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楚漢大決戰研究3:戰役精髓】

在《楚漢大決戰(陳下、垓下之戰)的歷史真相》這篇文章中,我基本還原了劉邦項羽兩大集團戰略決戰階段的真實過程,簡而言之,用現代公認的垓下之戰來“命名”、“概括”楚漢大決戰,是嚴重偏狹的,它事實上只是楚漢大決戰階段的收官之戰。

在那篇文章中,我也一再提到了淮海戰役,事實上,楚漢大決戰和淮海戰役,無論在戰役過程、戰役精髓乃至歷史影響,都是極為相似的,本篇正是對此作出分析。

楚漢大決戰事實上可分為三大階段七大戰役——

第一階段(前203年10-11月):1、固陵之戰;2、下邳彭城之戰;3、睢陽之戰;

第二階段(前203年11-12月):4、陳下之戰,5、城父之戰;

第三階段(前203年12月):6、項羽被圍堵戰;7、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1、陽夏、固陵之戰

就“戰役發起的突然性”而論,楚漢大決戰是因劉邦撕毀“鴻溝之約”的不義操作所引起的歷史意外。

如果沒有張良、陳平“養虎為患”的執意勸諫,劉邦又聽了進去,決定“機不可失”,立即追擊、進攻項羽,歷史走勢無疑會是另一番局面,就算仍有楚漢大決戰,也該是至少一段時間之後的事情。

正是因為這個意外,導致決戰階段初期,劉邦享受了“戰役發起突然性”的紅利,起碼他打了項羽個措手不及,拿下了陽夏以西的地盤,並將對峙戰場從之前的廣武變成了稍後的固陵,向著楚國腹地推進了一大步。

淮海戰役原定於1948年11月8日舉行,但鑑於國軍方面情況變動尤其是黃伯韜兵團向徐州的迅速收縮,粟y將軍不得不“機斷專行”,提前兩天即11月6日就發起戰役,這一“戰役發起突然性”,別說國軍想不到,就連我軍都沒想到。

這是楚漢決戰和淮海戰役在開戰初期,戰役精髓上的相似之處,都是打了敵軍一個“出其不意”,只不過,劉邦是透過違約的“厚臉皮”爭取到的戰機,而粟y純屬是對戰場的靈敏嗅覺。

2、下邳、彭城之戰

因為韓信這一段記載的嚴重缺失,被記載在灌嬰列傳中的那段戰事,根本沒有獲得哪怕起碼的發現與重視。

就當時的局勢推演,灌嬰的出擊,只能是在韓信同意出兵之後,這無疑說明,灌嬰只是韓信齊軍的一個組成或者說先鋒部隊,因為他是騎兵軍團、機動力強嘛。

而彭城作為項羽的都城,肯定擁有一定兵力規模的守衛部隊,以下簡稱“彭城軍團”,即項聲等人“復定淮北”所率領的那支部隊。

後人光看到了韓信“引兵詣陳”、“將兵會垓下”的記載,卻極少想到,在韓信出兵前,齊地和陳縣之間,間隔著彭城這一項羽的都城以及項聲的彭城軍團,不先消滅這支攔路虎、拿下彭城,韓信怎麼趕往決戰前線?

也就是說,在韓信出兵前,他其實面臨著和粟y淮海戰役前同樣的戰局形勢,只不過韓信當時在臨淄(今淄博),粟y在濟南,他們都要對解決徐州的戰爭拿出自己的全盤對策。

粟y的對策很明確,也就是後來軍史上俗稱的“小淮海”,即攻佔兩淮、收復高郵寶應,主力在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殲敵,然後攻佔海州、連雲港。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縱觀韓信、灌嬰的這一段戰事過程,幾乎和“小淮海”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粟y提出的、之後未能真正付諸實施的“小淮海”,其實兩千多年前的韓信就已經將它在徐州戰爭舞臺上真正實施了出來!

