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南華寺六祖真身-----

座落在廣東北部的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境內,有一條小溪流,它的名字叫“曹溪”。之所以叫曹溪,據說是因為曹操有一支後人搬遷到這裡,在這裡開闢了村莊,然後這裡的一些地標就開始姓曹了。

曹溪之畔有一座古寺,始建於南梁,名叫寶林寺。宋太祖重修此廟,改名為“南華禪寺”,沿用至今。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寺內建築佈局沿襲一般寺廟的共性,即:山門->養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藏經閣後面,有一座靈照塔,再後面也是寺廟的最後面有一座殿叫“祖殿”,殿堂中央端坐著一尊千年肉身菩薩。請注意,不同於一般寺廟的菩薩“塑”像,這是真正的人體肉身,採用古法夾苧而成的不腐真身。這具不腐真身距今已有1300多年(2020-713=1307)之久,堪稱奇蹟。本來真身在靈照塔內,後來為了觀瞻和禮拜方便,就把真身請出來,另外蓋了一座“祖殿”來供奉。

他就是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禪宗史略-----

2500多年前,佛陀在靈鷲山法會上,拈一朵大梵天王供奉的金婆羅花,向座下弟子們展示,默不作聲。眾弟子不解其意,也都默默無言,唯大弟子摩訶迦葉破涕一笑。佛陀當即宣佈:我有一法,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心心相印,今付與迦葉,以衣缽為信。

自此,禪宗誕生,摩訶迦葉即為禪宗初祖。後迦葉傳二祖阿難,一路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再之後,印度禪宗中斷,因為其法脈隨著菩提達摩轉到了中國。

南梁時期,菩提達摩從海路登陸廣州,來到中國。當他聽說南朝皇帝蕭衍是個俗世菩薩,立即北上建康(今南京),面見篤信佛法的梁武帝。

梁武帝也很高興,以為遇到了知音。當他信心滿滿地問:朕三次捨身同泰寺,在全國廣建寺廟,大力弘揚佛法,該有什麼樣的功德?

達摩愕然,雖是初次見面,但他並沒有給皇帝面子,而是言簡意賅、直截了當地答道:並無功德。梁武帝大失所望。

一個愕然,一個失望,兩位佛教徒不在一個層次,無法溝通。

作為普通訊眾,梁武帝的奉佛行為是在種福田,求福報,是在輪迴裡求進步這個層次。而禪宗認為,功德是指見性成佛,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是在解脫覺悟這個層次。

的確,梁武帝種的福田已經很多了,他在婆娑世界裡的六道輪迴中(天道、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將來肯定能投胎天道,因為他在人道已經貴為帝王,不會再有進步的空間了,再進步只有天道。也有可能再進一步,那就是往生西方淨土,享受極樂世界。但絕不會到達究竟涅槃解脫的境界。

雖不是知音,但起碼是同道。在達摩圓寂後,作為書法家的梁武帝還是親自撰寫了碑文以表紀念。雖然與達摩無法溝通,但他也許知道,達摩比他高明得多。

達摩與梁武帝不歡而散後一葦渡江,繼續北上來到北朝魏,駐錫少林寺。由於在南朝碰了個大釘子,達摩到北朝後不再主動拜會任何高人,而是終日閉門不出。

既然主動無果,那就被動等待,一直傻等下去,有緣人自會來見,無緣人見也是白見。

苦等了九年之後,號稱150歲的達摩祖師終於等到了有緣人。在茫茫大雪中跪等求法三天三夜的慧可和尚,為了印證達摩提出的條件,毅然揮刀砍斷一隻手臂。漫天紅雪中,達摩開示,以心印心,衣缽傳承,慧可成為中國禪宗二祖。

“斷臂求法”也許是個傳說,但是傳承衣缽出現刀光血影應該是真實的,反映了佛法正統傳承和世俗一樣,也會起紛爭。

禪宗衣缽就這樣在中國開啟了傳承之路。傳到六祖之後,作為信物的衣缽再也沒有往下傳,但是禪宗法脈繼續暢通無阻地往下傳。衣缽不傳是因為每次傳承衣缽都會引起殘酷爭鬥,使受承者往往命若懸絲。六祖惠能是個善於變通的人,結合自己的經歷果斷地終止了衣缽傳承。

