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提起現在的黃河沿,

徐州人

都知道,就是如今的黃河西路和黃河南路。

而在

六十多年前

,老人們口中說的,去黃河沿逛逛,

去的卻是自慶雲橋至磯嘴壩這段黃河沿,逛的也只是慶雲橋跟前的牌樓市場,

或者是從迎春橋到五孔橋(今利濟橋)這段黃河沿的熱鬧處。

黃河沿上,故道尋蹤追往事;

景觀路上,芳菲滿目慨今朝。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黃河北徙 大堤猶存

回溯歷史,黃河在《史記》中,就記有“河溢通泗”之史,《漢書》中又記有“河決瓠子……通於泗淮”之實,

此皆為黃河大決、南徙徐州的最早記載。

自此以降,黃河橫決氾濫,南徙奪汴奪泗,致使徐州水患頻至。

北宋熙寧十年(1077)秋,黃河在河南濮陽大決,洪水狂奔于徐州,城池危在旦夕。知州蘇軾率全城吏民,連日抗洪,築起“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東南隅)”的黃河大堤。

是年,蘇軾與友人,共度洪水過後的美好時光,留以詩云:“彭城古戰國,孤客倦登臨,汴泗交流處,清潭百丈深。”1078年,蘇軾又於百步洪留詩:“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可以想見那時的百步洪上,水之急浪之高。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此後的數百年間,黃河屢次決口,忽南忽北,時而奪汴奪泗。歷代治理河道,不斷築堤防洪,形面北起小北門,沿城東北隅外郭至磯嘴壩的一條黃河大堤。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而不復再來,於是在徐州留下了一條故黃河。現在的黃河故道,基本上就是從那個時代留下來的老河道,

現在的黃河沿就是老河道上的大堤壩。

據《徐州市志》介紹,“北起壩子街橋南端,南至磯嘴壩(又稱積水壩)”的這一段黃河沿“因位處黃河西岸,1981年命名為黃河西路。”“東起壩子街橋南端,西接礦山西路”的這一段黃河沿“因此路位於黃河南岸,1981年命名為黃河南路。”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如今,北起黃河南路、南接黃河西路直到漢橋的這一長長的黃河大堤,已經建成了迎賓景觀路,

成為黃河故道上的風光帶。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故道記憶 民生百態

解放初期的黃河沿,是一條寬僅十幾米的黃土大堤,堤上古柳兩行。從慶雲橋頭至現今的黃樓,這一段極短的黃河沿上,緊鄰的牌樓市場比較繁華。

從迎春橋頭南行數十步,西面的河堤下是當時有名氣的黃河大舞臺戲園子裡的一排排觀眾席,都是用長木板釘成的。這兒專唱河南梆子。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有一年農曆七月七,唱了一出真牛上臺的《天河配》,戲園子被人擠得爆滿。這個戲班子的老藝人吳小樓,文武兼備,唱作俱佳,擅演濟公,他那一聲“唵嘛呢吧迷哞赦令赫”,簡直逗人。

在《八魔煉濟公》這齣戲中,濟公和普妙打坐金光陣中,面前魔火烈烈,頭上佛光閃閃,舞臺上陰森森霧騰騰,群魔亂舞……其情其景,至今不忘。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過了這段熱鬧處,再往南行,經過舊稱太平窪的鐵貨街,至袁橋一帶再往南,就是市郊農村了。

景觀新路 時代見證

黃樓公園園內矗立著一座重建的牌樓,黃色琉璃瓦封頂,四角飛簷下吊系銅鈴,硃紅圓柱上端有雕花彩繪的斗拱和檁,中懸橫匾,橫額上一面書有“五省通衢”,另一面是“大河前橫”。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牌樓跟前的鎮河鐵牛作跪臥狀,體魄雄健,兩眼突出,顯示著牛的憨厚與敦實。鐵牛的腹部鑄有一段銘文,記載著老鐵牛的鑄造時間和寓意,

是徐州人民戰勝水患的記錄與象徵。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再看仿古重建的黃樓,黃瓦蓋頂,雙層飛簷,高聳雲天,氣勢宏偉。樓內現存許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蘇轍撰寫、蘇軾親筆所書的《黃樓賦》。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從這裡再往前行,在寬闊的大堤上,有“故黃河文化長廊”,設定的一溜“景牆”上,佈列著一幅幅黃河故道上的景點照片。

岸邊大路向河一邊的寬敞大堤,地面平整,綠樹掩映。人們在這兒

打拳跳舞,耍刀舞劍,

或是三五成群地坐在長廊下

談天說地

,或是優哉遊哉地

漫步長堤

……好不愜意,不愧是徐州。

這個九月,去常州鄉野私奔

走筆至此,回望由西向東、轉而向南的黃河沿,園區景區貫穿全城,蜿蜒如帶,故名曰帶狀公園,又名為故黃河公園。

而這條黃河沿上的大堤,則建成了園林路、迎賓景觀路,成為黃河故道風光帶。

沿河看去,水清,河暢,岸綠,景美。

正所謂花花葉葉,翠翠紅紅,曲曲層層,好景好園好俊美;秀秀明明,晴晴雨雨,奇奇妙妙,成詩成畫成大觀。所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