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前言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多個政權同時存在

,各政權必然要強調自身的正統性,即自己才是法統所在、正朔所在。最為人所熟習的,就是李大師“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的概括。

在史書敘述或所謂歷史書寫中,如何處理同時存在的各政權,即將哪個政權寫為正統、哪個政權歸為僭偽,是史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甚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政治問題,比如北魏在修國史時,就把東晉南朝及十六國都編入僭偽,魏收在北齊以此為基礎主持修撰《魏書》時,即

將北魏、東魏作為正統,以證明取代東魏、建立北齊的合法性。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當然,純粹就史書編纂的技術而言,也

涉及史書的斷限和某些人物的歸屬問題,

如魏收和李德林就曾往復討論北齊“起元”的問題,魏澹重修《魏書》關注的“義例”等,都是這類問題。

正統性、合法性,往往與歷運即所謂五德始終觀念牽連在一起。

至遲在戰國,出現了系統的所謂“五德終始”的政治學說,用它來說明上古三代的朝代更迭。起初是五德相勝,即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漢代又出現“五德相生”之說。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迴圈往復。同時又將顏色摻入。套在朝代更迭上,有種種的套法,比如夏前一代是土德、尚黃,夏是木德、尚青,商是金德、尚白,周是火德、尚赤,周後一代是水德、尚黑,周後二代為土德、尚黃。

這種回溯,同時又是一種排序,比如,可以將古史延長,套成伏羲木、神農火、黃帝土、少昊金、顓頊水、帝嚳木、堯火、舜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等等。對上古的追溯、排序,

可以反映當時人對古史的認識和敘述邏輯。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同時,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敘述,來為現實政治服務,或者論證本朝的正當性、合法性,如漢為水德、火德的爭論;或為改朝換代造輿論,如王葬建新代漢。因此,線上性的排列上,就

隱含著對此前某個王朝的合法性的審判

比如,

漢朝究竟是承秦,還是承周;

所承的王朝不同,自己所屬的五德也不同。周是火德,承周即否定秦為一個王朝,自己就是水德;承秦,自己就是土德。這套理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在起著作用。

單線承續,較容易套,比如,曹魏以土德承漢,晉以金德承魏;東晉南朝,宋水、齊木、梁火、陳土。如果同時有多國並列,

再加上民族認同等因素,就很傷腦筋

比如,十六國時期,匈奴劉淵即認為自己是直接繼承了漢朝,劉曜則改為繼承晉的金德而為水德,國號為趙,牲牡尚黑,旗幟尚玄;脫離劉曜的石勒建立了趙,也

認為自己是承晉金運而為水德,以與劉曜抗衡。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此後的慕容鮮卑建立前燕,起初也想繼承晉為水德,後來則改為繼承石趙水德而為木德;

與前燕同時期的苻氏前秦也承石趙水德而為木德。這

是借五德運歷來論證自身的合法性。

北魏定國號,既要爭正統,也要排歷運

。——歷運與合法性,便牽扯在了一起。也有學者直接將“五德說”視作合法性,如劉浦江討論“五德終始說”的終結,起首便稱:“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

但“五德始終說”跟正統論、合法性雖然有時互為表裡,但畢竟有所區別。饒宗頤即批評他的學生趙令揚:“門人趙令揚博士新著《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一書,已由學津出版社刊行……謂正統之論,首倡鄒衍五德之說,似非其實。因德運說主旨在解釋朝代更替之原理,

而正統問題重點在論繼統之正與否。

但隋朝對藉由五德始終來彰顯本朝的天命所歸已經很不熱心。可以說,所謂五德歷運,已經不是當時人關心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了,

雖然它也依據五德始終的順序,自認為火德、尚赤。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這是與此前,特別是十六國北朝的情形很不相同的。楊隋對南朝、對前代,甚至對與自己並時存在的王朝,都不視之為僭偽。這從當時為前代修史的態度,可以反映出來。許善心完成其父遺志,續撰成《梁史》,

這完全是將梁作為一個正統王朝來對待的。

唐初官修前朝“五代史”

