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今天看到一本書《連線未來:從古登堡到谷歌的網路革命》(以下簡稱《連線未來》,在第一頁就寫著“第一次網路革命誕生於約翰內斯·古登堡在15世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還沒看完,暴脾氣的我立馬跳起來:“活字印刷術最早發明的不是咱們中國北宋的畢昇嗎,怎麼可能是外國的?

仔細一看才知道,畢昇發明的是泥活字印刷術,古登堡發明的是鉛活字印刷術,而早在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11世紀,並沒有將這一技術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出現,讓西方文明進入了發明、創新和擴張的黃金時代,可以說,堪稱人類的奇蹟。

《連線未來》的作者湯姆·惠勒,曾受奧巴馬邀約,出任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還創辦了數家提供通訊服務的公司,擔任多家高科技公司的執行長。

他在這本書裡,採用扣人心絃的故事,回顧了過去五百年中出現的新技術,以及這些技術變遷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

全書故事性強,充滿趣味與智慧。

現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追溯網路變遷五百年,探索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網路革命,便於幫助我們更好理解我們正在經歷的新的網路革命,看看它將把我們帶向何方。

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圖源網路,侵刪

01 第一次網路革命:印刷術的發明讓思想插上了翅膀

15世紀,德國不同的階層開始發出渴求知識的呼聲,要求打破被天主教會壟斷知識的局面。人們開始覺醒想要了解世界、學習更多知識,而不僅僅侷限於教會給予的東西。

而且,在此之前,所有的書籍均由僧侶手工製造,數量極為有限。 於是,古登堡開始投身於活字印刷的研究創造。他發明了適於製造活字的金屬合金,能準確匯出活字的字模鑄具,還有與之匹配的墨水和印刷機。

更重要的是,他把所有這些印刷成分結合起來變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系統,而印刷的優越性就在於可大規模印刷製品。

在古登堡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使活字印刷臻於完美后,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印刷一些普通印刷品了。他想建立一座豐碑,這座豐碑,正是後世所說的“古登堡聖經”。

“古登堡的聖經”讓他的發明在歐洲迅速普及,甚至誘發了後續的歐洲工業技術革命。

雖然印刷術源自中國,但是現代的印刷術卻是由西方再輾轉傳入中國,所以古登堡對世界知識的傳播、文明的演進,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

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約翰內斯·古登堡圖源網路,侵刪

第二次網路革命:鐵路的修建,電報的出現。

1849年3月20日一個清晨,國會議員亞伯拉罕·林肯在靜謐的清晨時分起身,去趕6點整的火車,此行的目的是他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的家。因為剛剛結束第30屆美國國會,他可以回家了。

然而,這是一段必須忍受而非享受的苦旅,因為整段旅程耗時11天,需乘坐三種不同的交通方式。

首先,他將達成火車在巴爾的摩-俄亥俄鐵路上行駛一天,抵達位於178英里之外的馬里蘭州坎伯蘭的終點。在那裡,他會換乘一輛九人座的馬車繼續顛簸20個小時,穿越阿巴拉契亞山脈,抵達俄亥俄河上的惠靈。

在惠靈登船後,他將花3天時間沿俄亥俄河前行1100英里,然後沿密西西比河一路向北,在3月26日抵達聖路易斯。

在聖路易斯,他再次換乘馬車,顛簸搖晃整整5天才能回到家中。能完成這樣一段旅程,本身就是樁大新聞。

在上述那段旅程過去12年後,1861年的2月11日,已當選美國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踏上了一段相反的旅程,途中要經過11個主要城市。

但這一次,全程1900英里的形成完全在鐵路上進行,林肯這一次只需要搭乘2天的火車,就能完成12年前需耗費11天的艱苦形成。

鐵路以令人驚歎的速度將世界各地連線起來,運河的興建也提振了沿線的經濟繁榮。這意味著,人類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將人和貨物送至更遠的地方,也降低了製造業所需的大宗原材料的運輸成本。

正如《連線未來》所說說:

鐵路網路成了個體和商業活動的大熔爐

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圖源網路,侵刪

與此同時,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能的突破、應用以及內燃機的出現為標誌,在德國和美國發生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

在一艘從法國返回美國的輪船上,一位美國醫生傑克遜正在向旅客們講述電磁鐵原理。他向人們解釋道:“我們透過實驗,發現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地透過。”

就是這句話使旅程中一位叫薩繆爾·摩爾斯產生了遐想:既然電流可以瞬息透過導線,那能不能用電流來進行遠距離傳遞資訊呢?

