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洪武十年,沒了元年時百廢待興,民生多艱的慘淡畫面,也未經歷廢丞相,設六部,“代天子巡撫”的歷史輝煌時刻,

“宵旰圖治,以安生民”

得到階段性完成,但就是在這平凡的一年,卻誕生了一位不平凡的人,十年五月,楊妃宮中傳來一聲啼哭——明朝第一寧王,朱權就此誕生。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靖難之由

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史稱朱權

“神姿秀朗,慧心聰慧,於書無所不讀”,“天性口實,孝友謙恭,樂道好友,循禮守法”

朱權於洪武二十四年封號寧王

(今內蒙古寧城縣)

,年歲13,所統封疆數十城,視諸王最雄,就此他的藩王事業開始嶄露頭角。

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如果一切正常,朱權的發展不會亞於他的四兄朱棣,將成為守衛大明北疆、拱衛京師的一代名藩,甚至遠超於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然而,歷史都是在不斷演進,皇位也在不斷更迭,

朱權無一例外也捲入了皇位爭奪之戰

,帶著無可奈何,帶著身不由己。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於應天皇宮崩,葬紫金山孝陵,傳皇位於孫朱允炆,從此明朝開始更新換代,

攜帶而來的是一場腥風血雨

朱允炆即位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便是採取了他爺爺的意見,削藩政策。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這一措施無疑觸動了眾藩王的利益,大家雖然也都暗暗表示過自己的不滿,但也並未有所動作,只是口上發發牢騷罷了,但其中卻有一人,在眾多哀嚎聲中,默默

開始思考、制定計劃,意圖一舉奪得皇位

,那便是燕王朱棣。

朱棣以“清君側”,誅殺“奸臣”齊泰、黃子澄為藉口,發動靖難之戰

,朱權也迫不得已捲入此戰。

蓄謀已久

如此話便說回來,朱棣常年征戰,早早就藩,在那時,實力應該是遠大於朱權,為什麼會在眾多兄弟中選擇朱權?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通史鑑》中曾這樣評價:“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意思就是說,在太祖朱元璋的眾多皇子之中,燕王善於打仗,寧王最善謀略,所謂燕王就是我們的明成祖朱棣,而以“善謀”著稱的便是寧王朱權。

且《明史》也曾提到,“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街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謀善稱。”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所以說,在燕王朱棣為了自保,也為了謀取皇位的靖難之戰中,坐擁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以及

“朵顏三衛騎兵”

的寧王自然就成為了他的盟友首選。

被迫入盟

那麼,朱權既以善謀著稱,又為何會在局勢不明的情況下選擇站隊燕王?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那就是被騙了!

這其實與朱權從小受到的教育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王權從小便接受著儒家的洗禮,骨子裡處處透露著儒性的善良與寬容,對皇位也不曾有過半分肖想,在此之前,朱允炆也曾用非常粗暴的手段奪取了朱權大量護衛,極大削弱了朱權的實力,使得朱權十分不滿,朱棣也是看準了這一點,從中挑撥離間。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燕王遂自劉家口間道趨大寧,……權邀燕王單騎入城,……疑洽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燕王辭去,權祖之郊,伏兵起,擁權行……一呼必應” ——《明史·朱權傳》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先是單騎入城,一見到朱權,就一把拉著他的手,向他哭訴,說自己起兵也實在是無奈之舉,也只是為了自保等諸如此類的話,求他一定要幫幫自己,可謂是聞著傷心,見者落淚。

於是乎,

善良的朱權不忍見自家親哥如此,便暫時將他留在府邸

朱棣入府之後,便終日與朱權培養感情,聊天談地,無話不說,

在朱棣影帝級別的表演下,朱權漸漸放鬆警惕

,這也讓朱棣有了下手的機會。

於是朱棣抓準時機,趁朱權沒有留意之時,趁機讓手下收買籠絡朵顏三衛和不願駐紮在外,希望回到塞內的將士,並與他們達成協議,只要他們跟著他一起打仗,便許他們三衛土地牛羊,讓他們能在本地安家,不再只是明朝帝國對付北元的炮灰。

毫無疑問,在這個巨大的誘惑之下,他們同意了。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在朱權郊外送別朱棣之際,

