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在文旅市場逐漸升溫,城市排名爭先恐後的當下,名山,名士,名城,擁有“一名”,足以揚名,“三名”齊聚,更非易事。

當然,有些地方坐擁“三名”,卻未必產生加法效應。

有的更多成就了“名城”,比如南京,過往名士如流,城內外名山不少,都成了這座城市的註腳;

有的更多成就了“名士”,比如蘇軾,一生飄搖大江南北,足跡踏遍名山名城,所有過往,都附著在“東坡”文名之下;

有的更多成就了“名山”,比如九華山,儘管無論是登山“名士”如李白、王陽明,還是山腳下的“名城”池州,都可圈可點。

本期政邦茶座邀請到尹文漢教授,他策劃點校《九華山志》,聽他聊聊名山、名士與名城的關係。

本期政邦茶座嘉賓: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尹文漢:池州學院教授,九華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儒家倫理的創造性轉化:韋政通倫理思想研究》等,組織策劃點校《九華山志》等

政邦茶座主持人:

高明勇:政邦智庫理事長,評論人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高明勇:

是什麼機緣,讓您組織重新點校《九華山志》?

尹文漢:

要成事,需得天時、地利、人和。說起點校《九華山志》,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現實的需要,工作的便利和個人的興趣。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世紀八十年代,地方政府落實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撥亂反正,九華山開始重新恢復宗教活動,重建寺院,重新對外開放。很快被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來山遊人越來越多。為了滿足人們對九華山認識和了解的需要,九華山有關方面先後兩次組織專門人員編篡《九華山志》,1990年和2013年出了兩個版本。2013年這個《九華山志》達到100萬字,並配有彩圖。這兩個最新的版本,難免厚今薄古,今詳而古略,更注重對近幾十年九華山相關事蹟的記錄,而對古代數千年九華山的人文地理則挖掘不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多地想深入瞭解九華山,瞭解九華山的歷史文化,很想閱讀到九華山的歷史文獻。

高明勇:

這些文獻以前應該也有公開出版吧?

尹文漢:

歷史上編撰的《九華山志》有多種,大多深藏在各地圖書館的古籍部,一般讀者很難讀到。清代康熙年間和民國時期編輯的《九華山志》有少量的影印本上市,一般讀者也很難買到。因為沒有點校,繁體豎排,沒標點,買到了也難以閱讀。因此,點校出一部古代編撰的,符合現代閱讀習慣的簡體橫排的《九華山志》可以說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順便說一句,由於人們讀不到古代《九華山志》,對九華山的歷史文化,難免出現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現象,其錯誤甚至波及到學術界。推出古代《九華山志》點校本,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高明勇:

那工作的因素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尹文漢:

是的。從工作的便利上來說,本世紀初,池州學院成立了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更名為九華山文化研究中心),專門從事以九華山為中心的佛教文化研究。沒有文獻就沒法做研究,蒐集和整理九華山歷史文獻是該研究中心的基礎工作。二十年來,我們已經蒐集到很多九華山的歷史文獻資料,以“九華山志”為名的,明代有四種,清代有三種,民國有一種。還有與山志類似的文獻如《九華紀勝》《九華指南》等。我們這次整理出來的,是清代最後一個版本,這個周贇編撰的《九華山志》相對於其他幾個版本來說,內容比較豐富全面,編撰思想比較客觀。另外,九華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來自池州學院各個院系,具有多個學科背景,不僅有文、史、哲等學科的老師參加,還有美術、音樂、教育、外國語、現代傳媒等學科的老師參與。可以說,要整理點校《九華山志》,我們既有資料,又有人才。這次參與整理點校周贇這本《九華山志》的向葉平、方明霞兩位老師都來自文學與傳媒學院,具有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

高明勇:

據我瞭解,您關注九華山的時間相當長了。

尹文漢:

