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作者:傅安平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千古一帝”秦始皇,當年滅六國而制天下,欲傳帝業於萬世,哪曾想在東巡途中駕崩後僅一年時間,南方就突燃烽火,並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燒向全國。那個看似固若金湯的大秦帝國,很快如摧枯拉朽一般,給推翻了,嬴姓子孫盡滅。

那個點燃第一把火的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陳勝、吳廣cp組合。太史公司馬遷在寫這兩個人時,把他們作為一個特例,一塊編入《陳涉世家》,和那些諸王同列,能夠享有這種例外安排的,還有至聖孔子等人。

《漢書》的班固就不想優待陳勝,他把陳勝和項羽一塊放進《陳勝項籍傳》,劉邦放到《紀第一》的位置,明顯順從了“成王敗寇”的庸世理念,放低了陳、項在當時真實歷史中的巨大影響與貢獻。所以這之後,就更沒有一個史家能超越司馬遷的獨立人格與人文精神,去履行著史的使命。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一)陳勝真的有鴻鵠之志嗎?

“陳勝者,陽城人也”,這個陽城到底在何處?司馬遷說了有如沒說,留下一個疑問,史上討論很多。如果是河南登封那邊的陽城,他被髮往北京漁陽那邊,為什麼要繞個大彎子往南走,到了安徽蘄縣大澤鄉那邊?

陳勝留下的話語不多,但每句都像成了名言。他年輕時為人耕作,對同樣窮困的勞作夥伴說“苟富貴,勿相忘”,這句失意之中脫口而出的牛皮,遭到了夥伴的嘲笑。陳勝又說了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後人據此認定,陳勝年輕時就具有遠大志向,但等我細細品讀完他後來的所作作為,就懷疑起來,他真的是一個懷有鴻鵠之志的農民起義首領嗎?下面就來看看陳勝一生中所做的那件最大的事情——陳勝起義的過程,畢竟這個過程很短,急風驟雨之中,很容易看清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勝作為九百多名戍卒中的一員,被髮往漁陽戍邊,他還有一個屯長身份,這是隊伍中低得不能再低的管理編制,相當於小隊長。這隻隊伍恐怕有上百名小隊長,吳廣就是另外一名。為了活路,這兩名頗有心計的屯長湊到一塊,設計殺掉帶隊的將尉,慫恿其他戍卒共同起事反秦。他們詐稱是扶蘇、項燕的隊伍,就是為了拉攏人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隊伍。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可以說,這個開頭也是陳勝起義整個過程中最高明、最精彩的一筆,事實證明它的效果非常顯著。

為什麼要打著扶蘇、項燕的旗號呢?

要知道他們倆原本是朝、野對立的雙方啊,但這就是它的高明之處,按數學集合上的說法叫“互補”,而不是對立。

扶蘇(背後還有含冤而死的蒙恬、蒙毅等人),代表著秦朝軍方和朝廷之外官方的人心,起義軍打著扶蘇的旗號,秦朝各地方官兵就不願盡力去對付這支起義軍。

秦軍統領章邯後來投降項羽時,流涕痛斥二世趙高集團的罪惡,就說明了秦國官兵當時的思想狀態。所以這支農民起義軍即使是臨時湊合起來的烏合之眾,沒有像樣的武器,也能順利攻佔附近各地,不費什麼力氣就佔領陳縣作為“張楚”國新都。

而項燕呢,原本就是蘄縣當地人,又戰死在蘄縣,在起義所在地和南方廣闊的舊楚地的百姓心中擁有崇高的威望,所以百姓都會支援這支起義軍,遠近能人多來投附,其中就包括張耳陳餘吳臣等人。朝野一消一長之間,陳勝起義開始是非常順利、成功的。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秦二世)

但事情就從陳勝攻進陳縣之後,很快轉向不妙。佔據了舊陳國都城,陳勝乾的第一件大事,是召來當地鄉官豪紳,接受他們的建議,建國,稱王。他沒有聽進張耳陳餘不要稱王,或立別人為楚王的建議。

