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戰國時期,楚國多次遷都,先後於紀南城、陳城、鉅陽城、壽春城定都,這幾座城市相距較遠,且後幾座都城定都時間較短,本章節將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情況分析楚國都城的共同特點,從歷史地理與政治格局的角度探討楚國多次遷都的背景和原因。

經過考古發掘驗證為戰國時期楚國都城的紀南城、陳城、壽春城,其城市佈局、城牆建造方式、墓葬區都有一定的特點,雖然這三處城址的外部環境並不相同,紀南城位於江漢平原中部,北部有山丘。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壽春城北部也有八公山,陳城周邊均為平原,但是其選址都位於河流、湖泊邊,在大環境的變化下,體現出其選址思想的“不變”,反映楚國先民在都城選址、建城等方面的考量與施工技術特點。

(一)都城環境特點

戰國時期都城的選址大多遵循“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的“風水”規律,因地制宜規劃城市位置、佈局。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由於戰國晚期楚國都城遷移至平原地區,因此對於“大山”的特點體現不明顯,而“廣川之上”是楚國都城環境的重要特點。

綜觀楚國春秋戰國時期歷代都城,大多依靠主要河流、湖泊等大型水源地,其選址時便將水資源納入考量中。

如紀南城周邊的長湖、漢水、長江;陳城周邊的潁河;壽春城周邊的瓦埠湖和淮河;殿頂子城址周邊的西淝河,這些主要河流透過支流流入城內,形成了城市內的河網。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戰國時期的造船技術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楚國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了一支有戰鬥力的水師隊伍。

這些水師訓練、停泊都需要專門的大型水面,而都城周邊的這些湖泊就是水師操練的最佳場地,也能供商業需要。

壽春城出土的“鄂君啟節”就記載了戰國末期商人在楚國運輸貨品的一段水路。這些商貿、交通、軍事的功能,都可以透過河流、湖泊串連,讓楚國的都城與外界得到更好的交流。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水是生命之源”,都城如此龐大的人口量,不斷消耗著數量可觀的水、食品等生活必需物資。城市內的河道向城內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目前對紀南城城內佈局研究更為深入,從發掘材料看,城內目前發現的一些窯址,分佈在河流岸邊,如新橋河西岸燒製日用陶器、陶禮器的陶窯。

龍橋河南岸燒製建築材料的陶窯和護城河邊燒製瓦片的陶窯等,這些窯址分佈於河流岸邊,就地取材燒製陶器和建築材料,供周邊建築使用。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在一些楚墓隨葬品中還發現有一些小口罐形鼎和鐎壺,發掘者結合燒灼痕跡和鼎上的銘文,認為小口罐形鼎是當時人們燒洗澡水所用。

根據形制推斷鐎壺是用於燒製飲用開水,這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已經認識到將水煮沸能夠殺菌消毒,飲用後不容易生病。

水源的充分開發,不光能夠起到防洪、防火、防敵、供應生活等作用,還能夠美化城市環境,降低環境溫度,豐富貴族娛樂生活。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如偃師商城發現的“池苑”就起著這些作用,在都城中引水建造人工水景或是開發利用天然水景,以供貴族欣賞,在當時並不罕見。

如紀南城的宮城區內發現的環形界溝,界溝周圍並未發現有牆體,可能其取土後供宮殿區夯土臺基使用。界溝在起到承載宮殿區生活廢水的功能以外,還能夠種植蒲草和蘆葦,起到綠化的作用,分隔開宮城內外,愉悅王公貴族心情。

(二)都城建設特點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1、擇國之中建都

《呂氏春秋》中提出“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代表當時普遍的一種建都思想,從目前發現的各時期楚國都城來看,隨著楚國疆域的不斷變化,無論核心區域處於江漢地區還是江淮地區,楚國都城都隨之遷徙,多數時候楚國的都城建立在疆域版圖的中間位置,而非邊境地區。