沒有了衣缽牽掣,禪宗法脈不再單一傳承,反而開枝散葉,多方傳承發展,形成所謂“五宗七派”的蓬勃氣象。這五家便是: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其中,臨濟宗又分為兩派:黃龍派和楊岐派。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中,流傳最廣的是淨土宗,因為其簡單,只須口唸“南無阿彌佗佛”便獲皈依。其次,便是禪宗,禪宗的傳播廣泛是因為靈活方便,不拘泥執著,更因為其開啟心靈自由與意境之美,獲得了許多文化人的青睞。文化人會宣傳,又寫禪詩,又作文章,宣揚有趣的禪宗故事,助推了禪宗的大發展。

惠能圓寂後,王維,柳宗元,劉禹錫,均為惠能作了碑文,足見文人士大夫是很喜歡禪宗的。即便是因寫《諫迎佛骨表》被貶謫嶺南的韓愈,在潮州與禪僧大顛和尚交往甚厚,一如蘇軾與佛印。向來反對佛教的韓愈一遇到禪宗就乖乖就範了,可見禪宗對文人的殺傷力。

禪宗在中國枝繁葉茂後,繼續向世界各地延伸法脈。

韓國的曹溪宗,從名字可看出,比五宗七派都早。日本高僧榮西和尚從中國帶回臨濟宗,成為日本禪宗之祖,同時一併帶回的還有茶道和禪詩。後來又有日本僧人道元把曹洞宗也帶到日本。

十九世紀,禪宗由日本傳到美國,與基督教結合,成為“基督禪”。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南華寺內262年菩提樹)

----大師法歷-----

惠能大師於公元638年出生在廣東新州(今新興縣),俗姓盧。父親早年曾在范陽(今北京)為官,後罷官流放嶺南,在惠能三歲時便去世了。家道衰落,惠能很小便開始上山打柴,以養活自己和母親。

一天,惠能打柴送一官家,聽到一廂房內有人誦經。惠能聽了感悟異常,於是問明所誦之經為《金剛經》,要徹底參悟須前往湖北黃梅縣雙峰山東禪寺,聽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講解。

惠能在善心人幫助下安頓好母親後,隻身前往黃梅求法。

初見五祖,弘忍大師見是嶺南來的,又是獵戶打扮,便戲謔道:你這南方山中野蠻人也要學佛法?惠能當即懟道:人有南北,佛法焉有南北?我雖是南蠻出身,但佛性與和尚您有區別嗎?惠能聰明,悟性高,也很兇,見不得人說糊塗話。對地位比他高的人也不怕,該懟就懟,後來對自己的弟子犯糊塗時動輒呵斥。

五祖大驚,知是根器,但不動聲色,著令去碓房踏碓。惠能就這樣開始了在東禪寺打雜的生活,由於身材瘦小,踩不動石碓,就在腰間綁一塊石頭,很辛苦地幹活。

五祖感覺年事已高,肉身將壞,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為了在門下眾多弟子中找到具有上乘根器的人繼承法嗣,五祖公開出了考題,讓弟子們作偈來表明對佛法的領悟。

東禪寺弟子上千,但沒有一個敢貿然出來作偈。他們都在盯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神秀和尚。神秀是五祖的大弟子,受五祖多年教導,加上自身勤勉學習,用心體悟,目前已是上座弟子,擔任教授師。除了五祖親自升座講法,其它時間由神秀給諸弟子輔導授課,可見神秀之地位。

神秀是個厚道人,暗自思忖:大家都看我,我如果出頭作偈,又恐人說我妄圖六祖法位,若不作偈,終究不知道我到底得不得法?思來想去,最終選擇在三更人靜之時,悄悄在五祖指定的南廊中間牆壁上寫下了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次日五祖見了,批改道:普通人依此偈修行,將來有個好輪迴,不墮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但是,要按究竟解脫境界來衡量,還差很遠,甚至尚未入門。