“伏兵起,擁權行”,

將朱權俘虜,並把寧王府的妃妾、世子一同帶回了北平,至此,大寧城空,朱權無奈入伍。

為了使朱權更盡心盡力地為自己做事,朱棣還許諾朱權事成

平分天下

,在朱棣的威脅監視下,飽讀詩書的朱權還為朱棣起草檄文,這次事件可謂是朱棣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之一。

“寰宇巡賽上,見大寧諸君剽悍。吾得廣方斷遼東,取騎助戰,大事濟矣。”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朵顏三衛的加持下,軍隊勢如破竹,攻下城池。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建文四年,南京淪陷,朱棣正式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樂,至此,明朝皇位就從太子朱標一脈轉到了燕王朱棣一脈。

逼入南昌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自幼聰慧的朱權又何嘗不知道當時朱棣所承諾的

“平分天下”

不過是拉他入夥的空頭承諾罷了,在如今的大勢之下,不求位高權重,共治天下,能回到從前,保全自己與家人,迴歸大寧便已足以。

於是便向朱棣提議重回大寧,但大寧如此重要之地,朱棣又豈會輕易“歸還”,於是便駁回了他的請求,之後朱權又想轉去蘇州,朱棣也以是京城管轄範圍為由拒絕。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要求錢塘,燕王則說:

“先父將它賜給五弟,鍾無結果。建文帝無道,在錢塘封其地為王,也未能享受。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你隨意選吧。”

最後無奈改封到了南昌,

“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夷而引甌越”

,南昌雖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但他作為朱文正曾經的根據地,早在明初便已萎縮,且從邊疆到內地,兵權也被剝奪,心中必然有萬分不滿,但也沒有辦法,只能舉家搬至江西南昌。

“永元年二月十二日,以大寧兵戈之後,民物凋耗,改寧王府於南昌。朱棣親自寫詩送行,命朱權以佈政可為官邸,建築規模毫無變更。”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寄情於文

被剝奪軍事政治權利的朱權,便遂而轉向文學文化事業,不再過問朝中事物,最後成為了明初著名的

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古琴家、歷史學家、道教理論家

,在戲劇發展史上是極有影響的人物。

朱權一生創作了雜劇十二種,雖然其中沒有特別優秀的作品,但他所做的戲劇,題材廣泛,包羅永珍,這也使得他在戲劇史上佔得一席之位。

只可惜,朱權所做的雜劇目前大部分都已經流失,現在留存的少之又少,

《太和正音譜》算是他文學藝術史上的奠基之作。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梁延楠曾這麼說“曲話以涵虛取論為最先。”李調元也言:“曲話惟此最先。”由此可見,《太和正音譜》的影響有多麼深遠了。

當然,

投身於黃老之說的朱權也只是認命,心中的怨念與野心並未消散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於第五次徵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傳位太子朱高熾。

朱權埋跡的野心又開始跳動了,於是上奏希望把自己的封地挪一挪,但慘遭拒絕,後又上疏,望能擴充王府田產,其實此時朱權年紀已大,有此要求也不過是想要自己的後輩好過一些,卻依然未能如願。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寧王權潛人進扇,且奏求鐵笛,上命工制鐵笛與之。”——《明宣宗實錄》

之後,為了消除宣宗的戒備,朱權便派人入京,要求宣宗命人給他打造一根鐵笛,其實只不過是想告知他,自己年紀已大,對於這些名利早已看破,也無心繼續追逐,所以不必再提防我了,宣宗自然也是看懂了,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你道是他貪酒色如蠅競雪,為功名著蛾撲燈。人心毒似蛇蠍性,人情狡似財狼悻”“一篇詞上叩蒼穹。一片誠心,一瓣真香。訴只訴一世人一世荒唐,一事無成,一計無將。”“從今後,盡叫他前人田土後人收,一任他一江眷水向東流。”——《衝漠子獨步大羅天》

朱權在文學創作的同時,其實也是將自己對世俗的不滿,對流放的無可奈何的情感寄存於此。

從一代藩王到著書為樂——寧王朱權的一生

再被封南昌之後,

他的創作風格可以說是與前期大相庭徑,處處透露著神仙道化色彩

,如果說前期是為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極力迎合高層統治者,那被封南昌之後,便是完全脫離政治,寄隱山水,整日流連於仙道,大抵是覺得既然現實不能滿足自己,那就在精神上尋求一絲解脫吧。

正統十三年,朱權卒,享年71歲,諡曰“獻”,世稱獻王

,朱權精彩而又無奈的一生至此結束,只留下史冊上那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證明這他曾來過這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