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濃縮的20句精華,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除《史記》是通史且為私修外,其餘都是斷代史,且大多為官修。

1。必備物而後動,蓋所以為慎重也。

出自宋·歐陽修《新唐書·儀衛志》。

所謂慎重行事,就是做了充分準備之後再行動。

2。喪貴致哀,禮存寧儉。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

治喪貴於表達活人對死人的一份哀思,作為一種禮儀的存在應以從儉為原則。

3。難得而易失者,時也。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難以挽留住的而又容易失去的東西,就是時間了。說明人應當珍惜時間,努力進取。

4。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宋弘傳》

《二十四史》濃縮的20句精華,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貧賤時的朋友不能忘記,共患難的妻子不可拋棄。

5。明者慎微,智者識幾。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陳忠列傳》

明智的人對微小的事情也能保持警惕。

6。父母能生長我,不能免我於死。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吳範傳》。

生長,指生和養。父母能夠生我養我,但不能使我免於一死。這句話是慨嘆死亡之不可免。

7。史有三長:才、學、識。

出自宋·歐陽修《新唐書·劉知幾傳》。

長,指優長、才能。寫史書要具備三種才能:才華、學問、識見。此言做史家的必備條件。

8。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二十四史》濃縮的20句精華,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偏聽一面之詞,就會生出奸邪之事;只任用一個人,就會釀成禍亂。不能偏聽偏信,防止被奸人迷惑;也不能過分信任某一個人,讓他權力過大,以致尾大不掉,導致禍亂。

9。動則三思,慮而後行。

出自《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行動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考慮周全後才可以採取行動。

10。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楚元王世家》。

國家的安危在於所釋出的法令,國家的存亡在於所任用的人才。說明君主必須謹慎出令、善於用人。

11。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則,就。思,想念。良相,代指傑出的治國人才。這句話以“家貧思良妻”作比,說明了國家處於危急狀態下傑出的治國英才對於“挽大廈之將傾”的作用。其意是強調傑出人才的作用只有在危急關頭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12。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二十四史》濃縮的20句精華,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讓:辭讓。擇:剔除。泰山不辭讓每一塊微小的土壤,所以才能夠那樣巍峨壯觀;河海不拒絕每一條細小的水流,所以才那樣深不可測。

13。不可以己所能而責人所不能。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修傳》。

責,要求。不能以自己的特長而要求別人所不擅長的。為人處世要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之心。

14。安民之術,在於豐財。豐財者,務本而節用也。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杜恕傳》。

安定民心,在於增加國家的財富,如果想增加財富,應該主要致力於發展農業和節省開支。

15千里之差,失自毫端。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造成重大的錯誤,是由於開頭時錯了一點點。

16。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出自後晉·劉籧《舊唐書·文苑傳》。

《二十四史》濃縮的20句精華,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不尊敬別人,就是自己不尊敬自己。

17。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董卓傳》。

到了被淹沒時才呼救,後悔也來不及了。比喻人應為迷途知返,禍到臨頭就無可救藥了。

18。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

出自宋·沈約《宋書·江夷傳》。

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而後才可修養文采。

19。選賢於野,則治身業弘;求士於朝,則飾智風起。

出自宋·沈約《宋書·傅隆傳》。

在民間選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國君就能修身立業;在朝廷選擇士人,巧飾才智的風氣就會興起。

20。器要有用,則貴賤同資;物有適宜,則家國共急。

出自宋·沈約《宋書·範泰傳》。

器皿只要有用處那麼無論是貴重的還是低賤的,都會有同樣的價格。任何事物只要適合,那麼家和國都會把它當作急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