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商鞅變法可以說是開創新河的歷史性革新。為了對症下藥,衛鞅深入秦國各縣、關隘調查國情,回來時候黑頭垢面,身形纖細,就連嬴虔都說滿朝文武,沒人能做到如此。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那時候的秦國有多可憐,秦獻公繼位後連年征戰,秦國男丁不分年齡段幾乎都上過戰場,這導致了秦國大後方生產力的荒廢,農田沒人耕作,村子無法發展,有的村莊甚至連路都沒有,盜賊進去都得迷路。

坐擁天然的河流資源渭水,卻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漁業、鹽業、水路貿易都沒有發展起來,明明可以以此形成的經濟優勢蕩然無存。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最可憐的還是那些從戰場受傷而回的老秦人。發生戰爭時,一聲號令,老秦人二話不說立馬響應號召,但是換來什麼結果呢?庶民被抬回來後就要面臨自生自滅的問題,傷勢嚴重的老秦人喪失勞動力,無法耕作,運氣好的拿到補貼也只能搭個房子,運氣不好,自己帶過去的裝備都拿不回來。惡性迴圈,秦國綜合國力越來越差。

面對如此困境,那為什麼在秦國實行衛鞅變法還那麼難呢?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原因一:古人習慣遵循古制

儘管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百家爭鳴,各國之間做到言論自由,但是言論自由是自由,真正實施的國君還是比較少,擁有稷下學院的齊國可謂是人才濟濟,但是稷下學院的學員卻沒有幾個人在齊國當官。魏國也是人才濟濟,但是衛鞅、張儀都是從魏國手中跑到秦國的,所以學術自由,並不代表會被真正實施。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衛鞅在朝堂上宣讀《強秦九論》時,甘龍就跳出來表示,效仿先君推行新政,以恢復穆公霸業可以,但是拋開先君新政,非議穆公霸業不行。所以看似的開放,實際上還是守舊。

原因二:不信衛鞅

秦國朝臣不信衛鞅是一大原因,衛鞅並非秦國人,又是魏國老丞相公叔痤的學生,魏國都知道,秦國的死對頭,有這樣的背景確實比價難獲得別人的信任,誰知道衛鞅是不是魏國的臥底。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而且,就算衛鞅身份清白,如果變法成功,皆大歡喜,衛鞅功成名就。但如果變法失敗,衛鞅拍拍屁股走人,變法失敗的後果承擔者可是秦國。

原因三:極大傷害到老世族的利益

衛鞅變法最大的阻撓還是侵犯了老世族的利益。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田論》、《賦稅論》讓原本老世族的部分收益,變成了秦國的收益,這讓老世族如何願意。

《農爵論》、《軍功論》對老世族的傷害則更加嚴重,原本秦國的爵位基本上都被老世族壟斷,但是這兩個政策的出現,讓普通人有翻身的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在老世族的眼中,就是從他們手中搶過去的。

而且在朝官員,基本上是靠老世族世襲或者推薦而來,現在普通人有了上升通道,一些資質普通的世族子弟將慢慢被淘汰。《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老世族的日子會越來越難。

秦孝公時期,秦國那麼窮,實行衛鞅變法為什麼還那麼難?

《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國府之下,等於加強了中央集權。秦孝公剛繼位時,為了修生養息,不得不割地與魏國簽訂和約,而這些割地的剛好是老世族的封地,結果怎麼樣?老世族直接逼宮,秦孝公沒有辦法,只能拿嬴氏子弟的封地去置換,才平息了風波。這《郡縣論》直接取締,那簡直就是要了老世族的命,他們怎麼可能願意。

好在秦孝公夠堅決,而且無條件信任衛鞅,最終變法才能夠成功,但是這也註定的衛鞅的結局是悲哀的!

注:本文是基於《大秦帝國之裂變》展開敘述,與真實歷史有一定出入,請注意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