20萬秦軍對於項羽來說,在物資補給上或許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但是你完全可以將他們削職為民,讓他們以工代兵,換一種方式服務;再退一步講,就算你要鐵定心思剷除秦軍最後一點根基,也完全可以製造一點事端,讓六國諸侯來當這個劊子手。

項羽之所以選擇最簡單粗暴也是最愚蠢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首先在於他是一個鋼鐵直男,習慣性根據自己的情緒和喜好直來直去。他的骨子裡對秦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恨,對敵人毫不留情是項羽的一貫作風,這是一種霸道的作風。

第二件事便是鴻門宴上放走劉邦一事。就事論事,從當時項羽的客觀處境來說,劉邦可殺可不殺,畢竟誰也沒有開天眼,知道劉邦最後能問鼎天下。而且殺了劉邦,對於項羽的政治名聲多少會有點影響。但是,畢竟是劉邦先留下把柄,殺了他也不會有太多的後遺症,花點心思是能夠自圓其說的。

項羽不殺劉邦,其實暴露了項羽內心之中比較光明磊落的一面,但同時也是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不是智力方面的問題,主要是見識方面的問題。他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人間沉浮、人性陰暗,小小年紀便登上人生巔峰,覺得自己是一頭大象,其他人都是一隻螞蟻,卻不明白蟻多咬死象的道理。

項羽和現在的很多暴發戶一樣,沒有什麼風險防控意識,相當任性,喜歡你便可以為你一擲千金,不喜歡你則在骨子裡輕視你,不屑與你為伍。他沒有曹操那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和某人“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的狠勁。狠勁,不一定就是個好東西,但是很多欲成大事者卻必不可少,無毒不丈夫嘛!

當然,“家財萬貫不防賊”的傲慢與短視,才是項羽身上最致命的缺點。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第三件事便是分封諸侯的事。這件事被世人嘲諷了很多很久,但是從項羽分封的情緒邏輯來說其實是沒錯的。誰不想把好一點的肥肉分給那些跟自己關係親近一點的人和那些曾與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同時稀釋一下潛在對手的勢力?

但是,項羽少年時不喜學文的弊端此時就暴露出來了,沒有啥文化底蘊,不知道借鑑和引用歷史的寶貴經驗。分封諸侯是當時勢在必行的舉動,但是你日後想要重整山河、統一天下,你就得提前佈局。你得考慮你將來成為眾矢之的時,什麼樣的局面對你是最有利的。

正確的分封佈局應該是怎麼樣的呢?秦朝的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先給自己找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盤,然後按照“遠交近攻”的原則,將自己將來要消滅的對手都分散地封到離自己近一點的地方,外圍則全是自己的親信,這叫戰略合圍。

這樣一來,既可以把自己天下無敵的震懾力發揮到極致,又方便自己到時候各個擊破,免得自己打誰都是千里奔襲。你把劉邦封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就劉老三那式樣,頂多只能背後搞點小動作,鬧不出大動靜。天高皇帝遠,敵人若遠離你的控制,隨心所欲你卻無可奈何。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第四件事就是項羽對於身邊人的管理問題。這或許是項羽被非議最多的地方了。有一說一,項羽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很多帽子是強行扣上去的。比如說項羽小氣,捨不得安利下屬,那英布從一個囚徒到九江王如何解釋呢?比如說項羽性格暴戾,那麼項羽愛兵如子、與士兵同甘共苦又如何解釋呢?比如說項羽刻薄寡恩、殘暴無情,那麼項羽對虞姬不離不棄、真心相待又如何解釋呢?比如說項羽“沐猴而冠”、“衣錦還鄉”,其實是因為他要急著回去解決楚懷王的問題……

但項羽用人有問題嗎?有!而且很明顯,那就是項羽用人很情緒極端化,而不懂得利益合理化,只關注自我情緒,而不理解下屬的心理需求。這種人是很容易陷入“牆倒眾人推”的困境的。同樣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在韓信的使用問題上,我不承認說什麼項羽不重視韓信,說實話項羽給職場小白韓信一開始就安排執戟郎中這樣的重要崗位,對韓信已經是相當不錯了。怪只怪韓信自視過高,他想當軍事統帥,項羽本身就是這方面的高手,怎麼可能滿足他的要求?但是,對於韓信這樣與自己才能重疊的高手,不管重用不重用,總之是不能留給敵人的,收攏不了就只能除掉。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歷史上,項羽和范增這對“父子”總給人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其實主要是因為兩人在政治立場上有矛盾,項羽並不是完全信任范增。但是,項羽表現出來的用人水準相比劉邦來說,明顯就差了一大截,劉邦用人就是不管我喜不喜歡你、信不信任你,只要你說的話是對的、對我是有利的,我就虛心聽,其他的事後面再說。項羽則是因為我不信任你這個人,你所有的話和事我不願意相信。

另外就是對下屬的管理上,項羽其實對下屬是很講感情的一個人,打仗身先士卒,平時也能同甘共苦,但卻不太關注下屬的心理變化。每一個下屬在創業初期和事業有成的時候,其職場心理是不一樣的,創業初期他們覺得跟著英勇神武的項羽能輕易、快速地去獲取一些利益和成就,但是當項羽集團逐漸強大之後,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瓜分既得利益和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人在飢餓狀態和溫飽狀態的思維能是一樣的嗎?這個時候,項羽應該拋開情緒,不斷地給下屬喂肉,要激發他們貪婪的狼性,哪怕塵埃落定之後再收回來都行,而不是我想給你的才是你的,我不想給你的你啥也別指望。這一點,他得多向善於開空頭支票的劉邦學習。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也並不一定能把項羽的行為失誤說清楚,但是歸根到底可以把項羽的失敗總結為他思維上過於呆板,有明顯的階級侷限性。

