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諸葛亮錯誤地利用了馬謖,使得蜀軍失去了戰略要地,糧食供應出現了崩潰。

諸葛亮無奈,只得將蜀軍一一調往漢中,自己卻在西城與司馬懿對峙。一場精彩的表演,讓司馬懿停了下來。

不過,如果說司馬懿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恐怕沒有幾個人會信。

既然看穿了諸葛亮的把戲,他為何還要撤退?

司馬懿很清楚,如果自己再不退兵,恐怕自己也要和諸葛亮同歸於盡了。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他不想再經歷一次,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只有儲存自己的價值,才能保證自己在魏國內的安全。

這本書裡的空城計,寫得很好,諸葛亮的鎮定,更是讓人著迷。

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這裡面有四個破綻,都是軍中的禁忌。只要有一絲一毫的失誤,諸葛亮就會慘遭毒手。

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有一種“默契”。

第一,諸葛亮派了20多名士兵在四個城門處,偽裝成平民來清掃城門,這樣的打扮當然不會被司馬懿發現。既然隱瞞不了,那就說明他隱瞞了一些事情。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如果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是在演戲,那麼,這二十個人又能如何?面對上萬人的戰鬥,二十多名武者,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第二,諸葛亮的兩個隨從,面對十五萬司馬懿的軍隊,竟然沒有絲毫的畏懼?要知道,十五萬大軍一出,西城就會被攻陷。

就算書童對城內的情況一無所知,但面對魏軍,他會不會像諸葛亮那樣鎮定自若?所以,司馬懿若是仔細觀察,肯定會看出什麼來。諸葛亮不是自取其辱嗎?

第三,諸葛亮坐在城頭,實在是太過兇險。司馬懿是個多疑的人,但只要派兩個弓箭手去對付諸葛亮,諸葛亮就不會善罷甘休了。

要知道,在漢末,三國,可不是春秋時代。先打個招呼,然後開戰,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司馬懿真的成功了,那麼就算蜀國有什麼陰謀,又能怎麼樣?如果沒有人指揮,那麼魏軍的勝算就會更大一些。

第四,試探。司馬懿知道了這一戰的勝負,就知道了蜀人的糧食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他很清楚,蜀國的軍隊必須撤退,不然的話,就算是消耗,也能夠將他們活活的耗死,這也是他為什麼會有機會帶著大軍殺到西城的原因。

諸葛亮孤身一人在城牆上,司馬懿可以派出一萬大軍,進行試探,十三萬大軍駐紮在城牆上,不讓敵人有任何的埋伏,剩下的一萬人,則是斥候。如此一來,就算蜀國真有什麼埋伏,他也能全身而退。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要知道,魏國的國力本來就強於蜀國,諸葛亮一口吞下十五萬兵馬,實在是牽強附會。

可是,司馬懿竟然不去嘗試,這也太虛偽了吧?也難怪有人說,要不是看在司馬懿的面子上,諸葛亮早就衝出城外,對司馬懿說:“這一局不算,下一局,我們繼續。”

識破卻不揭穿

既然如此,司馬懿為何在知道了這一點之後,還選擇了撤退?這要從馬謖失街亭說起,再到魏國內的政局。

如前所述,馬謖失街亭,蜀軍陣線潰散。司馬懿和魏國君都明白這一點。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所以,身為魏國前線總指揮的司馬懿,不得不展開對諸葛亮的圍剿。要不然,他沒法向曹睿交代,也沒法向三萬大軍交代。

從此刻起,司馬懿、諸葛亮這兩大陣營的頂尖軍師,都在為兩個國家的軍人和官員們,做著一場精彩的表演。

司馬懿在西城城樓下,見到諸葛亮主動出現,便知道他有了撤退的理由。

只要與諸葛亮合作,將自身的“特點”展現出來,那麼蜀國的危機就會迎刃而解。

但是,在蜀國的危機過去之後,司馬懿就必須要諸葛亮幫忙,給自己製造一個“懸羊人”的假象。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司馬懿在曹睿面前表現出了自己的判斷,曹睿相信,除了司馬懿,魏國再無人能看穿諸葛亮的陰謀。那時十五萬人全軍覆沒,諸葛亮又率兵北上,魏國危在旦夕。

