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什麼都姓“餘”

成吉思汗的後代,為什麼都姓“餘”

01

成吉思汗不只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還是世界史上的傳奇,他建立了大蒙古國,征服了大片亞歐大陸。他是建立了大元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也就是說,一代天驕還有偉大的後代。那麼除了忽必烈,鐵木真還有沒有其他後代呢?

史籍中記載過的成吉思汗的兒子,一共有六個,孫子有四十多個。就算是一個孫子只生兩個孩子,這麼開枝散葉下去,家族也會極其龐大。

但是元朝滅亡於1360年,自那以後,歷史上就再也沒有成吉思汗後代的痕跡。

歷史學家曾對忽必烈一支作為皇室主支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忽必烈的後代在明朝時期已經絕後,但是旁系後代很可能還留存在世上。

只不過經過漫漫歲月以後,可能連皇室後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皇室。

而在四川一帶,就有一支皇室後代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鐵木健一代。

鐵木健的身份一直都有很大爭議,有人認為他是成吉思汗的堂兄弟,也有人認為他是成吉思汗的重孫子。

但無論是遠親還是近親,兩人一定有一些親屬關係。

歷史上關於鐵木健的記載也不多,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九子十進士”,就是鐵木健的九個兒子,加上他的女婿,都高中了進士。而鐵木健自己曾被元順帝封為南平王,他所處的時代是元朝末年。

因為政局動盪,社會混亂不堪,鐵木健為了一家人的安定,向元順帝請辭,並且帶著一家人到南方尋找棲身之所。

鐵木健認定元朝在不久之後就會滅亡,而他們作為皇室和元朝舊臣,很可能會被新政權趕盡殺絕,所以當他們定居南方時,也徹底改名換姓。

鐵木真的九子一女都覺得,保留蒙古名字必然招人懷疑,所以通通改為漢姓“餘”。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安全,更是為了保護後代子孫。改名之後,擔心因為目標太大還是容易被追尋,十個家庭決定各散東西。

02

但為了方便日後相認,他們商議出了一首詩作為暗號。這首詩一共有十句:“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入西涯。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插柳杈。是天還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十人識別歸何處,散時猶如浪卷沙。餘字更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可是自那次分別以後,他們再也沒有相遇過。即使祖上是蒙古的血統,可由於早已融入漢族,後代生活和漢人更是沒有任何區別。

只有一直流傳的詩歌祖訓,提醒著十個家庭的後代,他們還是蒙古人。

不管是在明朝還是清朝,擔心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鐵木健的後代始終沒有公佈自己的身份。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個在四川省餘家灣的鐵木健後裔才說出了自己的身世。據說在餘家灣的那些鐵木健後裔,都屬於鐵木健長子這一支,他們在四川生活了600多年。

他們很清楚自己是元朝皇室後人,因為他們保留了許多祖上的物品,包括寫了蒙古文字的羊皮,還有元朝的官服,這些都可以證明他們是蒙古人。

他們還將祖先們留下的詩歌刊登到報紙上,希望有別的後代可以來和他們相認。

餘家灣的村民們不確定會不會有人來相認,因為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很可能別的家族並沒有把祖訓流傳下去,也可能家族不再存在。但是很快,陸陸續續就有人來到餘家灣,散落在天涯的十支家族得以團聚。

除了留在餘家灣裡的後人,還有些已經走出大山,在各個城市裡開枝散葉。

但無論走到哪裡,他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每逢佳節,他們也會回到家鄉和族人們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