有人說“成名要趁早”,但是少年成名的人又有幾個能做到善始善終?為什麼?因為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閱歷一旦出現斷層式的躍升,他對事物的理解就會出現一些真空。長期呆在底層的人會出現格局不夠的問題,長期處於上層的人則會出現底層邏輯不嚴謹的問題。

像項羽這樣的貴族出身,且橫空出世、英雄蓋世,他哪裡會了解更廣泛的社會底層的生存哲學和人性邏輯呢?那種不可一世的優越感與無可阻擋的成就感,讓他陷入自我情緒難以自拔。這種人從本質上只會要求別人來遷就和成就自己,而不會認真去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去成就別人,更不懂得只有成就別人才會真正成就自己的道理。

項羽失敗的思想反思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要真正讀懂“楚漢相爭”這段歷史,首先要讀懂它的階級性,其次要讀懂它的思想性。

劉邦集團代表的是更有社會基礎計程車族階級,項羽集團則代表了掌握著瞬間優勢的貴族階級,自此之後,政治重心開始從貴族階級下移到士族階級。

項羽是一個霸者,背後的思想支撐是法家思想;劉邦是一個王者,背後的思想支撐是儒家思想。楚漢相爭也是中國歷史的統治思想從法家向儒家逐漸過渡,中間短暫經歷過西漢初年的黃老之治(道家思想)。

限於篇幅,這裡主要就說說項羽身上的思想烙印及影響,其它的就不一一贅述了。

項羽是一個天生的霸者,這種人骨子裡是崇尚強權和武力的,不善於也不屑於玩什麼太多的彎彎道道。在他眼中看來,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套路都是徒勞無功的,能憑實力解決問題何必絞盡腦汁去玩套路呢?這種霸道的思想其實很原始也很野蠻!

霸者,講究以力行事。但是,一個霸王就算力大無窮,也總會遇到力所難及的事情。所以,霸王之道往往越到後面,它的後遺症和副作用越明顯,說崩就崩,為啥?過剛易折。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有人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項羽既然是一個信奉霸道的人,慣用蠻力解決問題,為什麼他的人生開局會那麼順利呢?這無疑是一個好問題。

其實,霸道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在特殊的應用場景中,使用效果是要超越其他思想的。在解釋商鞅變法為什麼對秦國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時,曾經說過這個問題,霸道在事物的初級階段是攻堅克難的好工具。

先舉個例子來說明幾個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邏輯,就以父母要求小孩剃掉過長的頭髮為例。法家思想就是不管小孩願意不願意,你得把頭髮給我剃了,你不剃我就按住你的頭,強行給你剃了,甚至一根一根地拔,也要給你拔掉;儒家思想就是給你將一大堆道理,什麼尊重、禮節、審美等等大道理全來了,直到你心甘情願地把頭髮剃掉為止;道家思想就是告訴你,你該剃頭髮了,但是你愛剃不剃也懶得管,只要你自己覺得好看、舒服,你一直留著也行。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法家思想背後的霸王之道有什麼好處呢?在這個小孩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審美時,或者這個小孩叛逆到不可控制時,它比其他思想都好使。講道理,小孩聽不懂;隨他去,會對小孩有傷害;還不如強硬地幫他執行了。

搞清楚了這個邏輯,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法家思想對於事物的初級階段往往比較好使了!因為事物在初級階段,它的很多內在因素還不成熟、不穩定,這個時候有一個強有力的力量引領約束他們,能迅速步入正軌,產生即戰力。

以項羽為例,剛剛反秦的時候,項羽手下的那些人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格局與情懷、理想與信念的,像英布那樣的人,無非就是判斷一下跟誰一起幹革命更容易獲利、獲更多的利,英勇無敵的項羽無疑是最滿足他們心理預期的人。

這個時候的項羽其實無需太多套路,我比你們能打,跟著我幹就對了,我帶著兄弟們往死裡幹就對了。他也不需要底下的人有太多的想法,都是火中取栗,拼的就是那股子勁。

看到沒有,很多草創公司都是這樣拼出來的。很多小老闆也都是這樣做大的,很多底層職場人員也是這麼選擇就業的。這個時候,項羽和他的屬下在利益關係上是和諧的。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但是,到了項羽集團幹成了行業巨頭,所謂的霸王之道就行不通了。有吃有喝的前提下,誰特麼願意輕易去賣命?這麼大一筆資產,究竟該怎麼鑽營,自己才能多得到一點?自己拿命拼下來的福利,如何才能穩穩當當地放在自己的口袋裡,確保自己和家人安享晚年?這些問題都是強硬手段難以解決問題的。

人性之中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人是真正喜歡被逼做出選擇的,如果有,除非他們本身就沒有更好的選擇。法家思想為什麼只適用於事務的初級階段,原因就在於此。秦國可以用法家思想統一天下,但無法用法家思想統治天下也在於此。很多采用高壓管理的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一般會發生內訌、背叛、解體、崩盤的原因也在於此。

法家思想、霸王之道最大的弊端就是在於它沒有彈性。什麼東西需要彈性?什麼東西不需要彈性?這才是我們判斷“霸道”的合理性的基本參考依據。

神勇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會失敗?讀懂了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籠統而言,穩定的事物、關係和局面,如果想長治久安,其實都是需要彼此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的。職場之中、夫妻之間、生活之餘……概莫如此!

最後,順便說一下,為什麼夫妻之間如果一方過於強勢,除非另一方太懦弱無能,否則基本上不會太幸福,原因就在於夫妻關係是一種穩定的互動關係,它實際上是一種彈性關係,霸道之術,容易將對方逼入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