然後陳勝就坐據王宮,一邊享受王者之福,一邊不斷向四面八方派出隊伍,雖然每支隊伍人數可能不多,但總共派出的將士也是不計其數。其中力量比較強的一支主力,是吳廣率軍向西攻擊滎陽。

事情的結果是,那些由他不斷髮令派出的各支隊伍,一旦離開陳縣,就幾乎再也不受陳王命令的控制。吳廣久攻不下滎陽,被部將田臧擅自殺了。最後,陳王自己沒多少軍隊可呼叫,等到秦軍反撲攻向陳縣,陳王很快潰敗,被自己車伕所殺,作為功勞降秦。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說的就是陳勝起義“猝然而興,暴起而卒”。其實,從陳勝所說的話,就能預見他失敗的必然。他說“苟富貴,勿相忘”,這是他的內心話,他一直想要的,其實不過就是一場人間富貴,不過就是不甘心受那窮困的癟氣。陳勝的另一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有他設計的篝火狐鳴“大楚興,陳勝王“,都說明他的內心盯住的,只是想當王侯,而沒有想到天下百姓,沒有想當皇帝。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陳勝生於窮困之間,沒有走過很遠的地方,見過宏大的場面,當然也就難以和項、劉那樣,說出“彼可取而代之”和“大丈夫當如是也”大氣魄的話來。一旦富貴到手,即使只是局隅之王,他也非常滿足,再也沒有繼續保持衝鋒在前的勇氣。一個只想著個人小富貴的人,怎麼可能建立起宏偉大業?

自從進入陳縣稱王之後,陳勝就再也沒有走出陳縣的王宮,再也沒有與外面將士們共同出生入死銳意進取的豪氣。他最後一次離開陳縣,還是被秦軍打敗趕出來的,但沒能逃脫多久。最悲催的是,陳勝和吳廣一樣,最後都不是奮勇戰死,而是死在自己人手裡,非常窩囊。

我不覺得陳勝真的懷有鴻鵠之志。鴻鵠年年飛度千里,而陳勝一旦初嘗富貴,連他的富貴鄉都走不出來。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二)吳廣真的是陳勝殺的嗎?

佔領陳縣後,陳勝任命吳廣為代理王,帶領一支主力部隊向西攻擊滎陽,守衛滎陽的正是李斯的兒子李由,吳廣久攻不下。等到另一支由周文率領協同吳廣攻秦的部隊被章邯打敗潰散,吳广部將田臧恐懼腹背受敵,就把吳廣給殺了,還派人把吳廣的人頭送到陳縣陳王面前。陳勝不但沒有責罰田臧,還任命田臧為上將軍,接替統領那支西路主力部隊。

據此,很多人就認為田臧殺吳廣是陳勝的意思。他們推測說,吳廣與陳勝的關係已經不如開始起事時那麼融洽、默契,否則田臧怎麼敢殺吳廣,還送首級到陳王面前,那豈不是和葛嬰一樣找死嗎?這種推測完全沒有實據。

吳廣真是陳勝想殺掉的嗎?只要稍微細讀《陳涉世家》,就會發現根本不可能,因為此時的陳勝,早已經身無餘力去控制陳縣之外前線的部隊,吳廣被殺之前,違逆陳王的又何止是田臧一個人:

陳勝還沒稱王,部將葛嬰就先在外地擅立楚王,這對陳王來說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導致葛嬰直接被殺;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陳王派武臣攻趙,武臣到趙後自立為趙王,設立將相,陳王大怒卻毫無辦法,還得送去賀電,照顧他們留在陳縣的家人;

韓廣自立為燕王,不但沒想過陳王的感受,還想利用陳王制衡趙王;

狄縣人田儋把陳勝派去的周市的部隊打得大敗,然後自立為齊王,沒把陳王放在眼裡;

陳王親自任命為將軍的周市,敗退到魏地,擅立咎為魏王,陳勝又是毫無辦法,還不得不放咎到魏地就職魏王。

秦嘉等眾多起義軍領袖不接受陳王命令,還假陳王之名殺掉陳王派去的監軍;