韓信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幾種考量:

1、拿下彭城、攻佔兩淮,不僅將斷絕項羽再回彭城的可能性,甚至連淮北地區都不可能再待,導致項羽只有退往淮南乃至江東的唯一出路。

2、拿下彭城重點在消滅彭城軍團,這有野戰和攻堅兩種打法,攻堅有攻堅彭城或者下邳等其他城邑的多種可能,起碼彭城肯定是區域內最雄厚堅固的城邑,不到萬不得已,攻堅它是下下策。

所以灌嬰進攻魯北、兩淮、最南打到廣陵(即今揚州),首要意圖不僅是清掃彭城外圍,更是調動項聲彭城軍團脫離彭城的戰役追求。

實戰中彭城軍團被殲滅於“下邳之戰”、彭城稍後直接投降,這說明韓信的戰役意圖完全“得逞”了。

下邳之戰和碾莊戰役其實極為相似,項聲彭城軍團被韓信調動、包圍在下邳,將之和彭城徹底分割開來,灌嬰“擊破楚騎於平陽”,其實是在站場西側,向西阻擊彭城東援軍隊的戰鬥,整個下邳之戰就是“攻邳打援”,和碾莊圍殲黃伯韜、徐東阻擊戰如出一轍!

韓信在這一戰中同樣表現出了極為出色、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在短期內就取得了極為高效的戰果,尤其是順利迫降彭城,可謂楚漢決戰階段“里程碑式”的戰役轉折點,相當於直接拿下了常公的南京!

悲催的是,因為韓信的記載缺失,這一段戰事早就湮沒在歷史的煙波裡,其實這才是韓信對楚漢決戰最大的貢獻之一,乃至是對中國軍事戰爭史的真正貢獻,因為是他第一個給出了“由北向南進攻徐州”這一千古課題的“標準甚至堪稱規律般”的答案!

後人原本都有直接照抄的正確答案,但歷史偏偏就是沒有記載、重視、流傳下來!

3、睢陽之戰

彭越出兵過程的記載同樣缺失,但結合當時戰局很好推演,他目標顯然是南下直指睢陽,即今天的商丘,然後四處出擊,消滅各地的楚軍,將劉邦許給他的土地都先實質拿到手。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拿淮海戰役來對比,彭越承擔的顯然就是中野前期的作戰任務,驚人的“歷史相似”是,1948年11月6日,中野所部打響“淮海戰役第一槍”的地點,就是在商丘城東南,同日就拿下了商丘!

就整體戰局而言,彭越徹底平定梁地的行動,既是在西側配合韓信的徐州地區作戰,也是在北側解除了劉邦固陵前線的後顧之憂,不管三人主觀上配合意願度如何,客觀上都實現了較為完美的戰場配合。

韓信搞定彭城、淮北,彭越搞定睢陽以北即皖中,劉邦請求他們出兵的確是對的,戰事至此,項羽所謂“西楚國”北側近一半的國土包括都城都已經徹底淪陷!

4、陳下之戰;5、城父之戰

這兩戰之所以一起說,是因為它們幾乎同時發生,而且相互制約。

韓信、彭越出兵的過程中,尤其是韓信進攻下邳、迫降彭城之前,項羽其實是相當矛盾的,從“國際觀瞻”出發,他肯定要全力避免彭城失陷這一尷尬局面的發生。

但是,當時他的主力部隊在陳縣被劉邦漢軍拖住,為了配合韓信,劉邦的防線從固陵逐漸向南,延伸到了頤鄉等地,目的就是截斷、阻擊項羽回援彭城的戰略意圖。

項羽現在的總兵力,已不足以讓他分兵救援彭城,而且這種做法也極其不明智,因為彭城被韓信、彭越“東西夾擊”,註定要失陷乃至是個無底洞,項羽投入多少都註定“有去無回”。

但是,作為“面子”,項羽可能也會派一些部隊繞過城父、回援彭城,包括當面的陳下之戰,應該在灌嬰抵達頤鄉之前,就已經開打,但因為項羽的主觀意願本就不足,所以這一階段的陳下之戰並不激烈。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真正讓項羽和劉邦在陳縣從大體對峙到全面開打的關鍵因素,是英布、周殷、劉賈等人的突然北上進攻城父!

項羽得知周殷反水、英布北上的訊息,應該是很晚的。

因為一旦他得知,項羽將立刻意識到,英布等人不僅切斷了他從壽春退守淮南的路線,而且是將他徹底包圍在陳縣,以項羽的戰場嗅覺,他不該等到英布等人渡淮北上再撤離陳縣,但他實際上這麼做了,只能說明他獲得相關資訊的時間極晚,等到得知時,城父已經陷入了英布的包圍。

也就是說,城父在楚漢決戰戰場上的“戰略咽喉”地位,就是淮海戰役中的宿縣!拿下宿縣,就切斷了整個徐州集團南撤的路線,而只要拿下城父,就是切斷整個項羽楚軍退往淮南的路線!

英布所部楚軍,執行的也是中野在淮海戰役中“攻佔宿縣”這一對戰役全域性極為關鍵的“亮點”操作!