寺院裡這麼大動靜,碓房裡幹活的惠能知曉事情後,也來到南廊牆壁下觀看神秀偈語。惠能不識字,請旁邊一位官人念給他聽。惠能聽後,即知此偈尚未開悟,於是對那位官人說:我也有一偈,煩請官人幫我寫上。這位官人是江州別駕張日用,見一個挑水劈柴的寺院打雜工也要作偈,譏笑道:南方野蠻人也能作偈?奇事奇事!惠能當即懟道:下等人可以有上等智,上等人未必有智慧。同是學佛,不該有分別心輕看人,如果輕看人,就有無邊無量的罪過。看,惠能很兇吧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感情那位張日用也是個虔誠居士,見惠能如此氣勢,言語有理,慌忙說:我替你寫,你若是得法了,一定要先度我啊。

惠能的偈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注意,偈語第三句並非江湖上流傳的“本來無一物”,系訛傳。因為禪宗屬於佛教涅槃系“有”宗,並不是般若系“空”宗。般若系空宗的主要核心思想是“空”,一切皆空。禪宗是承認“有”的,所以作為禪宗六祖的惠能不可能寫“本來無一物”。雖然,在惠能的求法經歷中常常出現般若系的《金剛經》,但那是惠能借用其佛理,並不代表惠能皈依般若空宗。

但是,以訛傳訛的慣性很大,不管如何澄清,始終有人相信。宋代黃龍派悟新禪師就是個糊塗蛋,居然毫不客氣的寫詩質疑自己的祖師:六祖當年不丈夫,請人書壁自糊塗。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既然認為“本來無一物”,為何接受五祖傳承的衣缽?

閒言少敘,這邊五祖一看惠能偈語,又是一驚。第一次吃一驚是八個月前首次見面,現在又見惠能的鋒利言語,當下心知,錯不了了,這是一位活佛,禪宗六祖之位當傳此人。

又一日,五祖來到碓房。看惠能正在踏碓,就問:米舂好沒有?惠能答:米已舂好,只欠一篩。這是個禪機,五祖的意思是,我欲傳位,你準備好沒有?惠能的意思是我已準備好,就差大師提攜。

五祖聽後,用禪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轉身離去。惠能會意,夜半三更,惠能來到方丈室,拜見五祖。這個梗似曾相識吧?對,和《西遊記》菩提老祖授藝孫悟空是一樣一樣的。誰抄誰?大機率是《西遊記》抄禪宗的,小機率是禪宗抄《西遊記》。因為《西遊記》的成書是在明朝,但是玄奘取經以及《大唐西域記》卻都是發生在六祖承位之前。

那天夜裡,五祖再次為惠能開示,同時傳衣缽給惠能,正式立惠能為禪宗六祖。

東禪寺裡神秀的勢力太大,神秀本人固然忠厚可信,但其擁躉就不好說了。為了安全起見,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之後,讓惠能立即離開,連夜離開。因為五祖知道“傳衣缽命若懸絲”的傳統。

一路上,果然有許多人追趕搶奪。惠能歷經千辛萬難逃回嶺南家鄉後,仍然有人追至尋釁。不得已,惠能只好在家鄉周圍的山中長期隱匿,順便閉關修行。直到惠能出山,以六祖身份住持寺院,座下僧眾,都有人前去暗殺,可見“命若懸絲”一點不虛。

惠能在深山隱遁16年,為了生活,常常與進山打獵的獵戶為伴。但始終不忘自己的身份,和獵戶們一起吃飯時,從不吃肉,只把自己採摘來的野菜放在鍋邊涮著吃。有時幫助獵戶看護捕鳥的網,總是不自覺地就把四圍緊緊的網掀開一角,部分放生。

惠能出山,首先來到法性寺(今光孝寺)。然後就是“心動幡動”的禪宗公案。之後,法性寺住持為惠能剃度,並拜惠能為師。在為法性寺的僧眾講完法後,惠能回到曹溪,入住寶林寺,在鄉紳陳亞仙的佈施下,擴建了寶林寺。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施主陳亞仙之墓)

