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明朝萬曆十三年(1585年),明王朝在歷史風雨中起起伏伏,曲折地向前走去。

這一年農曆二月,在閩之南的銅山所,一處衛所軍營石頭房裡,一名男嬰呱呱墜地。誰都料想不到,這名土生土長的閩南子弟在時代弄潮中,竟成為一代大儒,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他就是黃道周,字幼玄,號石齋,明末著名的愛國主義者、理學宗師、教育家和大書法家。他一生做人行事踐行“如不為天下百姓,要此己何用?”的錚錚誓言。

漁樵耕讀有“良師”

沙白林綠島礁奇,天藍水碧海灣美……無論什麼時候來東山,都能看到讓人心動的風景。來自太平洋的海風挾著初春的氣息拂過臉頰,捎來一抹清涼,讓人不禁渾身一激靈。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位於東山風動石景區內的黃道周故居(張旭 攝)

1585年的那個初春,應該也有涼爽的海風吹過。黃道周出生於今天的東山縣銅陵鎮。但彼時,這裡被稱為銅山所,隸屬鎮海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東南沿海防衛而建立的守禦千戶所之一,歷經時代演變,逐漸成為軍民合住的城鎮。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東山南溟書院(張旭 攝)

為滿足戍守當地官兵及其家屬子弟文化教育求學需求,東山先後建立崇文書院、南溟書院。崇文書院是東山最古老的書院,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元年(1506年),前身是當地儒士捐獻家塾改建的銅山文廟。明萬曆七年(1579年),崇文書院撤廢,兩年後改為社學,以教育幼童及少年為主。5歲的黃道周入社學,就在崇文書院。南溟書院建於嘉靖五年(1526年),奉祀朱子,又稱朱文公祠,歷經多次修建。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矗立在東山風動石景區內的黃道周紀念館,即為崇文書院舊址。(張旭 攝)

一座海濱小城卻有多所書院,銅山儒風鼎盛,文教大興。黃道周就曾自豪地對朋友說,我家鄉行船搖櫓的漁人,都會吟詩寫文章。巧的是,他家離崇文書院僅數十米之遠,與南溟書院直徑距離也不過數百米。濃郁的書香飄蕩在這座海邊小城,想必也浸潤著黃道周幼小的心靈。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位於漳浦縣石齋村的黃道周紀念館,天方盤默默地見證著當年的講學盛況。(張旭 攝)

如今,矗立在東山風動石景區內的黃道周紀念館,即為崇文書院舊址。它與黃道周故居相鄰,緊挨著關帝廟,是黃道周理學探究與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在南溟書院,士人在此講授儒家典籍、鄉賢宗德軼事,鄉民常來此祭祀朱子,祈盼家人學業進步。站在書院前,遠眺海上煙波雲蔚,傾聽松風海濤鳥鳴,思緒萬千。數百年來,從這些書院不知走出過多少滿腹經綸的學子,和黃道周一樣,鋪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藍圖。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在東山東門嶼,狀若雄鷹的鷹嘴巖巨石上鐫刻“石齋”二字,洞中設壇,祀黃道周。(張旭 攝)

生於此,長於此,黃道周的成長離不開東山島山山水水的哺育,他的根在東山。從銅陵古城放眼望去,不遠處的東門嶼,海面碧波盪漾,漁帆點點。島上至今還有云山石室、鷹嘴巖等黃道周讀書處遺址。坐船登島,拾級而上,樹木鬱鬱蔥蔥,礁石奇異,古蹟眾多,與古城的喧鬧形成鮮明對比。慕名來到雲山石室,只見幾塊巨石相疊,上窄下寬,形成天然石洞。從雲山石室沿著石階行進,狀若雄鷹的鷹嘴巖巨石上鐫刻“石齋”二字,洞中設壇,祀黃道周。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位於東山東門嶼的雲山石室黃石齋先生讀書處(張旭 攝)

其實,在東山,留下黃道周印記的石室或石洞不少,比如水寨大山銅山石室、龍潭石洞等。尋一處靜謐石洞,以天地為伴,聽潮起潮落,看世事滄桑,年少的黃道周恣意地徜徉在儒學的紙硯墨香中。因喜歡在山洞或石室讀書,更向往岩石的剛強,黃道周又稱“石齋先生”。

