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並非陳勝的國號而是年號?

陳勝的“張楚”到底是不是國號?這是個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

《史記·陳涉世家》載:“(陳勝)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不少人據此認為“張楚”是陳勝的國號,將陳勝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政權。

“張楚”並非陳勝的國號而是年號?

大澤鄉起義

筆者不贊成此說,理由如下:

首先,先前已明言“稱大楚”了,證明陳勝以“大楚”為國號。楚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從邏輯分析,陳勝此前既然已經“從民欲”了,似不可能另起爐灶,繞開民意另外建一個張楚國。

其次,自古也沒有在國號之前加以修飾詞“張”的,如大漢、大唐,只聞大某,不聞張某。縱觀《史記》、《漢書》中對陳勝的稱謂,也只見楚王、陳王,未見張楚王。

再次,從字面上理解,“張楚”為動賓結構,不適用於國號。如果國號是張楚,似也應寫作“乃立為王,國號張楚”比較符合邏輯,而不是“號為張楚”。

“張楚”並非陳勝的國號而是年號?

陳勝

那麼,這“張楚”既不是國號,到底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張楚”應當是陳勝起義軍的政治宣傳語(口號),但也可以說是帝王年號的前身,甚至視之為中國最早的年號。

農民軍的政治宣傳語是透過什麼載體出現的?在農民戰爭期間,除了文告,它也可以體現在旗幟上,如“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但在後人記述歷史事件時,它還可以作為紀年出現,如長沙馬王堆帛書便是直接以張楚紀年,益陽兔子山出土的文物還出現了“張楚之歲”字樣。

年號是歷代帝王為區別於上一個時代的自我標榜,是帝王意志的體現,只是在秦末還沒有形成年號的固定概念(漢武帝始創年號)。陳勝先前詐稱扶蘇、項燕,“稱大楚”是為了“從民欲”。現在事業做大了,地盤還要遠遠超過原先的楚國,而他又並非楚國貴族後裔。只能以偏統自居,願為一個以“張楚”為志向的王,這也呼應了起義之初所稱的“大楚興,陳勝王”。據《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借武臣之口說:“(陳勝)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可見,“張大楚”是陳勝的一個政治目標,體現了陳勝的“帝王意志”。同時,“張”的是“大楚”而不是別的。而從“興”到“張”,也體現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這與後世帝王創年號的邏輯思路是一樣的。

綜上,“張楚”既然不是政權稱謂(國號),那麼只能說是陳勝的政治宣傳語(口號)。而馬王堆帛書以張楚“紀年”,此時便也只能視為後人出於記事習慣而給他的“年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