就我個人來說,九華山是我一直關注的一個重點。2001年我就推動學校成立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後,這個研究中心一直由我負責,現在成了我校成立最早、最具歷史的少數幾個科研機構之一了。我也在九華山佛教文化方面做過一些課題,寫過幾十篇論文,對九華山的歷史文獻比較熟悉。在組織同事們研究九華山文化的過程中,歷史文獻是基礎性的材料,繞不過去的。2008年我受王立新教授推薦,為“湖湘文庫”點校過《斐然集 崇正辯》,有過點校古籍的經驗。我們原計劃搞一套九華山歷史文獻叢書,但限於人力和財力,最後先整理出版了這本光緒年間的《九華山志》。這本出版之後,之前版本的《九華山志》就相對容易處理了,因為大部分的資料都在這個本子裡了。另外,像陳巖的《九華詩集》、陳蔚的《九華紀勝》等,我們研究中心已經安排人員在做整理和研究,等時機成熟就出版出來。

高明勇: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天下名山,必有天下名士以傳之。”“名山聊借一官留”。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人能弘道,道亦弘人。我看《九華山志》中收錄了不少“名士”的關聯故事,比如李白,王陽明,您如何看待“名山”與“名士”的關係?

尹文漢:

名山與名士是相互成就的。名士的遊覽品題,成就了名山;名山的勒石題刻,記住了名士。名山、名士之“名”,不是指名字,而是指名聲。名山,聲名遠播之山;名士,聲名遠播之士。“名”,從夕從口,名聲是要口口相傳才會遠播。山景最佳,也不會自己說話,需要名人品題,借名人之詩、名人之言宣傳出去。古代沒有今天如電視、報紙、網路這樣發達的媒體,透過廣告轟炸就可以很快達到家喻戶曉的效果。古代名山的形成,名士在山中的活動及其留下的文章歌賦發揮的作用很大。唐代詩歌盛行,龐大的詩人群體深入各大山川,留墨題詩,成就了不少山川的盛名。讀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我們就會記住廬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以他的詩使很多的山,包括一些風景不佳、海拔也不高的山被世人所知,而名揚天下。李白成就了眾多名山,名山也記住了李白。

高明勇:

這些“名士”對於九華山成為“名山”有哪些影響?

尹文漢:

可以說,九華山能成為“名山”,“名士”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大詩人李白居功甚偉。“李白吟詩,陽明打坐”,這是在九華山流傳甚廣的一幅對聯。李白曾“五遊秋浦,三上九華”,曾長期在這一帶活動。今天的池州市包括貴池、青陽、東至、石臺等縣區,貴池在唐代李白來遊的時候叫做秋浦郡,李白在這裡寫了很多詩,《秋浦歌》就有十七首,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是這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九華山在青陽縣境內,與貴池相鄰。九華山在漢代名為陵陽山,李白來遊時,它的名字叫“九子山”。李白覺得這個名字不好,又沒有名賢題詠,因此與友人高霽、韋仲堪聯句,為九子山改名,並撰序說明:

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徵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不以故老之口,復缺名賢之紀,雖靈異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於夏候之堂。循簷岸幘,生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陽崖。(韋仲堪)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白)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高明勇:

九華山這個名字是李白起的,估計很多人並不知道。

尹文漢:

九華山的名字是李白取的,李白這首詩被譽為九華山的“定名篇”。除此之外,李白還有一首《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在這首詩中,詩題和詩作中都用了“九華”二字,可見李白對這個名字的重視和喜愛了。九華山也因李白的改名而名揚天下。

高明勇:

您剛才提到“李白吟詩,陽明打坐”,王陽明和九華山的關係就偏於“公開化”了。

尹文漢:

王陽明於弘治十四年冬至十五年春、正德十五年春兩次上九華山,每次都“越月而去”,遊覽時間較長。清代周贇在編《九華山志》時說,在歷代遊山名人中,王陽明是遊歷九華山最詳盡的人,所覽無遺。我統計過王陽明在九華山寫過的詩作,共有62件,包括賦、偈、贊、絕句、律詩、古風、歌謠等等。光看他的《九華山賦》,就涉及九華山眾多的山、峰、嶺、澗等地名。王陽明兩上九華山,在九華山形成了一股很大的風氣,他廣泛地與九華山的僧道交朋友,如地藏洞僧、蔡蓬頭、周金和尚,也和當地儒子、政要交往,收了一批學生。他離開後,當地儒子、政要為他在九華山建立了陽明書院,而儒子們則在書院旁邊建立精舍,相互研學。

高明勇:

剛才我們說“名士”對“名山”的影響,以王陽明為例,“名山”對“名士”有哪些影響?

