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導語

《步步驚心》裡,“太子求娶若曦,四爺八爺聯手相救”這一段,太子的“司馬昭之心”,不外乎3個原因:1,若曦深得康熙喜愛,是康熙身邊的“紅人”;2,若曦是蒙古王爺的“乾女兒”。3,若曦的阿瑪是西北大將軍。太子爺娶了若曦,表面看上去“一箭三雕”,實則直接暴露了自己最致命的短板。

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太子求娶若曦,靠女人擴大勢力,襯托太子“無能”

首先,太子是康熙爺最寵愛的兒子,因為母親是康熙一生最愛的女人——

仁孝皇后,且皇后早逝,太子從小就被康熙帶在身邊,由康熙親自培養長大,是康熙最疼惜的兒子,剛滿週歲就被立為“太子”。

康熙對太子的期望本來就很高,且太子在朝中的勢力也只是僅次於康熙而已,

可太子求娶若曦卻暴露了他致命的短板——太子有危機感,感覺到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了

試想:如果太子有實力、對自己有信心,壓根就不需要透過娶妻納妾來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是嗎?

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其次,太子本來就是儲君,且妻妾眾多,不缺女人,為什麼大清朝那麼多美女,太子偏偏要選若曦?

第3,太子跟若曦不熟,平日就算在宮內偶遇也只是以禮相待,關係處得不及“若曦跟4爺、8爺、10爺、13爺、14爺”這般聊得來!蒙古王爺剛給若曦送玉佩,

太子就求娶若曦,拉攏意圖太明顯,很容易讓人覺得:太子因為兄弟虎視眈眈,皇阿瑪也開始不信任他了,所以想透過籠絡人心來增強自己的勢力。

連康熙就評價:太子不是若曦的良配,太子想娶若曦是

“見色起意”,太子的兄弟們、以及朝中大臣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肯定也能猜出太子求娶若曦,動機不純。

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太子娶若曦,很可能威脅康熙的勢力

另外,“九子奪嫡”暗中較量時,已經是康熙晚年,康熙日漸衰老、身體越來越差、朝中又動盪不安,再加上兒子們的勢力越來越強大,

康熙也會擔心太子的勢力太大威脅到他自己。

記得在第2次塞外行圍時,敏敏格格愛上了13阿哥,但蒙古王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遠嫁紫禁城,而13阿哥也不願意傷害敏敏格格。在若曦的勸阻下,敏敏格格戀戀不捨地放下了十三阿哥,但卻希望十三阿哥能夠記住她。於是,心地善良的若曦就幫忙策劃了一場紅白雪紅梅舞蹈。

這場舞蹈驚豔了在場的所有人,結束後蒙古王爺居然主動提出要送一柄玉佩給若曦,而這柄玉佩,蒙古王自己都只有2枚,一枚在他的女兒敏敏手上,另一枚要送給若曦。

蒙古王爺此話一出,在場所有人臉色都變了,康熙也被嚇住了、沉默了一會、再三思考,最終還是讓若曦收下的。

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康熙之所以當著那麼多人的人猶豫再三,證明康熙很清楚:手下這枚玉佩,意味著若曦從此就相當於蒙古王爺的另一位女兒,地位還跟敏敏格格不相上下,舉足輕重。所以,日後無論若曦嫁給誰,都可以跟蒙古族扯上姻親關係。

當時的太子在不斷籠絡各大臣,勢力不小,為了制衡各位皇子間的勢力,也為了避免太子勢力比自己還強大,威脅到自己,康熙才沒有輕易答應太子娶了若曦。

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步步驚心》

太子求娶若曦,本想“一箭三雕”,不成想“偷雞不成蝕把米”,暴露了太子的短板,讓眾人看到了太子的危機感,一些本就搖擺不定的王公大臣開始另謀出路,間接導致太子的失敗.....

步步驚心:太子求娶若曦,表面“一箭三雕”,實則暴露了致命短板

不過,話又說回來,太子“4歲熟讀四書五經,11歲通曉滿漢蒙三語”,從小在康熙身邊就經歷這樣高強度的教育,說是親自撫養,其實康熙更希望培養一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政治榜樣罷了。

“最是無情帝王家”,康熙無論情感上再偏愛太子,太子最終也淪為康熙維持統治的棋子而已。

就連掌握著棋局的康熙本人,也不得不把最喜歡的十格格送去和親,又目睹9個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骨肉相殘,卻只能無奈地目睹一切的發生,

康熙身在帝王的寶座上承受著孤獨的煎熬,卻又不得不時刻提防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才是封建時代,《步步驚心》“九子奪嫡”,無論最後勝出的4爺,還是淪為權利犧牲品的其他8位皇子,都是封建腐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