黃道周的成長成才更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家教。黃道周從小聰穎好學。少時,他常常閱讀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作品,嘗試著吟寫建安文學風格的詩。但父親黃季春不太高興。他認為曹植的詩少年人學之不宜,應該專心致志讀聖賢之書,並把黃道周書架上的“雜書”撤了下來。黃季春從府城漳州買回程朱性理之書和朱子的《資治通鑑綱目》,然後特意挑選黃道吉日,才讓黃道周正式開讀。父親諄諄教導他:“此聖賢精神,天下性命所繫。”黃道周被深深觸動,從此刻苦鑽研朱子學說,專心學習儒家的踐履精神與大道之學。

如果說父親是黃道周的朱子理學啟蒙者、引路人,那麼母親陳氏則為他“作聖賢”樹立了榜樣。陳氏出生於書香世家,知歷史,曉大義,被視為閨閣師範。她看到小孩子偷懶不讀書,會生氣到吃不下飯,感嘆道:“生既不作聖賢,已是恨事,何況廢學。”對於黃道周的教育,陳氏的用心由此可見。在家人悉心教育下,八九歲的黃道周已會作詩寫文章,堪稱“學霸型”學童。

黃道周的啟蒙教育還得益於其兄長黃道琛。少時,他曾跟著兄長,在一個叫漁鼓溪頓坑的地方生活讀書。或許比起父母的“嚴管厚愛”,鄉野間寬鬆自由的耕讀生活,讓黃道周有了廣泛涉獵各類經書的機會,所讀之書既有“經傳子籍”,還有詩賦聲律、周易象數之學。有學者考證,漁鼓溪頓坑位於現在的雲霄縣下河鄉車圩村頓坑自然村一帶。

治學講學澤故里

漳浦是探訪黃道周理學之路必去的一站。

23歲時,黃道周首次參加漳浦縣試,名列第一。因父親過世,不能入縣學籍,但絲毫不影響其聲名在外。在漳浦,黃道周在戶部侍郎盧維禎的家塾執教時,結識了深州知府林茂桂以及後來成為知交的《東西洋考》作者張燮、鄭懷魁等漳州名流人士。可以說,漳浦是黃道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開啟了他人生的另一扇窗。不斷擴大的朋友圈,激勵、引導著他追逐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

25歲,黃道周三年服喪期滿,攜妻子及母親定居在漳浦縣城東皋。“25歲到37歲之間,黃道周或參加科舉考試,或到閩南粵東一帶遊歷、廣交學友,或在東皋治學著述,直到天啟元年(1621年),37歲的他公車北上參加科考,38歲登進士,在京城為官。”在漳浦縣石齋村的黃道周紀念館,王明月向我們娓娓道來。2008年至今,她一直在漳浦縣博物館工作並身兼漳浦黃道周紀念館講解員,對於黃道周的故事如數家珍。

明天啟五年(1625年),41歲的黃道周返回漳浦,移葬父親到漳浦北山,並在北山建墓廬侍守常住,著書講學。此後,在官場多次起起落落,他以敢於直諫、抨擊時弊著稱。直至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黃道周多次向崇禎皇帝直言勸誡未果,被貶降職離京後,見朝廷奸佞當道、國運頹然,毅然告老還鄉。因常居北山,東皋舊居日漸破舊。他的門生請求重新擴建舊居為講堂。第二年,明誠堂落成,又稱東皋書院、文明書院、明誠書院。

“‘明誠’二字取自《中庸》,朱子的《四書集註》對此有所闡釋,黃道周提倡實學與博學,以濟天下為己任,旨在培養匡時濟世的人才。”在王明月的帶領下,我們走進明誠堂(今漳浦黃道周紀念館),即黃道周講學處。黃道周講學處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閩文脈·人物|“一代完人”黃道周的理學之路

漳浦黃道周紀念館內,漢白玉雕刻的黃道周雕像,表情嚴肅,正氣凜然。(張旭 攝)

正堂內,漢白玉雕刻的黃道周雕像,表情嚴肅,正氣凜然,左手捧著半開的書卷,右手向上指,雙目望著前方的天井,若有所思。天井正中間,擺設著一個灰色的正方形大石盤,稱為天方盤,盤面上刻有密密麻麻的方格子,並與8個以盤面中心為圓心的同心圓,形成方圓交錯的圖案,看起來神秘莫測。

“黃道周一生潛心天文,精通易學。天方盤可以說是黃道周探究易學思想的載體,由他親手設計,為演繹《易經》時用的教學石案,邊長3。78米,盤面刻著一萬多個小方格。”指著凝固在四百多年歲月裡的大石盤,王明月介紹道,“天方盤默默地見證著當年的講學盛況,幾百年來還沒人能讀懂其中的奧妙,或許是黃道周留給未來世界的禮物。”

