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為知行合一

每日一悟(5):

王陽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可見知行是合一的,關於這一點,上一篇文章已經大篇幅講過,但這類知行合一都屬於“生知安行”事,也就是聖人才能做到的。對我們很難適用,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總感覺難以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

《陽明心學》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為知行合一

我們普通人做不到生知安行的知行合一,但是還有“學知利行”和“困知勉行”。要明白這三類知與行的關係,需要結合孔子的思想。

《論語》: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孔子將知行分為三類: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不管哪一種,及其成功,都是知行合一。

生知安行上篇文章(4)已經分享過,今天主要講講“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兩種。

舉例:還以是先以孝順父母舉例,當我們聽到父母說腳痠時,內心自然升起給父母泡腳按摩的念頭,這是良知發揮作用,然後不辜負良知的指引,誠意的去實行,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生知安行。

而我們大多數人內心有私慾,當私慾發揮作用時,聽不到良知的指引,但是我們透過學習知道要給父母泡腳按摩才是孝順,或者給父母泡腳後,父母給你零花錢。於是去行動了,此刻雖然內心並沒有孝順的心,但是透過切實的行動,在行動中逐漸體驗到孝順父母的心,從而內心與行為合一,這就是“學知利行”。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人逼著你去給父母泡腳按摩,並且勉強的行動了,如果在行動中只有抱怨,那麼就沒有知行合一,如果體驗到了孝順的心,就是“困知勉行”的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為知行合一

“生知安行”是良知自然發揮作用,然後自然的根據良知的指引去行動,這是聖人才能做到的知行合一。

“學知利行”是良知被私慾隔斷後,透過學習知道這麼做對我有好處,於是去行動,在行動中逐漸體會到內心知的感受,於是達到知行合一。

“困知勉行”是良知被私慾隔斷後,被迫讓你去做某件事,你勉強而行之,但是在勉強而行的過程中,逐漸體驗到內心知的感受,於是達到知行合一。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需要完成銷售目標才能存活,身為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會有為公司出力的想法,這是良知的發揮,你在這個公司就與公司是一體的。如果你覺得不是,那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公司看成一個國家,當國家有危難時,那些抗戰英雄何以能夠捨生取義,這都是良知的指引,連怕死的私慾都沒有,可見良知的光輝是多麼耀人。

《陽明心學》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為知行合一

回到剛才說的公司完成銷售目標才能存活的問題,如果你只是一個後勤崗,但是領導還是給你安排了銷售崗的簽單任務。此刻如果你沒有私慾,只想把事情幹好,想著為公司為團隊出一份力。就會自己去找各種資源,想各種辦法,良知會時刻指引你該如何做,然後出色的完成這個任務從而得到回報,這類人一般都容易成功,這符合“生知安行”的知行合一。

而大多數人是有私慾的,如果你是為了簽單的提成獎勵,覺得有利可圖,於是去學習各種銷售的方法技巧,然後透過行動完成任務,在得到獎勵的同時,內心逐漸體驗到團隊的榮譽,這就是“學知利行”而達到的知行合一。

如果你不為利益,看著好像沒有私慾,但其實還有其它私慾,比如不想太累,公司存亡跟我無關,所以就是不想做。但是領導逼著你打電話做各種銷售動作,你被迫勉強而為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一直是牴觸和抱怨心理,就無法做到知行合一。如果透過行動簽到了單,感受到團隊的氛圍,大家認可,於是內心接受了這一任務,並且明白了任務的意義,這就是“困知勉行”而達到的知行合一。

每個人都天生具備良知,只在於有沒有私慾遮蔽它。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是“生知安行”,比如對小孩,對父母,很多時候都是沒有私慾的,想到什麼對他們好久會切實的去做。有時候我們是學知利行,為了一些利益去行動。有時候是“困知勉行”,被迫而行動,不管哪種,及其成功,都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