尹文漢:

九華山的遊歷對王陽明很重要,第一次遊歷九華山之後回到浙江,他便仿照九華山地藏洞僧隱居洞中打坐的做法,築室陽明洞中,行導引之術;第二次由於張忠、許泰等人慾加害於他,他被迫上九華山,每日在宴坐巖打坐。他直面捨身崖,向死而生。這次悟道,可以稱之為“九華悟道”,不亞於貴州“龍場悟道”。“龍場悟道”,悟出知行合一。而這次“九華悟道”,悟出良知之學。他下山之後不久,就開始大講致良知之學。王陽明使九華山成為一座儒學名山。九華山陽明書院與開山祖寺化城寺毗鄰,並列而立。之後,湛若水也來九華山講學,門人為他建立甘泉書院。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九華山能成為名山,確是透過一批名士的努力和貢獻。佛門中的人物,主要是新羅僧人金地藏和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大師,一個是地藏道場形成的奠基人,一個是地藏道場形成的關鍵推動者。一前一後,遙相呼應。

高明勇:

其實不少“名山”都與“名城”相得益彰,不過也有不少是“名山”的名聲在外,城市本身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出名,比如池州,有媒體報道說,在當今拼人口紅利,爭區位優勢的年代,池州似乎沒有任何現成的優勢,雖然地處長江之濱,但經濟發展一直處於安徽各地市的“尾部”,近兩年從才出現“龍擺尾”。都說靠山吃山,現在是靠山,沒有怎麼“吃山”,作為學者,又長期工作、生活在池州,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尹文漢:

現在人們談論城市地位,都比較重視經濟指標。經濟發展好的城市,在今天比較容易出名,成為“名城”。如果從GDP 來看,“名山”與“名城”未必相得益彰,有時甚至成了負相關。比如,安徽的“名山”排名第一的肯定是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但黃山市的GDP在安徽十六個地級市裡排名第十六名,而擁有九華山的池州則排名第十五名,倒數第二。湖南張家界這些年非常有名,美麗的風景使它很快名揚天下,但張家界市的GDP在湖南省的十四個地級市裡排名第十四名,浙江普陀山所在的舟山市,其GDP在浙江省的十一個地級市裡排名第十一名,都是最後一名。

高明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尹文漢:

“靠山吃山”的說法並沒有錯,關鍵是如何吃,能吃多少。之所以會出現有些毗鄰“名山”的城市經濟反而落後甚至排名倒數第一,是因為有“名山”的地方往往山多,地方偏僻,離大城市較遠,交通落後,沒有現代化的工業支撐,人口稀少。在工業化大潮中,這類城市自然跟不上時代步伐。但從長遠來看,是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的。有大山的地方,往往自然環境優美,空氣質量、水質量都很好,適合發展旅遊業。當機場、高鐵、高速公路逐漸進入,改變這些地方的交通狀況,旅遊業就能很快發展起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高明勇:

就以池州與九華山的關係來談談?

尹文漢:

就池州來講,境內雖有九華山,但原來的交通條件非常不便。我1999年來池州工作的時候,這裡沒有鐵路,沒有高速,沒有機場,只有一條國道,在過長江的時候,沒有長江大橋,坐汽車還需要過輪渡。我第一次來池州,是從九江坐輪船過來的。導致目前池州經濟落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也有特別因素。池州在唐武德四年(621年)開始設定,州治在石城。唐永泰元年(765年)復立池州,隸屬宣州觀察使,州治從石城遷至今天這個地方,所以今天這座池州城也算得上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池州專區經過幾次設立和撤銷,分分合合,直到1988年才穩定下來,2000年才撤地建市,下轄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和石臺縣。池州人口少,全市三縣一區的人口總數才130多萬,比不上有些大縣的人口數,主城區的人口數量也上不來,這對經濟發展也有影響。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九華山志》

作者:【清】周贇

審定:尹文漢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對話尹文漢:九華山與名士相互成全,靠山怎麼“吃山”?丨政邦茶座

推薦語:

池州學院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此次點校的《九華山志》,以光緒庚子年刻印《九華山志》為底本,以明清時期及民國所修其他《九華山志》版本為參本。對於其中的錯訛、衍文、漏字等依據其他文獻訂正,以腳註方式說明。原文中的異體字一律改為今人常用簡體字。為了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本次以簡體字橫排印行,書中內容順序不作變更,儘量保持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