摩爾斯為自己的想法興奮不已,他居然決定改行投身於電學研究領域,一門心思攻讀電磁學知識,開始進行電報裝置的研究製作。

當時,摩爾斯物理知識貧乏,為了掌握電磁學的原理知識,他向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蓋爾請教,在摩爾斯的刻苦學習下,他於1835年底製成了第一臺電報機。

但著第一臺電報機如果收發兩方距離增大,電阻就會相應增加直至失靈,因此只能應用在2-3米的距離內。

為進一步改進技術,摩爾斯又去請教著名電磁學家、感應電流的發現者亨利為師,亨利非常無私,傾囊相授。

1836年,摩爾斯終於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他發現電流只要停止片刻,就會出現火花。

於是他把火花出現看成是一種符號,沒有火花則代表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度又是一種符號。這3種符號組合起來代表數字和字母,就可以透過導線來傳遞文字。

摩爾斯電報將要傳送的字母或數字用不同排列順序的“點和劃”來表示,這就是著名的摩爾斯電碼,也是電信史上最早的編碼。

經過一年的努力,摩爾斯在1837年研製成功了一臺傳遞電碼的裝置——電報機。

1838年摩爾斯進行3英里收發電報的試驗獲得成功;1844年5月24日,摩爾斯又舉行了一次隆重的電報機通訊實驗活動。

在當時的美國國會大廳,摩爾斯接通電源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蹟!”

正是這個奇蹟讓摩爾斯電報風靡全球。如今,摩爾斯電碼已成為現代電報通訊的基本傳信方法。它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資訊的歷史,讓我們迎來了新電信時代。

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圖源網路,侵刪

第三次網路革命: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與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

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充套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範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資訊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計算工具的演化也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的不同階段,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1930年,美國科學家範內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臺類比電子計算機。

1946年,由美國定製的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這個劃時代的發明標誌著人類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在以後70多年裡,計算機從1946年第一代的笨重緩慢的龐然大物——電子管數字機,發展到現在體積小巧、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它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

施樂公司首席科學家馬克·韋瑟在1991年這樣說過:“

最精深的技術,是那些最終會消失的技術

。”

如今,計算與通訊給人類重新定義了時間與空間,我們展望未來會發現,高容量的無線傳輸與“摩爾定律”預測的計算能力的高速增長相結合,會讓今天的網路和裝置“消失”。

最初為了讓人們彼此交談建立起來的網路,已成為計算機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彼此通訊的通道。

網路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現在,透過眾多無生命的彼此相連的微處理器,它將孕育全新的生活方式。

人類不僅能在全球任何兩個有相應設施的地點之間準確地交換資訊,還可利用機器收集、加工、處理、控制、儲存資訊。

這是前所未有的變革,是人類文明發展、改變世界中的一次全新的、質的飛躍。

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圖源網路,侵刪

04 結語

我們很容易認為,現代生活中的變革,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體驗多個層面的種種變化。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吳修銘就說:

“當我們面對今天的技術革命時,如果缺乏歷史的視角,我們無異於飛機上蒙著雙眼的飛行員。”

因此,

瞭解歷史、瞭解網路革命,是每個人數字時代公民的必修課

《連線未來》這本書正是將枯燥的歷史發展程序用充滿趣味和智慧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這段偉大的歷史,相信不管是對網路資訊科技還是對歷史感興趣的人,一定都會對這本書感興趣的。

影響人類歷史的三次網路革命,讓我們不斷連線未來

圖源作者實拍和後期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