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生

1955年,在獄中,49歲的溥儀收到“福貴人”的來信:“親愛的溥儀……” 他莫名心跳加速。接下來的1年半,她來看他5次,一直通訊不斷。然而,第5次來看他時,她說的一句話卻讓他慌了。

溥儀3歲登基,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他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堪稱傳奇。

6歲以前,溥儀在吃穿用度上面,無一不是優中選優。

6歲退位之後,他的生活也沒太受影響,可以說“

少年不知愁滋味

”。在感情上,他前40+年的人生裡一共有4個女人,但普通百姓有的“愛情”,他卻基本沒有。

15歲那年,到了選後妃的年紀,他本來只想選一個老婆,卻無奈選了兩個。

當時,他面前有2個選擇,一個是敬懿太妃看中的文繡,一個是端康太妃看中的婉容,他只選了文繡。

但奈何婉容背景強大,因此他不得不把兩人的照片都圈上。

入了後宮,背景決定位置,一定是婉容當皇后,文繡當妃子。

“末代皇帝”溥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生

婉容和文繡

而兩女一男的生活,其實並不平靜。

原本還住在皇宮時,三個人的寢宮離得遠,就因為婉容的善妒猜忌,他刻意減少了去文繡那裡的次數。

後來搬去天津後,三人住在一起,更是“一山難容二虎”。她們不僅在感情上要拼個高低,日常消費中亦如此。

當時,十里洋場充斥著很多洋貨,他們也未能免俗,日常花銷中很多是不必要花的錢。

更糟糕的是,有時婉容買了,文繡也要,她們會陷入樂此不疲的“比拼”狀態。

對他們來說,退位前、後的生活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依然有人服侍,依然花錢大手大腳。沒錢了就典當古玩、字畫等等。

但生活上層出不窮的矛盾,讓溥儀慢慢疏遠了她們倆。

也因為他有意的疏遠,導致了婉容後來以其它方式打發寂寞,比如:抽大煙、找其他人。因此,他和婉容的關係已急轉直下。

婉容和文繡的結局,正如他在《我的前半生》裡寫的——婉容紅杏出牆,又因為私生子的問題變得瘋癲;文繡則因為受婉容排擠,主動提出離 婚,離開了他。

“末代皇帝”溥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生

婉容和溥儀

他也曾有過兩個“貴人”,一個“祥貴人”,一個就是開頭來看他的“福貴人”。

“祥貴人”譚玉齡慘遭日本人“欺辱”,悽慘死去;而“福貴人”李玉琴剛來2年多,日偽就垮臺了。

在他的這4個女人中,他也不是沒有體會過“真愛”的滋味,只是來得太晚,又似乎從未存在。

“福貴人”本名叫李玉琴。她剛被日本人送來溥儀身邊時,只有15歲。

之所以選擇“年紀小的”,是因為他擔心“年紀大的”更容易是日本人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

正如他所說,剛開始,他們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她算不上一個妻子,只算一個下級,或是侍者。

但後來,他卻發覺兩人的關係起了微妙的變化,似乎是他從未體驗過的“愛情”?

那是李玉琴來探他監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從前的小女孩長成了溫婉的小女人。但這團火苗剛燃起來,就被掐滅了。

甚至,有可能只是他的一廂情願。他感受到的“愛意”,只是李玉琴作為一個“熟人”的關心,他會錯了意。

因為在李玉琴看來,新時代已來臨,她務必要重新審視這段不平等的感情。

從新時代的角度來看,她和溥儀太不相配——兩人相差20+歲,興趣也不同。從前,她體會到更多的是“不平等”、“委屈”,而不是“愛”。

她已經認識到了——女性也有選擇的權利。所以,第5次來的時候,她對他說:“我們離婚吧!”

溥儀雖然不捨,但他也終於意識到——不能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他放手了……

此後,他的“福貴人”再也沒來看過他。再後來,他聽說,她結了婚。

“末代皇帝”溥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生

溥儀

在撫順監獄的日子一晃9年。直到1959年,他才被特赦,放出來。

進去時,一個人;出來時,依然一個人。

身邊的人看他孤孤單單的,想給他找個老來伴兒。但不管介紹哪個,他都不是很滿意,別人覺得他要求太高,還當自己是皇帝呢?

但他笑笑說:“不是的,現在肯定不會按照以前的標準啦!”

他只想找個過日子的,一個簡單的職工,而不是圖他曾經是“皇帝”。

對於現在的他來說,能過上平凡、簡單的生活,就很好了。

1962年,他和護 士李淑賢結了婚。

此後他從植物園,調到了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

婚後,兩人過起了普普通通的“雙職工”生活。

【文史掌故館】

溥儀的一生,怎麼看都很傳奇——既有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曾淪為階下囚。

我們總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他的位置決定了他的處境,而過往犯過的錯,似乎都變成他身上難以抹去的印跡。

愛情,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比較容易。但對於他來說,似乎很難擁有。在這歷史車輪下,它的重要性更微乎其微。

而他除了努力適應新時代,努力調整好心態,別無他法。

所幸,他接受了這一切,還能腳踏實地地生活和擇偶。

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關注我

,你將瞭解到更多人物背後的故事!

參考資料:《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