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的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替了孫策,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疆域面積明顯增加。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值得注意的是,在孫權稱帝之前,曹丕和劉備,分別在公元220年和公元221年就稱帝了。那麼,問題來了,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首先,在筆者看來,在漢末三國時期,過早稱帝,並不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比如早在公元197年,袁術就在淮南僭越稱帝了。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袁術等於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雖然袁術稱帝的時候,孫權只有十幾歲。但是,袁術因為稱帝而敗亡的例子,孫權應該還是不會忘記的。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從這一角度來看,孫權對待稱帝這件事情,必須要非常慎重。換而言之,如果不考慮外界因素,那麼,孫權在公元200年,繼承了孫策的地盤和勢力之後,就可以登基稱帝。畢竟,孫權當時的紙面實力,甚至要在袁術之上。但是,如果孫權在公元200年稱帝,很可能會遭到劉表、曹操、袁紹等諸侯的圍攻,從而成為眾矢之的。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陽去世。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黃初元年十一月初一(220年12月13日,癸酉日),以河內郡山陽邑(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在曹丕稱帝的時候,孫權顯然不具備稱帝的時機。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曹丕稱帝的時候,孫權剛剛偷襲了荊州,斬殺了關羽。所以,對於孫權來說,不僅需要鞏固自己對於荊州的佔據,更需要應對劉備接下來的反擊。對於孫權偷襲荊州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劉備的報復。因此,如果孫權在公元220年稱帝的話,不僅會讓劉備更加憤怒,甚至會給曹丕攻打東吳提供藉口。

於是,在公元220年,孫權不僅沒有稱帝,反而向曹丕俯首稱臣。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曹魏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的兵馬。雖然沒能稱帝,但是,在公元220年,孫權還是獲得了吳王的爵位,這距離登基稱帝,無疑只有一步之遙了。對於曹丕來說,是先稱魏王,再登基稱帝的。同樣的道理,劉備也是先進位漢中王,後來才建立蜀漢的。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到了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對於劉備來說,擁有非常充分的稱帝理由。作為漢室後裔,劉備有著匡扶漢室的職責。現在,曹丕篡漢自立,促使漢獻帝劉協失去了皇帝的寶座。在此基礎上,劉備需要登基稱帝,以此延續東漢王朝。

在劉備稱帝的時候,孫權同樣不具備稱帝的時機,因為劉備在稱帝之後,已經起兵討伐東吳了,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另外兩場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的又一次實力大損。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對此,在筆者看來,打贏夷陵之戰後,孫權其實獲得了一個稱帝的時機。不過,正是因為東吳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這引起了曹丕的警惕。所以,在公元222年,曹丕派遣三路大軍討伐東吳。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戰後,曹丕從許昌出發,南征東吳,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當然,在東吳將士的堅守之下,孫權還是成功化解了曹丕的攻勢。不過,來自曹魏的壓力,還是讓孫權短時間內放棄了稱帝的打算。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最後,當時間來到公元228年,孫權又一次獲得了稱帝的時機。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趁著曹魏大軍被諸葛亮吸引的背景下,孫權在公元228年發動了石亭之戰。

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戰中,曹休中了東吳的詐降之計,率軍10萬向皖(故治今安徽潛山),與另外兩路魏軍同時深入吳地。孫權率軍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派陸遜、朱桓、全琮各率兵3萬,迎擊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桐城境)。陸遜等三路吳軍同時向曹休的軍隊衝殺、追擊,斬俘魏軍1萬餘人。石亭之戰結束後,諸葛亮在公元228年的冬天再一次北伐曹魏,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直到229年才稱帝?

在諸葛亮兩次北伐之後,曹魏的注意力逐漸被蜀漢所吸引,也即雍涼一帶,成為曹魏最重視的地方,這客觀上為東吳減輕了來自曹魏的壓力,再加上石亭之戰的勝利,更為孫權積累了稱帝的威望。於是,到了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登基稱帝,並且約定和蜀漢共同劃分天下。換而言之,諸葛亮為了能夠共同抗衡曹魏,決定接受孫權稱帝的局面。而在公元228年北伐曹魏之前,諸葛亮是否支援孫權稱帝,則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所以,蜀漢的預設和支援(諸葛亮派遣使者祝賀孫權),曹魏重心的西移,自然是孫權在公元229年稱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