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魏、吳、蜀三國鼎立,有個互相牽制的作用。由於諸葛亮聯吳拒曹政策的堅定不移,吳蜀間的關係比較穩固,儘管曹魏力量強大,也只能採取守勢,而蜀漢和東吳則不斷向曹魏主動進攻。由於街亭失守,諸葛亮敗退漢中,但是魏明帝也無法乘勝追擊,只得回到洛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要對東吳用兵。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曹操死後,由曹氏宗室大將軍曹真、大司馬曹休執掌兵權。此時鎮守揚州的大司馬曹休給魏明帝曹數送來一個奏本,說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向他送上降表,決心叛吳降魏,在鄱陽起兵,要求魏國發兵援助。曹休認為機會難得,親率十萬大軍出發,特此奏報朝廷,增派軍隊援助,以此一舉攻克東吳。魏明帝信任曹休,當即選派豫州刺史賈逵率兵援助曹休。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為什麼要叛吳降魏呢?據周魴派使者送來的降表上說,是因為得罪了孫權,遭到迫害,還受了剃髮之刑,飽嘗羞辱之苦,所以想借曹魏的兵力來為自己雪恥復仇。按說,曹魏在赤壁之戰時中過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這次周魴是不是又使用“苦肉計”呢?但曹休忘了歷史的敎訓,並不懷疑。他像當年曹操一樣,派使者到周魴那裡觀察情況,周魴用帕子包著頭,以遮光頭之羞,如同當初黃蓋在床上輾轉反側,受刑很重的樣子。這就是所謂“歷史的重複,何乃相似。”前車之轍未必就成為後車之鑑,不僅曹休深信不疑,就是魏明帝都覺得機會難得,這可能就是利令智昏的緣故吧!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曹休帶兵進入吳境,便在石亭(今安徽潛山縣東北)遭到伏擊,東吳大都督陸遜和左右都督朱桓、全瓊,分三路出擊,曹休這才知道上當,立即退兵。陸遜等全力追擊,曹休被包圍在魏吳邊界的夾石(今安徽桐城市西北)。正在危急時,幸虧賈逵率軍趕到,才將曹休救出,退回揚州。這時已損失了一萬多軍隊,曹休只得上書嚮明帝請罪。魏明帝礙於宗室情分,沒有處分曹休。曹休自覺沒趣,憂憂鬱鬱,不久就病死了。真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孫權打了勝仗,不少臣子都提議:“我們已向曹魏稱臣多年,這一回,該自立為帝了。”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答應了群臣的要求,於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孫權稱帝之後,與年輕時判若兩人,不思進取,嗜酒的毛病也越來越嚴重,加上建鄴是個繁華富庶地區,奢靡之風很盛,使孫權受到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吳國國事日非了。孫權和所有嗜酒者相同,不是要將別人灌醉,就是自己醉癱如泥,以能喝能醉論“英雄”。他有宴必有酒,有酒必醉。有一次,他在宴會上,親自給群臣敬酒,而且非喝不可。有個大臣叫虞翻,不勝酒力,見孫權強迫喝酒,便假裝醉倒在地,但立即被孫權識破了,竟當場要將虞翻處死,幸虧大臣們力諫,他才作罷休。生活上如此放縱,對國家大事,孫權也獨斷專行。遼東公孫淵向孫權上表稱臣,孫權也不問個究竟,也不想想公孫淵為什麼要隔著曹魏向他東吳稱臣,按眾矩的意見,只要安撫使者,答應公孫淵的要求就行了,事實上吳國是無法越過曹魏到遼東去行使權力的,可是孫權卻要派兵去駐守遼東。結果派去的兩個將領都被公孫淵殺了去向魏明帝請功邀賞,帶去計程車兵們也有去無回,只有六十多人冒死從海上逃了回來。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諸葛亮多次北伐,都要求孫權配合行動,孫權都出兵相與呼應,這是鞏固吳蜀聯盟的需要,無可厚非。但孫權自恃強大,把戰線拉得很長,西起合肥,中攻襄陽,東伐廣陵,這三地都是曹魏有重兵把守之地,當年吳蜀兩國都在這些地方吃過苦頭,群臣建議,應集中力量攻其一點。孫權不聽,結果吃了敗仗,而且把吳國的弱點暴露無遺,魏明帝更加有恃無恐了。與此同時,吳國的統治集團出現了危機。一些有作為的老臣先後謝世,新貴們不思進取,只圖享受,迷戀於建鄴的紙醉金迷。老百姓陷於苦難之中,政局動盪,有些地方發生了瘟疫,有些地方發生了叛亂,真是天災人禍不斷。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隨著孫權年齡漸老,繼承權的鬥爭日趨激烈。孫權本按長幼有序的原則,立長子孫休為太子。孫休短壽,未能即位。孫權又立次子孫和為太子,封另一個兒子孫霸為魯王。孫霸自恃孫權喜愛他,想奪太子之位。朝中文武大臣也都卷人了這兩個人的鬥爭之中,分成兩派互相攻擊。

孫權不甘受曹魏的束縛,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

孫權見大臣們互相對立,國勢漸衰,想到袁紹死後三子爭權的場面,真是觸目驚心,他乾脆廢掉太子孫和,又逼孫霸自殺,另立少子孫元為嗣君,這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吳國的政治危機,反使大臣們無所適從,危機越來越嚴重。孫權晚節不保,終於在重重的困境和矛盾中,於公元252年去世了,終年七十一歲。

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