塵埃落定,身心安下的惠能開足馬力,全心全力弘揚禪法。一時間,除了當地百姓、官員,更有四面八方的信眾、僧人也趕來聽惠能講法。有不少高僧,因為參法障礙,特來參拜惠能請求解惑。武則天、唐中宗也派來使者宣大師入京。大師不為所動,婉拒朝廷,堅守鄉野為更多百姓和僧人弘傳佛法。

後來,唐朝廷又為大師在其家鄉新州修建了國恩寺,此後,惠能大師主要在寶林寺和國恩寺兩寺進行弘法。

公元713年,惠能大師在國恩寺圓寂,屍體用古法夾苧儲存後運回寶林寺供奉,直到今天。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當年安放惠能真身的靈照塔)

-----《六祖壇經》-----

六祖惠能對佛法和禪宗的主要思想在其圓寂後,被大弟子法海等人記錄編撰成《壇經》,也叫《六祖壇經》。

在佛教裡,只有佛祖釋迦牟尼所講之法才有資格被稱為“經”,比如《金剛經》、《法華經》等幾十部佛經。這裡提一下,稍微算有點例外的是著名的《心經》,不是佛祖親自講授,是觀自在菩薩所講。當時,佛祖宣講完《般若經》一節,入定小憩。眾弟子踴躍討論,其中舍利弗提出的疑問無人能答,此時觀自在菩薩出面回答舍利弗的疑問。佛祖醒來後,瞭解到來龍去脈,對觀自在菩薩回答舍利弗疑問的內容表示了肯定和讚賞。於是,這段只有260字的觀自在菩薩講話內容後來被編著為《心經》,是《般若經》的最核心內容。

至於其他佛菩薩對佛法的認識只能叫“論”,如龍樹菩薩的《中論》、《大智度論》,無著、世親兩位菩薩合著的《瑜伽師地論》(即唯識論,玄奘建立的法相宗即以此論為主要依據)等。

現在,有一個正式例外,那就是《壇經》。這是一部中國禪宗的佛經,並非佛祖所講,亦非其他大菩薩所講,而是中國和尚惠能所講,這才是唯一的非佛祖所講之“經”。表明了惠能在中國禪宗史上的突出貢獻和崇高地位。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壇經》刻石)

-----《壇經》的核心思想-----

01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是惠能創造,而是繼承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人人皆可成佛與儒家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語)如出一轍,顯然儒佛道這些哲學宗派是互相影響和借鑑的。

02 真如緣起

真如緣起,這個也是惠能壇經繼承印度佛教的思想。

佛教分“空”宗和“有”宗,空宗的主要經義屬般若系,有宗的主要經義屬涅槃系。

般若系強調“緣起性空”,任何事物都是因緣聚合,本性是空的。也就是任何事物都事實不存在,都是空的,因緣來了就臨時產生,因緣散了就消亡。正如般若系的核心經典《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涅槃系強調“真如緣起”,“真如”是有的,由真如產生其它事物,其它事物的本性也是空的,但真如實有。真如是什麼?真如就是法身,無處不在,就是虛空。

實際上,“真如”等同於中國道家的“道”,是一切事物的源頭。但要想具體形象描述“真如”、“本性”、“佛性”(這三者是一個東西)是什麼樣子,就不可能了。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說,說出來就不是道了。也許這正對應了禪宗不立文字的原因。

問題來了,既然不立文字,為何到了惠能這裡,有了《壇經》,有了文字?

首先,《壇經》是惠能圓寂後由其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的。其次,弟子們這樣做也沒錯,他們也是繼承了師父善於靈活變通的思維才這麼做的。

為何禪宗到了惠能這裡之後,開始突飛猛進地大發展,就是因為惠能會變通。想當年,佛陀弘法時不也是這樣嗎?對現世滿意的人,佛陀給他說《人天乘法》,教他們好好修行,將來由人道升入天道。對希望脫離輪迴之苦,但又不想寂滅而保持“存在”的人,佛陀為他們說《阿彌陀經》,令他們死後往生西方淨土。對於希望徹底解脫、達到無餘涅槃的人,佛陀為他們說《般若經》,助他們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最終涅槃成佛。