2、高等級建築建於高臺之上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高臺建築是兩週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高等級建築築法,主要是當時的城市建造者,尤其是在長江流域的城址,在選址時,為接近水源,大多建設在河流湖泊沿岸。西周時期氣候變暖逐漸乾旱,河流季節性徑流較為明顯,為了防治水患,高等級的建築乃至城址整體會選擇地面較高的山崗地帶建設。

《說文解字》中最早將“京”字解釋為“人所為絕高丘也”,目前發現的楚國大多數一直都符合這一規律,如楊家臺遺址高於周邊1-3米。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郭家崗遺址高出周邊2米左右,江淮地區目前發現了數百座墩臺類遺址,其性質應與當地居民生活需要相關,建於高臺上主要就是避免水患,同時高大的臺基象徵著統治者的統治能力和生產實力。

紀南城面積較大,無法整體建立於高臺之上,但是透過對松柏區建築基址的發掘,大多數高等級建築均建築於高臺之上,體現其國力的雄厚。

3、藉助水源輔助防禦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戰國時期列國都城基本都建造了一層乃至雙重圍垣,夯土城牆的修建大大增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上文已述,紀南城的城牆修築時間大致在戰國早期。

陳城的城牆在陳國時期便已經得到了修建,楚國徹底佔領該地後對其城牆進行了加固;壽春城的城牆也是在下蔡都城基礎上沿用。

可以說,城牆和護城河一般是相輔相成的。有城牆的位置,其城牆以外大多有一條寬度可觀的護城河。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護城河的開挖和城牆的修築密不可分,根據對城牆剖面的觀察,除歷史時期部分大城市的城牆需特別的土壤以外,其餘城牆的土質主要來源於護城河的開挖。

護城河一方面起到了為城牆供應土壤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加城牆防禦效果。例如原本5米高的城牆,加之5米深的護城河,便能夠成倍增加敵軍的進攻難度,減少城牆大部分割槽段的防禦壓力。

,城市會利用周邊河流做護城河使用,減少開挖量,但是從楚國都城目前的發現情況看來,這種說法並無依據,且不符合科學性。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一是開挖護城河還能夠給城牆提供土方,而從外部運輸如此體量的土方,對於當時的生產力而言,並不划算。

二是河流的水流量較大,即使修建了城牆,起到的更多是河堤的作用,而河堤需要定期加固,防止被水流沖刷後影響牆基,這會大大增加城牆的養護成本。因此目前發現的都城遺址城牆均與主要河流相隔一定距離,減少了主要河流與護城河之間的溝通,也能夠避免洪水氾濫時危害城牆,增強抵禦天災的能力。

(三)墓葬選址特點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紀南城周邊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戰國時期楚國各等級墓葬,能夠基本全面揭示楚國各等級人民葬式葬俗,淮陽和壽春目前發現的墓葬數量較少,但是目前所見葬式葬俗基本符合紀南城周邊發現情況,反映遷徙過程中,楚國的葬俗並未發生大的改變。

綜觀戰國時期楚國墓葬,其選址大多位於高崗之上,如紀南城周邊的紀山、馬山、雨台山;壽春城北部的八公山等,山崗地帶一方面地勢較高,墓室不容易積水;另一方面可能和楚人的埋葬習俗有關,由於不少墓葬呈現出家族集聚、有一定管理的特徵,因此其海拔高低也反映出其身份等級差異。

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具有哪些特點?

從紀南城的發現情況來看,高等級墓葬距離都城較遠,如紀南城的紀山、八嶺山、熊家冢、淮南武王墩等地都距離都城十公里以上,而中小型墓葬聚集的江陵雨台山、壽春八公山等墓地距離在五公里以內。

可能是由於距離較近的山崗海拔不夠高,不符合墓葬選址要求,或是和占卜結果相關。戰國早中期的大型墓葬大多分佈於城址北部,而陳城、壽春城的大型墓葬均分佈於城址東部,可能反映楚人尚東的思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不點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