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鄭光策:福建鰲峰書院山長,影響了林則徐一生的人

1798年,14歲的林則徐來到福州鰲峰書院讀書。在此後的六年中,林則徐在這個書院中,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六年。

這個時候,鰲峰書院的山長是一代學者鄭光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鄭光策:福建鰲峰書院山長,影響了林則徐一生的人。讓我們來看看,林則徐的校長,究竟有多厲害!

1.寒門學子的逆襲

一個好老師,好校長,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林則徐和他校長的故事,告訴你選擇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

鄭光策是福建閩縣人,初名天策,字憲光、瓊河、蘇年。少年時,鄭光策的父親去世,家裡非常貧困。這是妥妥的寒門,然而他卻成功完成人生的逆襲。從寒門學子,到天下名師成功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他靠的是什麼?自然就是讀書學習,鄭光策和他的弟弟鄭天衢都勤讀詩書,兩人互為師友,經常參加各種書社學習研討。自然,學業也非常好。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乾隆四十四年(1779),鄭光策考中舉人。第二年,在北京參加會試成為進士,被朱珪賞識,得入其門。按理說成了進士,也算是功成名就了,應該放鬆一下了。誰知,鄭光策依舊很勤奮,日夜攻讀,不僅在家裡苦讀,還繼續參加讀書社,和同道切磋交流,逐漸名傳江南,成為人們稱頌的學者。

五年後,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又一次巡查江南。乾隆皇帝一生,曾六次巡視江南,分別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這是最後一次南巡。

每一次南巡,乾隆都要進行一些固定套路,如:

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等等。除了這些以外,他還要看看,江南士紳對大清王朝的恭順態度。整個清代,江南是大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反清組織活躍的地方,尤其是福建,反清人士組織的幫會的非常活躍,一度是天地會的大本營。

據說,曹雪芹的家族,在康熙時期,長期擔任蘇州、江寧織造等職務,就是為了便於暗中監督掌控江南的江湖士人群體和幫會勢力。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這一次,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江南的官員自然要組織,各路才子,寫詩獻賦,以示天下太平之意。乾隆在杭州的停留的時候,禮部尚書、兩江總督等人就組織,各路才子齊聚杭州敷文書院。等候面試,初步篩選一下,看看怎麼樣,然後再給皇帝當面獻上詩賦。

這一次,卻因一場小衝突,而在大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2. 和珅侮辱斯文,他怒目而視,憤慨而去

誰知,就這次面試篩選中,發生了一件事,讓鄭光策和乾隆的寵臣和珅對上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一個讀書人和一品大員,發生了對立。

事情是這樣的:乾隆下江南,自然和珅也跟隨,此時,正是和珅權勢最炙之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聲被賞雙眼花翎,充國史館正總裁、文淵閣提舉閣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珅調正白旗滿洲都統,充經館總裁,授輕車都尉世職。不久,調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戶部,兼軍機大臣,封一等男爵。此時,和珅已經成為了朝中四大勢力之一。

在現場監

的和大人,自然心高氣傲,對江南士紳多有輕慢。他坐在乾隆御座前面的一個踩腳的腳踏上。寫完詩賦的學子,必須從下往上遞交卷子,這就是所謂敬呈。可是,和珅坐在很低的腳踏上,交卷子的人,必須比和珅很低才行,才能把卷子敬呈上去。不然,就是大不敬。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故而,交卷子的江南士子們要跪著行禮交卷。這不就是等於給和大人行禮嗎?同時,跪下低頭時,士子們又不能離得太遠,讓和珅夠不到。結果,敬呈計程車子們頭都快碰到和大人的腳上了。和珅的專橫跋扈可見一斑。

鄭光策見和珅故意侮辱斯文,側目而視,極為憤慨。於是,他就和福建名士林喬蔭等數人故意作拱手行禮,轉身灑脫而去,把卷子留在桌子上了。這樣一來,等於是掃了和珅的顏面。和珅見此情景,心存恨意,你不交,我就當做沒有。結果,和珅故意,將福建人的考卷束之高閣,不閱卷不理睬,當然沒人被選中了。浙江士人見到這種情形,都竊笑鄭光策不通世故。

可見,林則徐的這位校長,還是非常有骨氣的。當然了,他也引起和珅的不滿,成為和珅打壓的物件。這種事情,不用和珅動手,自然有下面馬屁精動手。

3. 書生獻策平臺灣

鄭光策回福建,繼續讀書教學。以前,讀書人大約有三種出路,第一種自然是科舉當官,第二種是教書,第三種就是幕僚。故而,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回到鄉里,興辦書院,教授子弟的事蹟。