等等。

以上違逆陳王的事情還少嗎,脅迫陳王的事實還不夠清楚嗎?等到田臧和秦嘉一樣,也假陳王之名殺掉陳王任命的代理王吳廣,掌管了西路軍後,陳勝又能拿田臧怎麼辦呢?田臧派人送人頭到陳縣,更像是向陳王攤牌示威。

陳勝只能接受田臧“先殺後奏”的事實,還派使者賜給田臧楚令尹的大印,任命他做上將軍,穩住那支部隊的人心。實際上這時候的陳勝,差不多就是一個孤家寡人了,沒有什麼軍隊可呼叫;已經身不由己了,只等秦軍一來,他的滅亡就是翻掌之間的事情了。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陳勝的起義軍隊,吆吆喝喝攻打虛與對抗的各地方官兵還行,但遇上稍微硬朗一點的秦軍正規軍,就不堪一擊了。

陳勝若不信任吳廣,怎麼會任命他為代理王,全權統領西路主力部隊攻秦呢?他就是寄希望於吳廣趁著秦地軍防空虛,能一舉佔領咸陽,擒殺秦二世趙高,立下不世之功。

田臧殺上級吳廣,就像陳、吳在大澤鄉殺上級將尉一樣,是因果相循。光是《陳涉世家》這一篇文章裡,體現因果相循的例子已經很多了,比如後來項梁殺會稽太守,劉邦殺沛縣縣令,東陽少年殺東陽縣令,莊賈殺陳勝……

這正如司馬遷所言,“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勝”,所有以下殺上之風氣,都是因陳勝為起端,陳勝最後反受其報。就連陳勝當初使用的陰招,假扶蘇項燕之名殺將起事,後來也屢屢被別人效仿使用,別人假陳王之名,殺陳王之人。這些,都是天意吧。

由此我可以推測,在這種風氣之下,假若秦軍在消滅周市、張賀軍隊佔領陳縣後,不去追殺逃至汝陰的陳勝殘部,放陳勝一馬,陳勝也是不可能活下來的,這個道理就和東漢末年郭嘉建議曹操不要親征遼東捉二袁一樣,二袁自然會被遼東人所殺。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即使陳勝沒有被秦軍、莊賈所殺,也會被其他起義軍將領所殺,僅就《陳涉世家》中所看到的,不服陳王、想殺陳王的地方割據首領有好幾個了,他們和後來的劉邦一樣,可以尊崇一個死去的陳王,但他們的地盤上絕不會容下一個活著的陳王,這就是陳勝當初急於稱王帶來的惡果,這種結果只有像張耳、范增、陳嬰母親等那樣的智者才能預見得到。

陳勝於暴風驟雨之中急速稱王后,一下驚醒天下人,特別是那些素來懷有不臣之心的人:你一個傭耕之徒也敢枉自稱王,那天下還有誰不可以稱王呢!於是群豪紛起,武臣自立為趙王,韓廣自立為韓王,田儋自立為齊王,周市立咎為魏王,秦嘉立楚王景駒,項梁立楚王心……至於起事稱公稱將相者,實在不計其數。

所謂立別人為王,如周市、秦嘉、項梁等,其實比自己直接稱王用心更深,正如陳嬰的母親不讓陳嬰接受東陽王時所講:你不如找一個領頭的,你作他的屬下,事情成功能夠封侯,事情失敗容易逃亡。這算是亂世中的保全之法,可惜陳勝就不信。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三)陳勝起義是真的失敗了嗎?