區別在於,宿縣兵力很少,被中野很快拿下,而城父的楚軍兵力雄厚,英布從包圍至攻下城父,實際上花了很長時間。

這是因為,城父是當時項羽“固陵-陳縣-城父”方面的最東方,又是個極其易守難攻的楚國傳統巨大城邑,項羽之前就已經在此佈置了大量軍隊,估計至少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吧。

這也是城父被英布突然包圍後,項羽不願放棄城父、必須要向東救援城父的實際原因,他應該是實在捨不得城父的守城楚軍,由此也能反證城父守軍的數量規模。

也就是說,此時的城父之戰,就像是淮海戰役中的“碾莊戰役”或者“雙堆集戰役”!

如果是碾莊戰役,英布進攻城父,相當於華野圍攻黃伯韜的山東兵團,而劉邦就像華野的其它部隊。阻援項羽的所謂陳下之戰,其實是陳東阻擊戰,和“徐東阻擊戰”完全等同!

如果是雙堆集戰役,英布進攻城父,相當於中野及部分華野部隊圍殲黃維,而劉邦就是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阻擊國軍的華野。

鑑於雙堆集戰役華野有過支援中野的情況,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在英布圍攻城父、劉邦阻擊項羽的過程中,劉邦漢軍和英布楚軍之間,也存在過部隊相互調動、增援的情況!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毫無疑問,城父之戰是吹響楚漢大決戰的真正號角,戰局形勢很明顯,劉邦集團拿下城父就是封死項羽,而城父作為項羽的重鎮和退路,他絕對不能失去!雙方都到了真正拼命的時候!

由此,城父攻堅戰、陳東阻擊戰上演,這是楚漢決戰階段雙方第一次大決戰,也是真正的血戰。

具體可以參考碾莊圍攻黃伯韜、雙堆集圍殲黃維、徐東阻擊戰的“慘烈”程度,它們可是解-放戰爭中公認的最頂級最慘烈的戰鬥!

6、項羽陳縣出逃、被韓信攔截圍堵於垓下

陳下、城父之戰的結果很明確,項羽終究沒有打通和城父的聯絡,也就談不上和城父楚軍的會師、將其救出,更不要說透過城父向淮南撤退。

而此時,韓信大概在彭城、彭越大概在睢陽,他倆隨時都有前來參戰的可能。

鑑於他倆沒來,項羽都突破不了劉邦和英布,要是他倆來了,項羽還不得被全面包圍?

以項羽的戰場嗅覺,他不可能等城父被攻下,尤其是韓信、彭越參戰後再“逃跑”,應該就在項羽認定救援城父無望之後,他就已經開始籌劃撤出陳縣、全軍跑路的想法了。

也就是說,此時的項羽和陳縣,就是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和徐州!

戰局整體進展形勢,讓項羽和杜聿明很容易意識到,再繼續堅守陳縣和徐州,就是被徹底包圍的下場,在漢軍和解-放軍還沒有聚合所有力量實現包圍前,他們必須抓緊撤離陳縣和徐州!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杜聿明曾經自信的認為:“料定此次突圍會是成功的”,但他可能不知道,他的“金蟬脫殼”妙計,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項羽就已經玩過了!

而歷史的驚人相似在於,相比粟y預測到了杜聿明的逃跑路線,韓信也提前預測到了項羽的逃跑路線,並將他們成功追擊、攔截在陳官莊和垓下!

有意思的是,杜聿明和項羽應該都是趁夜逃跑的,而此時的粟y、劉邦,第一時間確實都不知道他倆的逃跑行動,等到真正發現時,他倆確實都已經跑遠了。

區別在於,杜聿明有常公這個“豬隊友的神助攻”,強制他別再一味逃跑,從而給粟y追擊、圍堵杜聿明製造了一定的便利,也就是說,粟y雖然成功預測到了杜聿明的逃跑路線,但最終追上、包圍杜聿明,還是有一定運氣的。

而項羽顯然沒有任何“上頭壓力”,他就是全力向東南奔逃,只要渡過淮河,他就徹底安全了。但是,正在他得意洋洋、自以為妙計得逞的時候,韓信突然“神兵天降”,出現在了他的前方!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這並非證明韓信一定比粟y優秀,而是因為雙方實力的對比完全不同,粟y及華野當時各條戰線的作戰任務都極為嚴重,很難分出更多兵力去全面監視杜聿明,而韓信及齊軍,拿下彭城後事實上一直在“吃瓜看戲”,只要韓信預測到了項羽的逃跑路線,他有充分實力、也很容易提前調動軍隊並實現對項羽的攔截、包圍。

這裡明確一點,韓信最初攔截項羽的地方,並不一定就在垓下。

韓信是在城父以東、淮河以北的某個地方攔住並擊敗項羽,徹底杜絕其南渡淮河的可能性,在“前有韓信堵截、後有劉邦追擊”的危險態勢下,項羽其實是在野外被接連攻打,他四處轉移的過程中,必須儘快尋找一個利於防守的地方暫時安身,這才最終到了垓下!