(梁、陳、北齊、北周和隋),有不少種類在隋代已經著手或已撰成部分。如姚察,“開皇九年,詔授秘書丞,別敕成梁、陳二代史”;因未最終成書,“大業初,內史侍郎虞世基奏(其子姚)思廉踵成梁陳二代史”,這實際已成為楊隋官方承認的撰著前代史的行為。

李德林,“敕撰齊史未成”;入

唐後由其子李百藥續成

。王劭亦撰《齊書》,雖屬私撰,但奏上後,楊堅“覽而悅之,於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實際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所以《隋書》本傳稱他“初撰《齊志》,為編年體,二十卷,復為《齊書》紀傳一百卷”。

楊堅對魏收所撰《魏書》不滿,

令魏澹重修,“詔澹別成魏史”;隋煬帝又對魏澹書不滿,令楊素重修。開皇中,牛弘撰《周紀》十八篇。如果以後代王朝修前朝史,即表示承認其法統的正統性,則隋王朝對此前的王朝,無論是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還是南朝的梁、陳,都是一視同仁,視作正統王朝的。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而且有的是官方下詔修撰,是十足的官方行為;甚至同一個朝代的史書,有的還不止一部。唐朝武德、貞觀年間對前朝史的修撰,其實就是對隋王朝修撰前代史工作的繼續。

就隋朝的正統或合法性而言,劉浦江認為

:王通祖孫先後提出的隋、唐徑承漢統說,為隋唐時代的南北正閏之爭帶來了新的思維。當然,在隋朝及唐初的時代環境下,如此大膽的見解尚不可能為政治家所接受,因為北朝正統以解決隋唐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在當時來說畢竟還是一個非常緊要的現實問題。

,北朝正統論也成為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於是像唐承漢統這樣“迂闊”的主張居然可以一而再地付諸實施。隋朝確實禪讓自北周,唐初人完成的《南史》《北史》也確以北朝為正統,但這個問題,在隋朝人心目中,果真“是一個非常緊要的現實問題”嗎?

楊堅受禪後,薛道衡“兼散騎常侍,聘陳主使”,薛道衡固然將隋尚未控制的陳朝視作“天網之外”,同時,他不僅視北方的十六國是“妄竊名號”,就連由魏而分裂的北周、北齊,也是

“周齊兩立”“務在兼併”。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亦將北周、北齊等量齊觀,都是“務權詐而薄儒雅”,並未將本朝所由禪代的北周視作正統。在隋朝建立前,北周即滅了北齊,統一了北方;隋建立後,又滅了陳。作為事實上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的一箇中原統一王朝,無論是以北朝為正統,還是以南朝為正統,

到隋這裡,只能以隋為正統;

至少是589年滅陳之後,“

正統”也應該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楊隋不僅不關注所謂王朝的“正統”問題,即對皇權本身,也並不視作天命所歸、奉天承運。

建緒與高祖有舊,及為丞相,加位開府,拜息州刺史,將之官,時高祖陰有禪代之計,因謂建緒曰:

“且躊躇,當共取富貴。”建緒自以周之大夫,因義形於色曰:“明公此旨,非僕所聞。”

高祖不悅。建緒遂行。

開皇初來朝,上謂之曰:“卿亦悔不?”建緒稽首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上笑曰:“朕雖不解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也。”這都說明

,對其禪讓,時人有的不以為然,有的心存疑慮;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楊堅自己也認為成功禪讓、登上帝位,

確實有著種種的偶然性,並不是天命所歸

、非他莫屬。這真讓人擔心久住宮中會落得跟李徹一樣的下場;王世積“詭稱疾愈”,恐怕也是擔心那樣的結局吧。

當時,忠君、忠於一家一姓的觀念確實不強,

對“合法性”也沒有太多的強調

。尉遲迥起兵反對楊堅時,李崇任懷州刺史,這固然反映了在世家大族的背景下,家族利益被置於首要地位的事實,但也確實反映了其時尚未形成像後代那樣,動輒以君臣大義相責的氛圍。

楊堅用禪讓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況且,此前的魏晉南北朝,

各個朝代維持的時間都不算太長

,倘以忠於一家一姓的標準來要求,首陽山都要人滿為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