無論宦海沉浮,時局變幻,黃道周始終堅持著述與講學,一生留下了四十多種著作、四百多萬字,在理學、書畫、教育及易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培養了一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仁人志士,對地方教育和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黃道周在漳州較大規模的講學處還有芝山正學堂榕壇、北溪鄴山書院等。

提起正學堂,它和朱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朱子知漳期間,曾登上芝山,認為芝山臨漳臺是讀書建書院的絕佳地點。可惜在漳任職時間短,未能達成心願。寶慶元年(1225年),漳州知州危稹建立龍江書院,實現朱子的夙願。龍江書院屢毀屢修。明萬曆二十五年(1593年),著名學者李材貶戍鎮海衛,在龍江書院舊址建正學堂。

知天命之年的黃道周應邀到正學堂設立榕壇,講學授課。他將講學內容編輯成書,留下了一部其學術與思想的代表作《榕壇問業》。該書為理學扛鼎之作。

“漳州是朱子過化之地,到明朝理學氛圍濃厚,生長在閩南的黃道周離不開朱子文化的薰陶。在《榕壇問業》這本書中,有46次提到‘晦翁’二字,可見朱子理學是黃道周講學中的重要內容。”漳浦縣博物館負責人藍傑聰介紹道。他表示,黃道周是以朱子學格物論為支點的思想家,認為朱子學“百世而無弊”。同時,黃道周又積極迴應當時的心學思潮。據史料記載,黃道周曾多次到平和遊歷,在靈通山講學、到九峰瞻仰王陽明的祀廟,並作《王文成公碑》《書王文成公碑後》等,高度評價置縣的王陽明。黃道周主張吸收陽明學之長,試圖調和朱陸,會通朱王,是明代儒學的一個總結性人物。

節義千秋傳古今

隨著清兵入關,清朝建立。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朱元璋的後人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為南明政權,任命黃道周為武英殿大學士(首輔)、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黃道周招募士兵數千人,兵分三路北上向清兵發起進攻,為明王朝唱響最後一曲輓歌。

由於寡不敵眾,加上孤軍深入,黃道周在江西婺源兵敗被俘。他的夫人蔡玉卿得知訊息後,悲痛萬分。她給黃道周寫通道:“自古忠貞,豈煩內顧,身後之事,玉卿圖之。”因賢良淑德、才華橫溢、剛毅堅貞,蔡玉卿被譽為“閨閣鐵漢”。當然,這是後話。

清廷多方勸降,黃道周寧死不屈。1646年3月,黃道周在南京慷慨就義。在刑場上,他寫下絕筆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臨行前,他仰天高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現場,聽聞者無不落淚。他的學生蔡春溶、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在同一天殉難,史稱“黃門四君子”。

黃道周殉國的訊息傳出後,士民無不痛哭流涕。百餘年之後,清乾隆皇帝聽聞他的事蹟,讚歎道:“黃道周立朝守正,不愧一代完人。”為褒揚黃道周忠節,改諡“忠端”。清道光皇帝下旨將黃道周配祀孔廟。他的摯友徐霞客評價他為:至人惟一石齋,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捨生取義,以生命詮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與人生抱負,展現了儒者知行合一的高尚情操。”漳州城市職業學院教授鄭晨寅對於黃道周深有研究,著述多種,也致力於朱子學研究。鄭晨寅認為,黃道周的一生主要是以學者和賢臣的面目呈現一代大儒的風範。“他在朝直言敢諫、忠心報國,乃至以身殉國,在野則做學術研究的同時,致力於講學傳道。他的政治行為與道德評判皆以其學術思想為指導,而他的學術研究又根植於國家興亡與社稷安危,這和朱子不謀而合。”

斯人已逝,他的忠義志節、凜然風骨卻深深地鐫刻在龍江大地,跨越海峽。在東山、漳浦,甚至在臺灣,以“道周”或“石齋”命名的街道、社群、公園、學校等比比皆是。黃道周已成為漳州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多年來,漳州加大對黃道周文化“精髓”的挖掘與弘揚,海峽兩岸黃道周學術研討會、“黃道周獎”第一屆海峽兩岸書法作品展等輻射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活動不斷,進一步打響了黃道周文化品牌,擴大了漳州特色文化影響力,促進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