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阿越本身只是一位歷史愛好者,閒暇時喜歡上網瀏覽下史友分享的歷史知識,以充實自己的文史鑑賞能力,並動筆分享點自己的讀史所得。

由於水平有限,拙文陋筆多有謬誤,好在文友們體諒。

因此對網上的文史大家那是相當佩服,比如猴格,專門點了關注他,以備及時拜讀大作。

可瞻覽了猴格兄的最新大作《別把宗藩待嫡制度扣到天子頭上,明宣宗:破壞祖制的鍋!朕不背》一文後,卻讓阿越很不得勁

。該文的標題,就開宗明義地表達了猴格兄的觀點,

恰好阿越寫過《明宣宗:明朝嫡子繼承製度的破壞者,顛覆了明朝的立儲原則》一文,又恰好“待嫡制度”一詞好像、也許、應當也是阿越在《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一文中最先提出。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宣宗劇照

雖然猴格兄發文時沒有指名道姓,而是

謙虛地以“幾位作者”代替

。但在阿越想來,

自己必然是猴格兄口中的“幾位作者”之一

,而且佔據的位置應當非常靠前。之所以如是說,是因為不僅猴格兄此文的標題和內容都與阿越的文章息息相關,且去年也專門寫文與猴格兄討論過明世宗繼位的法統來源問題,而猴格兄此文開頭也提到了這一問題。

說實話,阿越對猴格兄在廟制上的鑽研非常佩服,可以算是我的偶像之一。但就嫡長子繼承製上的論述,恕我不敢苟同。

既然猴格兄發出了邀請,那阿越就只能斗膽就這方面內容與您探討一番了,也算是對偶像的致敬吧

。當然因水平有限,加之最近比較忙,此文寫得有些倉促,若有謬誤之處敬請指出。

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既然要討論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

那麼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只有搞清楚了這一問題才有討論的意義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周公畫像

嫡長子繼承製,是基於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實行的一種繼承製度,肇始於商末周初,經由“元聖”周公制禮得以完善,為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順便說一句,“周公制禮”相當於在給中國的王朝制度及傳統文化安裝作業系統,這套作業系統名曰“禮”,故“禮”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也是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根源所在。

嫡長子繼承製的的核心為“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短短十四字,濃縮了好幾層含義。不過在此之前,先要了解什麼是“嫡”?

“嫡”也就是嫡子,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為廣義的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子嗣;第二層為狹義的嫡子,特指天子、貴族的法定繼承人,屬於宗法概念

。在宗法上,嫡子又稱“適子”,也可寫作“適子”,等同於“世子”,也可稱為“太子”、“冢子”、“宗子”。所以嚴格來說,在身為法定繼承人的嫡長子面前,所謂的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嫡出子嗣,地位與庶子地位相同,都是庶孽中的一員。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唐高祖李淵的嫡子,可玄武門之變前,他這個嫡次子在宗法上只能算庶孽。

搞清楚了這個概念才能再說其他。

“立嫡以長不以賢”,既然是“立嫡”,也就是確立繼承人,那麼這個“嫡”必然是宗法概念上的嫡子。所以這句話的意思為,

確立法定繼承人時,應當以長幼為標準,而不以“賢”為標準

,因為長幼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望之一目瞭然,而“賢”是主觀的,不容易判定。相對於長幼,以“賢”為標準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紛爭,不利於安定。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唐太宗劇照

“立子以貴不以長”則是對前一條內容的補充

。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正妻是家中內主,理論上地位與男主人匹敵,故在立法定繼承人時,必須向正妻一脈傾斜。所以子嗣有正妻所生的嫡子,小妾所生的庶子之分。

嫡庶之間自然以嫡子為“貴”

,因此正常情況下有嫡子必須立嫡子之中居長者,無論這個嫡子排行第幾。

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製的總體原則為:

先看嫡庶,再看長幼。有嫡子的情況下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無嫡子則立庶長子為繼承人

。是以投胎固然很重要,搶跑也必不可少。

明朝皇室是否需要待嫡

猴格兄在《別把宗藩待嫡制度扣到天子頭上》一文中,一方面宣稱

明朝的帝位傳承是三代以來最恪守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

一方面宣稱帝位傳承不存在待嫡制度

,庶長子出生時,沒有嫡子就可以被立為太子,為此還引用萬曆朝內閣大學士沈鯉的話作註腳。

眾所周知,明朝的帝位傳承,是三代以來最恪守嫡長子繼承製的,有嫡子就立嫡長、或者事實上的嫡長,無嫡子就立庶長、或者事實上的庶長,皇子們在繼承權之前,可並沒有在同一起跑線上,而是“生而有之”啊!要看你的投胎技術了。

用沈鯉的話說,“立子以嫡,立庶以齒,自古已然”(沈鯉《亦玉堂稿》卷一·請並封恭妃疏),非嫡非長的,誰給你在同一起跑線啊!