只是司馬懿作為一個文臣,又怎麼會這麼賣力地去巴結曹睿呢?除了前面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那就是曹睿受到了曹操、曹丕的影響。

曹操雖然對司馬懿有所懷疑,但是卻可以將其制服。所以,他勸後人,大多都是有用的,有大用的,卻不能讓他們當政。曹丕雖然是司馬懿的弟子,但對曹操的看法還是很贊同的,所以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曹睿。

如此一來,司馬懿就意識到,曹睿之所以會對自己如此看重,是因為自己還有利用價值。如果諸葛亮被他在西城殺死,或者生擒,那麼他在曹家就再也沒有了利用價值。

到了那個時候,君王和臣子的爭鬥是必須的。可曹睿正值壯年,又有曹操的老臣撐腰,他根本就是找死。司馬懿再怎麼不甘心,也只能將諸葛亮給放了。

當然,司馬懿也不在乎諸葛亮是死是活。

諸葛亮雖然在武力上比自己強,但也絕對不是自己的對手。如果自己不應戰,諸葛亮的陰謀詭計就無從發揮,他還會害怕嗎?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諸葛亮甚至給司馬懿穿上一身衣服,羞辱他,司馬懿只回了一個“受之”,這讓諸葛亮很是無語。

司馬懿之計

其實,小的計謀,大的計謀。司馬懿的計劃,可不僅僅是空城計那麼簡單。

他的目標,就是魏國。對於曹操的實力,司馬懿並沒有太過擔心。曹丕在防著他,司馬懿也在防著他。可現在,曹睿卻要殺他,司馬懿實在是忍不住了。

如今天下局勢依然是曹睿一方,他也只有隱忍,將自己塑造成諸葛亮那樣的人物。為什麼諸葛亮死了之後,曹睿還沒有找到機會除掉他?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遼東知府公孫淵,他是幽州唯一的一個人。要不是他造反,讓司馬懿有機會帶兵打仗,司馬懿早就被軟禁在外了。

幽州本來就是一個遠離中原的地方。魏國建國後,時有叛亂,時有投降,這讓魏明帝十分頭疼。

那時候,遼國的水勢很大,魏明帝在公孫淵被困的時候,他很是得意。曹睿沒有辦法,只好將司馬懿請了出來。司馬懿於景初二年(238),率牛金、胡遵等四萬人,向遼東進發。

到了地方,司馬懿採取了調虎離山之策,在南線豎起了大量的旗子,而大軍卻是悄無聲息地度過了遼水。公孫淵回過神來,卻是無可奈何,只得退守襄平。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公孫淵為減輕壓力,甚至寫信向孫權求情,孫權派兵相助,很快就被擊退。數月之後,遼東已經完全落入了魏人的手中。

之後,魏明帝雖然還在尋找對付司馬懿的機會,但還沒來得及出手,他的身體就已經到了極限。

此時,他也只能寄希望於司馬懿能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對魏國忠心耿耿,不然三國之間的戰爭,魏國恐怕就要被另外兩國給攻破了。

魏明帝萬萬沒有料到,他最終選擇了錯誤的人,司馬懿,終於露出了他的真面目。

到了249年,在魏國大將軍曹爽的護送下,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的時候,司馬懿發動了叛亂,掌控了京都,司馬家族接管了曹魏軍的大權。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更可悲的是,曹爽遠在京都之外,本來有機會調集大軍,進行反攻,卻被司馬懿矇蔽,最終被冤枉而亡。

這樣一個心機深沉的人,怎麼會在空城計上表現得這麼“愚蠢”?

結論

戰爭僅僅是政治鬥爭的一種繼續,一種方法,這一說法沒有錯。

諸葛亮想要實現劉備的遺志,恢復漢朝。但面對死守不出的司馬懿,他也無可奈何。

可是,司馬懿若是先發制人,能否戰勝諸葛亮?

魏國是他們的地盤,魏國實力更強,就算希望渺茫,也不是沒有可能。

司馬懿在識破空城計之後,為什麼還要撤走軍隊呢?

但司馬懿卻寧可被所有人鄙視,也不願冒著生命危險,可見司馬懿的野心。

所以,當後世之人看到“空城計”之時,完全可以設身處地的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諸葛亮被殺了,他還能不能成功地攻打魏國?天下間,有幾個人能有如此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