也就是說,所謂垓下,就是淮海戰役中杜聿明被圍的陳官莊,或者黃維被圍的雙堆集,項羽他們仨並非故意向此進軍,而是被追擊、包圍到此,“垓下、陳官莊、雙堆集”能夠留名軍史,純屬戰事進展中的偶然!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7、垓下之戰

很顯然,項羽被圍垓下,就像杜聿明被圍陳官莊,所以,用“垓下之戰”來概括楚漢大決戰,就好比用“陳官莊戰役”來概括整個淮海戰役一樣,不僅完全失之偏頗,更重要的是,之前的陳下城父血戰、韓信圍堵戰,事實上是規模更大、意義也更為重大的決戰,只是因為史書記載的各種問題,被徹底忽視乃至遺忘了!

垓下之戰只是楚漢大決戰的收官戰,它和陳官莊戰役的相似之處是,雙方都經歷了一段“長久圍困”,在垓下之戰是“四面楚歌”,在陳官莊則是華野對於杜聿明集團的全面攻心、瓦解,做法實質無二。

包圍圈中的楚軍和國軍的處境也基本相似,缺衣少食的他們還要面臨天寒地凍、大雪紛飛的惡劣自然環境。

垓下之戰是發生於農歷前203年12月,陳官莊戰役結束於1949年1月10日,即農曆1948年的12月12日,兩者究竟是何等的相似!

以上。楚漢大決戰和淮海戰役,無論戰役舉行時間、發起地點、戰役過程和戰役精髓,都是毫無疑問的極其相似乃至相同,淮海戰役無疑是楚漢大決戰的複製版、擴大版。

但是,正如我前文所說,這種相似乃至相同,絕不是巧合,這說明軍事戰爭確實是存在規律的,而發生在徐州中原地區的戰爭尤其是大兵團會戰,如果一方能夠取得最終壓倒性勝利,那戰爭打成楚漢大決戰或者淮海戰役這樣的過程及局面,就應該是大機率現象。

正如韓信、粟y對於“小淮海”軍事謀略的“心有靈犀”,他倆對於項羽、杜聿明逃跑路線的神奇預測,英布切斷城父與中野切斷宿縣的關鍵妙筆,甚至項羽、杜聿明完全明智也差點就要成功的“金蟬脫殼”妙計,都是相關戰爭的共同亮點乃至規律般的存在。

作為逐鹿中原、“一戰定江山”級別的決戰,楚漢大決戰和淮海戰役的歷史地位也極為相似,前者直接造就了大漢帝國,後者則直接造就了共和國。

垓下之戰與淮海戰役,竟能如此相似?

最後。與淮海戰役同樣相似的,是楚漢大決戰“究竟是誰指揮的”、“誰功勞最大”等註定掰扯不清的爭議。

在我看來,楚漢大決戰的最高指揮者非劉邦莫屬,只有他全程參與、指揮了整個戰役,聯合指揮員有韓信、英布、彭越、周勃等人。

韓信搞定了兩淮地區,取得了攻佔彭城的標誌性戰果,尤其是他“神奇”堵住項羽,是最終得以消滅項羽的最關鍵貢獻,垓下之戰,韓信齊軍至少是主力部隊之一。

英布(也包括周殷、劉賈)搞定淮南九江地區,在城父之戰中貢獻卓著。

彭越搞定皖中地區,配合了韓信以及劉邦的作戰。英布、彭越也都參加了垓下之戰。

周勃作為劉邦所部漢軍的副總指揮,對協助劉邦、全面指揮戰爭同樣大有貢獻。

相信所有爭議的“焦點”都會在劉邦和韓信身上,具體就見仁見智吧,但前提是,總得先徹底搞清楚這段戰事的真實過程。

至於高階指揮員之下的諸位將軍的功勞,我以為毫無爭議,灌嬰肯定是表現最出彩、功勞也最顯著的“決戰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