他曾經在多家書院講學,或授課,或擔任山長。山長就是書院的負責人,相當於現在的校長。他主講過泉州、福州等地書院,其中有福清書院、龍巖書院等。不過,鄭光策和其他讀書人不一樣,他喜讀“經世有用之書”,除《通鑑》、《通考》外,對唐宋名臣陸贄、李綱以及明清間著名學者顧炎武等人著作,皆熟讀精思,“靡不貫串,如數家珍”。他的想法,是透過這些有用的書,來為社會做貢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所以,有人這樣說,鄭光策的思想屬於“新儒家”一派。他不一味尊孔或盲目崇拜程朱理學,反對長篇大論,空洞無物,也不贊成皓首窮經,以考證訓詁為能事。他是非常注重實踐。這個想法和春秋時期,孔子的君子六藝是一致。故此人們評價他:“他給儒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對於開啟閩省經世致用之風,確實有著

篳路藍縷

之功。”他自己也曾這樣說:“觀古之有志於用世者,其成大功、建大名,不獨學問過人,其艱忍強毅之氣,亦必十倍於庸眾。”

幾年之後,臺灣發生了林爽文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臺灣林爽文率眾起義。十二月,眾人推舉林爽文為盟主大元帥,清廷大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改命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將軍、領侍衛大臣海蘭察為參贊大臣,率水師渡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軍俘獲林爽文,解至北京被殺。

福康安在奉命前往臺灣時,途經泉州,聽聞鄭光策之名,於是把他他招入其幕府,詢問平臺之策。於是他提了十二條建議,這些建議均被採用。第二年正月,福建巡撫徐嗣曾前往臺灣處理善後事宜,他提出:議定章程、議散義勇、議增兵額、議興屯田、議緩城工、議嚴盜課、議設官莊、議舉吏職等八項建議。他的這些切合當時實際,也容易施行,可以說是他經世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

福康安、徐嗣曾二人聽了建議後,曾邀請他同赴臺灣。可是,鄭光策因母親年老而婉言謝絕。

4. 林則徐的學生時代

嘉慶二年(1797)九月,鄭光策受福建巡撫汪志伊禮聘,主講鰲峰書院。鰲峰書院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福建巡撫張伯行創辦,蔡世遠、鄭光策、陳壽祺等名人為書院山長;鰲峰書院200多年,崇文重教,人文氣息濃郁,培養了許多文人賢士,一度執閩學術文化之牛耳。書院的位置在今福州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小學內。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這個書院,來頭也不凡。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賜“三山養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賜帑金1000兩。乾隆三年(1738年),御賜帑金1000兩,贈御書“瀾清學海”匾……看看,被兩位皇帝賜匾,這樣書院不多。書院內大門懸康熙御書“三山養秀”匾,內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講堂、敦復齋、五子祠、篤行齋、正誼堂、賢王先生祠、張公祠等計125間。院後花園有鑑亭,亭前懸乾隆御書匾“瀾清學海”。院裡還有藏書樓1座。

鄭光策任山長的第二年,林則徐考中秀才後,進入書院學習。遇到了這樣一位有個性的校長,他的思想對林則徐的影響也非常大。可以說,在林則徐14歲考中秀才,到20歲考中舉人前,他除了有時在私塾擔任老師外,主要時間都在鰲峰書院讀書治學,在書院中深受鄭光策人格及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

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儲存一本林則徐的讀書筆記《雲左山房雜錄》。從這本筆記上,人們可以看出,林則徐在這裡博覽了儒、法、道、佛的典籍,,吸取了經世致用之學的文化養料。他抄錄了不少名言警句。

如: 博聞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

世盡思居奇之居,人競為染指之望,徇私吹索,藉端凌踐;

矯飾虛聲,潛納賄賂,版習相沿,謂之名實兼收;

竭小民衣食之資,供官司奴隸之困。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

鄭光策還強調學生鍛鍊身體心志,經常帶學生到閩江口的鼓山去遠足。有一次,他們又來到鼓山峰頂遠眺。這裡是眺望大海的好地方,登上山頂,令人心胸開闊,自生豪情。於是,他讓學生寫一個嵌有“山”和“海”二字的七言對聯。林則徐的對聯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他的對聯,心胸開闊,豪邁無前。

林則徐還在書院中結識了同學梁章鉅、廖寥鴻荃等人,獲得了互相切磋之益。林則徐還認識了另一位著名學者陳壽祺。他們的經世致用思想都深深地影響了林則徐。後來,林則徐曾署理陝甘總督,梁章鉅曾任甘肅布政使。

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20歲時,鄭光策因病去世。道光年間,林則徐曾寫詩懷念他的老師。

學生時代的林則徐,登上福建一座山,寫下一副對聯,至今還在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