陳勝吳廣起義之初,腦子清楚,走對了路子,每攻必克,隊伍迅速壯大。陳勝稱王后,他就再也沒上過戰場,坐踞王宮不斷向四方派出的軍隊,也沒有真正打過勝仗:

讓吳廣攻滎陽,久攻不下,被田臧殺;

讓周市攻狄被敗,退至魏地立咎為魏王;

授周文將軍印攻秦,以減輕吳廣那邊壓力,周文連連潰敗,自殺;

讓武臣攻趙,武臣自立為趙王;

田臧、李歸在滎陽戰死,西路主力部隊被消滅;

鄧說、伍徐相繼戰敗,陳王氣得殺了鄧說;

秦嘉等自發起義的首領們不但不認可陳王的號令,還假借陳王的命令殺掉陳王派去的監軍……

陳勝新政權很快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秦軍主力緩過神來,殺向陳縣,陳勝只好親自出宮監戰,然而已經不堪一擊,在敗逃途中被自己的車伕所害。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倒是陳勝死後,他的侍臣吳臣重新組織軍隊反攻陳縣,反而打了一個勝仗,殺了車伕莊賈,替陳王報了仇。

陳勝起義由盛轉衰,節點鮮明,對比強烈,有一種深深的滑稽感。這種滑稽感證明了三件事情:一是陳勝急著稱王的確未得人心;二是這個農民政權沒有代表百姓利益,軟體不行;三是這支農民起義軍實質是一盤散沙,硬體也不行。陳、吳兩位首領的生命最後都是草草了之,這種共性,反映了這次農民起義也是在潦草中進行和結束的。

司馬遷認為陳勝失敗的原因是他稱王后任人唯親,心胸狹窄,“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但這只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利益,陳勝的政權,沒有代表廣大百姓的利益,特別是沒有獲得那些將士賢良的忠心支援。稱王前,打著扶蘇項燕的旗號,大家都支援他,等他一旦稱王,就拋棄了扶蘇項燕的義旨,暴露了私心,大家就再也不願聽從他了。

從更宏大的歷史角度來看,這次起義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反帝農民起義,他們都沒有歷史經驗可借鑑,沒能力建立起理性有效的新政制度,就急於向四處不斷出兵,甚至不自量力直攻秦國核心,迅速耗散實力,也就等於自我瓦解。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陳勝起義是真的失敗了嗎?也不是。從陳勝起義這一區域性戰爭來講,他們是失敗了,但若是從秦末漢初那一系列戰爭的整體來講,陳勝起義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說它是新漢王朝的奠基者毫不為過。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陳勝的起義軍們四面出擊,不成章法,猶如一頓亂拳。但不是還有一句話“亂拳打死老師傅”嗎,不光是淮北到豫南那些地方的朝庭力量,就是秦軍的主力章邯的軍隊,也被起義軍折騰得夠嗆了,後來項羽能戰勝章邯消滅秦軍,離不開陳勝起義所作出的貢獻。

陳勝起義是秦末農民起義的序曲,這支序曲在猛烈中非常成功的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陳勝起義後三個月,寄居吳中的一對叔侄倆聽說老家蘄縣那邊大亂,就殺了會稽太守,接管了當地軍政。那對叔侄叫項梁、項羽。項羽時年24歲。

陳勝起義後四個月,距起義地不遠的沛縣,有一夥人激憤之中怒殺縣令,也起事了。那夥人的名字叫劉邦、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劉邦時年48歲。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陳勝稱王后驕橫又墮落,將共同起事的戍卒朋友誅殺,導致眾叛親離。劉邦就吸收經驗,重用沛縣的那夥狐朋狗友,屠狗販夫之輩。

陳勝住進王宮戀戀於富貴,不想出來。劉邦就吸取經驗,攻進咸陽宮中珠寶未動,美人未取,原封不動地很快撤離咸陽。

劉邦最後能成功建立大漢,不是沒有深刻原因的。他稱帝后,追封陳勝為“楚隱王”,年年按照王侯的待遇祭祀。陳勝被司馬遷列入《世家》,是非常正當的,也不單是他個人的特例安排。

至於陳勝起義對後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的影響,那就更深遠了,包括起義和反起義雙方,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吸取它的經驗和教訓。陳勝起義也符合了後來無數起義“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普遍規律,成功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想改朝換代,以弱欺強作為開始。

讀《史記》:陳勝心懷的是鴻鵠大志,還是一場富貴夢?

【作者簡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黃岡人,工學本科。現自由職業,業餘寫作。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漢初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真是因“衝冠一怒為紅顏”?

白蓮教女首領唐賽兒起義失敗後,她的去向成為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