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民間有句諺語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史書中的劉伯溫是個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人。

也正是在反元勢力四起之時,劉伯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屢次取得好成績。也正是如此,劉伯溫給出的意見都很有建設性,但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是劉伯溫妒賢嫉能,還是其他原因。

劉伯溫一直以來的形象都是那種一心為民的智者,為何為民的清官卻不被劉伯溫待見。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是劉伯溫妒賢嫉能,還是其他原因呢?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選擇大於努力

那歷史上真正的劉伯溫到底是什麼樣的?其實可以從他的成長軌跡中窺見一二。

劉伯溫出生於浙江溫州,少時好學。在《明史·列傳第十六·劉基》中寫道:

“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學到17歲時,此時的劉伯溫對天文地理,儒家經典十分熟悉精通。

這樣有一身才華的人,野心也是不小的。

劉伯溫23歲初入仕途,做了一個小官協助縣令處理政務,官位不高,但一心為民。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安居樂業更是對劉伯溫讚賞不已,深受一方百姓愛戴。雖是小官,但風頭正盛,免不了遭奸人陷害嫉妒。

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早就看不慣他了,趁機陷害最後幸得長官庇護。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年輕氣盛的劉伯溫自然是氣不過,為人太過於正直不懂官場裡的彎彎繞繞。這樣的性格是絕對會吃大虧的,也似乎應證了之後劉伯溫仕途不順。

後來劉伯溫被任命出任江浙儒副提舉,若是安於職守肯定官運通達。偏偏劉伯溫又舉報監察御史,暗中受到為難,種種原因就辭官歸隱。

就是在劉伯溫隱退的這幾年,反元勢力越來越猖獗,盜賊橫行,百姓不得安居樂業。

朝廷再次任命劉伯溫江浙元帥府都事,平定地方盜賊匪寇。但是劉伯溫所坐的這個位置完全是有名無實,自己根本就沒什麼實際權力也就做了不什麼事業。

當時局勢混亂,平定寇賊之後,朝廷想要招安方國珍兄弟,卻被劉伯溫直接建言,這兄弟兩應該被斬首,以儆效尤。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朝廷反而覺得劉伯溫不識大局,就把他關進大牢;而方國珍兄弟兩到被授予官職。

沒過多久,又有賊寇興起,朝廷沒有合適的人,就再次派劉伯溫去鎮壓,但無權無勢力如何平定賊寇。劉伯溫覺得欺人太甚不幹了回了青田。

從這幾次劉伯溫辭官的原因來看,劉伯溫絕對不是那種安於一隅的人,要麼幹一番事業,要麼就回想歸隱做逍遙遊士。想必,這位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所以能夠廣結能人異士。

江浙地帶,誰人不知劉伯溫大名,他為官時的清廉大義;又是受人尊敬的博學長者。此時的他也是相當的又地位。

粗人出身的朱元璋攻下浙江金華的時候也 順便聽說了這位先生的大名,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一展宏圖。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最後,在多方勸說之下,朱元璋成功請劉伯溫出山協助自己。

博學之人固受賞識,但真正令人感興趣的還是劉伯溫對卜卦、算命一類的也是十分精通靈驗。

毫無疑問,這讓劉伯溫更具有神秘色彩。

劉伯溫既然選擇協助朱元璋成就霸業,畢竟兩人是一條船上的人。在朱元璋下定決心稱王后,與陳友諒的一次大戰。劉伯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戰役進行到第三天,局勢十分緊張,迎來了雙方的一個破局點,劉伯溫見情況不對勁,叫朱元璋從督船上轉移到另一艘船上萬幸地躲過了一發炮彈。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事後,劉伯溫還說自己根據五行學說算到此事,搞得朱元璋更覺得劉伯溫有大用。反而使他信心大振,有這種人才,成功也就更有把握了。

以及後來在消滅張士誠的問題上,劉伯溫也是及時地分析出當時的形勢,在許多問題上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陪著朱元璋打江山,朱元璋成功登上帝位,劉伯溫也還在是他的左膀右臂。最重要的是劉伯溫的政治思想實施德政與朱元璋的想法不謀而合。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神算劉伯溫,深謀遠慮

大業將成,選賢任能才能幫助朱元璋坐實皇權。

不過,在挑選人才方面,劉伯溫更是眼光毒辣。雖然說,朱元璋也不差。但比起劉伯溫,還是差了一點。

起於草莽的朱元璋見到元朝的使者,覺得此人可堪重用。尤其是身居高位但十分節儉樸素,給足了朱元璋好感。劉伯溫在開始的時候就對朱元璋說此人不可輕信。當時朱元璋還不以為然。

畢竟朱元璋也是貧苦人間出身,深知人間疾苦,從不是那種奢靡之人。

張昶最終被留下了,還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給了朱元璋在治國建制方面很大的幫助,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張昶深得朱元璋信任,就算他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劉伯溫還是直言不諱地指出張昶是個不同尋常的人,正是常常一身布衣出現,似乎是為了時刻警戒自己約束自己,劉伯溫看出張昶是個不忘本的人。

畢竟,朱元璋起於白衣,深知人間疾苦,他的本心是為了黎民百姓。那張昶的本心呢?

日久見人心,不久張昶還是露出來馬腳。張昶身邊的親近之人瞭解到他心在元朝,並且在朱元璋身邊煽風點火,實施嚴刑峻法。

後來,張昶還偷偷與元朝的使者聯絡。楊憲拜訪張昶,無意間看到張昶寫給使者的書信內容,也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去了。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朱元璋一聽,更是龍顏大怒,作為草根出身最勤奮的皇帝,聽到這種話絕對是龍顏大怒。此等不忠二心之人,留不得。

劉伯溫更是看準時機,火上澆油,又羅列出張昶的許多罪狀,張昶通敵叛國的罪名是逃不掉的。

最後,張昶還是被誅殺了。

可見,劉伯溫能夠審時度勢,明白什麼樣的局面去上書最能夠精準打擊。不是劉伯溫妒忌賢才,而是常伴君側,不得不小心。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謀斷過人,剛不可畏

蔡元培曾評價劉伯溫:

“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劉伯溫對於局勢的判斷,在這亂世之中尋找了一條出路。更重要的是劉伯溫的忠心耿耿,才能常伴君側。對於很多事情,劉伯溫也敢直言,包括選丞相這件事,朱元璋提拔了好幾個人,最後都劉伯溫否定了。是這些人不夠優秀嗎?而是劉伯溫不徇私,不諂媚,實話實說太耿直了。

這樣一個劉伯溫,願意從一而終,嫉惡如仇,肯定不屑於和張昶這類人爭。明明都不是同道中人,張昶是身在江南,心向塞北。劉伯溫是個為朱元璋鞠躬盡瘁,赴湯蹈火的忠臣。

劉伯溫為何說:清官張昶留不得?

劉伯溫陪朱元璋經歷了那麼多的大風大浪,劉伯溫早就不在乎功與名了。遇到朱元璋,劉伯溫的用武之地已經發揮,更不屑於和自己的同僚勾心鬥角。

劉伯溫功成身退,晚年告老還鄉也是讓人想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