佛陀的做法和孔子“因材施教”是一個意思,可見,佛陀除了是教主,也是大教育家,所以佛法傳播很快,而且迅速大興。

禪宗也是如此,如果執著於文字的有無,對於只想在家自修並不想到寺院聽講的人就比較困難了。事實上,文字不代表佛法,它只是指月的工具,指引你去認識本性的工具,並不表示見了文字就能見到本性。悟與不悟,在於各人的慧根。

自惠能之後,禪宗更追求順應自然了。追求自然,就不能執著。要覺悟就需要破執,破執就要打破慣性思維,或者否定慣性思維,這就引發了後來的公案和機鋒。

禪宗公案無法用邏輯思維來解釋,一般人都是按照正常邏輯思維來看待問題,這就產生思維慣性,也就容易執著事理,執著就容易迷,執迷就不悟。不悟就成不了佛。

為了打破人的正常思維慣性,禪宗大師們就想辦法故意說一些反正常思維的話,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說白了,就是為了讓你破執才故意這樣說的。所以,禪宗公案一般看不懂,也說不得,說出來就不是了,只能用心悟。

你明白了就是悟了,悟了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成佛。但即便成佛了,你仍然不能向大眾說明佛性是什麼,只能啟發、啟迪其智慧。被啟迪者一旦開悟,也就了悟成佛,當然也有死不開竅的,事實上,開悟的少,死不開竅的多,這個就沒辦法了。人人皆可成佛,但機率很小。

“茶禪一味”,喝茶和參禪的道理是相通的。你只有親自喝茶,才可能知味。至於是什麼味,什麼韻?各人有各自見解,沒有標準答案。你自己慢慢喝,含著,品咂,自會體悟到一種妙處。

很多藝術也是這樣,確有一種美包含其中。看不懂也只好看不懂,看懂的心領神會,會心點頭,但要確切地說出如何美就有點困難了,即便勉強說出來,也離真美相差很遠了。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千僧鍋,見證當年弘法盛況)

03 見性成佛,頓悟成佛

也就是排除一切障礙,見到自己的“本性”即可成佛。“本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實際上就是“無我”,就是和大自然是一個整體。這和莊子的《齊物論》觀點又是驚人的一致。在莊子的齊物論裡,有一個和佛教“真如”類似的萬物主宰叫“真君”,真君也是無所不在,他是是虛無的“道”的化身。莊子說: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合一。這就是“道”的思想,就是“真如”思想,能認識到這個就是見到了“本性”。

世間萬物本為一體,不分彼此,隨著條件(緣)的變化而改變形態。認識到這個根本問題,你就不會為了擁有而去爭,因為失去而悔恨。生不欣喜,死不悲傷,一切都是緣起緣滅,但“本性”從未消失,一直都在,而且無處不在。見到了“本性”也就了卻了生死,因為“你”一直都在,只是變換形式而已。

見性成佛,頓悟成佛是惠能的獨創。惠能認為: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是佛。你認識不到自己的“本性”你就是普通眾生,一旦你認識到自己的“本性”,剎那間你就由眾生成佛了。

當居士弟子韋刺史禮拜惠能,請問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惠能解惑道:西方淨土,迷則遠在西天,悟則近在眼前。當你開悟後,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貪嗔痴,所見一切都很美好,這不就是極樂世界嗎?

六祖雖然發明頓悟成佛,但他並不反對漸修成佛。這與他的順應自然、反對執著思想是一致的。他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頭腦敏捷的可以頓悟,反應遲鈍的可以漸修。

另外,即便頓悟了,但仍要堅持修行。不是一朝頓悟,修行靠邊。所謂“理可頓悟,事必漸修”。

04 定慧合一

戒、定、慧是菩薩道的六度法門裡的三個法門,修行人先要持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等),然後才可能進入禪定,入定之後才可能產生智慧。

在壇經這裡,戒沒有異議,但對於定和慧,惠能認為定和慧本是一體兩面,定即慧,慧即定。後世的王陽明應該是受了惠能的影響,推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一般人認為,先“知”而後“行”,而王陽明認為,知即行,行即知。

05 人間佛法

惠能傳禪是很靈活的,不執著,不刻板,很自由。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他不講究形式,參禪可以,並不一定非得“坐禪”,以為雙腳趺坐才能參禪,那就執著了。他的高徒南嶽懷讓在啟發弟子馬祖道一時,正是從打破“坐禪”這一固有思維才使後者開悟的。

後代的“茶禪”、“農禪”均是在“人間佛法”思想指引下的一種發展。

與儒學融合也是人間佛法的具體應用。惠能認為,修行佛法不一定非得出家,在家也能修行;即便出家了,也不一定要與世俗斷絕。他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這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了。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門人-----

名師出高徒,作為中國禪宗史上最出色的高僧大德,六祖惠能門下自然不缺高徒,否則也不會出現六祖之後禪宗“五宗七派”的繁盛局面。

這裡只介紹幾位著名的直系弟子,至於徒子徒孫、多世法孫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

大弟子法海,是《壇經》的主要記錄和整理者。六祖大弟子法海堪比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阿難。佛經都是阿難回憶和整理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我”就是阿難。當然,《壇經》裡並沒有依樣畫葫蘆。

菏澤神會,是鞏固和推動惠能正統禪宗六祖地位的主要貢獻者。神會堪比孔門中的子貢,沒有子貢的造聖運動,可能就沒有聖人孔子。神會在公元732年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不顧危險,挺身而出,隻身與北宗諸門人舌辯,維護了南宗頓教的正統禪宗地位。惠能圓寂後,神會又請大詩人王維為大師撰寫墓誌銘。

南嶽懷讓,這一脈傳承至第三代時,產生了五大宗派中的第早宗派——溈仰宗。可惜溈仰宗產生最早,也最早消亡,只存在了約150年,於北宋初年就已經消亡。

南嶽懷讓的第四代門人義玄禪師建立了五大宗派中的最大宗派——臨濟宗。臨濟宗至今仍活躍在當代佛界,河北正定臨濟寺的方丈是臨濟宗的法脈,目前已經傳到第47世。另外,臨濟宗在日本蓬勃發展,是當今日本的最大佛教宗派。

青原行思,這一脈傳至第四代時,法嗣良价禪師建立了五大宗派中的第二大宗派——曹洞宗。曹洞宗和臨濟宗產生在同一時期,至今也都活躍在當代佛教,令人欣慰。曹洞宗的法脈現在河南嵩山,有時在少林寺,有時在嵩山其它寺廟。

青原行思的第六代門人文偃禪師建立了五大宗派中的雲門宗。雲門宗雖然存續到現在,沒有消亡,但也不興旺,中間時斷時續。

青原行思的第七代門人文益禪師建立了五大宗派中的最晚宗派——法眼宗,可惜只存續了100年,在北宋中葉就消亡了。

以上四位弟子的塑像陪祀在六祖真身兩側,堪稱六祖禪宗的四大護法金剛。

居士韋據:韶州刺史韋據,是六祖惠能的俗家弟子,他以地方長官的地位來虔誠地聆聽惠能大師講法,對於維護法場的安定和擴大惠能的影響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南華寺內416年香樟樹)

-----結語-----

禪宗自六祖惠能之後,風貌改變很大。有人甚至說,印度其實不能算有禪宗,只能算禪學。更激進的觀點認為惠能才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因為其他諸祖對中國禪宗建樹不大,仍然算是繼承印度的禪學,只有到了惠能之後,才有了真正的禪宗,所以,惠能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要是嚴格上綱上線的話,似乎也能這麼看。但是,如果這樣似乎又陷入禪宗本身一貫反對的“執著”裡了。而且,既然惠能大師的頭銜是“禪宗六祖”,那就順隨吧,沒必要硬扳死槓。

總之,禪宗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在於其在遵守基本佛教教義的基礎上,在比其它佛教宗派更加開放、包融的基礎上,加一些道家的玄學,變得空靈;加一些儒家的世情,變得有煙火氣;加一些文學元素,變得詩意;加一些審美元素,變得有藝術氣質;最重要的是打破框框,變得更加自由。

所有這些,形成了奧妙無窮的“禪意”。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