透過上面引用的《皇明祖訓》內容可知,祖訓上列的待嫡制度只是針對藩王的,皇帝太子並不在適用之例。”(引自猴格《別把宗藩待嫡制度扣到天子頭上》一文,以下未標註來源、帶引號的獨立段落相同)

既然明朝皇室是三代以來最恪守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

那麼退而言之,嫡長子繼承製設計之初是不存在待嫡制度的

。嫡長子繼承製定型於周初,但西周史料過於稀缺,沒有可驗證的例項,因此只能下探到禮樂尚存的春秋來驗證此事了。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魯莊公劇照

那麼春秋時期是否存在待嫡制度呢?事實是有的。號

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魯國慶父之亂,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慶父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魯莊公雖然有好幾個庶子,可直到他去世,夫人哀姜都無所出。魯莊公所中意的庶長子,已經成年的公子般,因為是庶出,而嫡母哀姜年紀不大還有生育的可能,故一直沒能被立為世子。直到魯莊公臨終前才向胞弟公子友(即季友三桓之中季氏的開創者)託孤,這才給了慶父可乘之機。

若按照猴格兄的觀點,哀姜嫁過來幾年都無子嗣,魯莊公可以直接立公子般為世子了,可惜一直沒有。

這不是待嫡是什麼?

不僅是春秋,秦漢以後的正統王朝在立儲上,大體也是遵守待嫡制度的。比如唐高宗的第一任太子李忠,他本身就是庶長子,且王皇后一直無子,按猴格兄的觀點,唐高宗一即位就可以立他為太子。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先被過繼到王皇后名下,成為嫡子,才被立為太子。

“明朝皇帝不採用藩王的待嫡制度,並不是說他們不用恪守嫡庶規矩,而是因為大明皇帝要守的規矩,比大明藩王們的待嫡制度更為苛刻。”

為證明明朝帝位傳承不存在待嫡制度,將皇帝與普通宗室相隔絕。

而所謂的更為“苛刻的制度”,指婚姻制度。

他認為藩王們可以婚前偷嚐禁果生育子女,但大明皇帝們不允許有此操作。為證明這一點,還詳細列舉了明朝諸帝的生育情況,並以明代宗作為藩王總代表,證明藩王可以婚前生子。

“而英宗之後的景泰帝朱祁鈺,因為是藩王出身,所以他不用像皇帝一樣為皇后守身,而是在與汪氏結婚前,就生下庶長子朱見濟。”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代宗劇照

然而明朝宗王的生卒年,特別是前期的宗王,在其去世時,《明實錄》幾乎都會記載其生年或壽數,因此都很容易查到。即便是中後期,《明實錄》沒了這方面的記載,可還有部名《弇山堂別集》資料,從卷三十二到卷三十六記載了眾多宗王的壽數,可以結合《明實錄》的相關記載進行推算。

事實證明幾乎所有宗王都出生於其父成婚以後,比如明太祖那規模達130之眾的孫輩都是如此。反倒是朱祁鈺這種才是其中的特例。拿特例來論證整體合適嗎?

所以不管是皇帝,還是宗王,在明面上都必須在成婚後,才能納妾生子,不存在皇帝的婚姻制度更嚴苛一說。

“大明皇帝們在明面上,必須在大婚冊立皇后以後,才能去睡嬪妃,且在皇后沒有生育之前,嬪妃們是沒資格生庶子女的,除非皇后在婚後幾年也沒生出一個蛋來,比如英宗錢皇后。

明朝皇帝們遵守的這個不成文規矩,其實就是為了保證每一代皇帝的嫡長子,都是從皇后肚子裡爬出來,也是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的一種手段,這可比藩王們要守的待嫡制度更為嚴苛。

……這時候,和胡善祥一起嫁給宣宗的太孫嬪孫氏,才被放開生育權,於永樂二十二年,為宣宗生下第三女常德公主,並於宣德二年生下庶長子朱祁鎮。”

對上面這段,阿越實在是無力吐槽了

,這不應該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功底的博主寫出來的東西。因為實在是有失水準,不值得一駁。既然後宮嬪妃要等皇后多年沒有生育能力,才被放開生育權,那明孝宗為何在婚後不久就被群臣頻頻催促納妃?或者在猴格兄看來古代的避孕手段比現在還了得,可以做到想讓女人生就生,不讓生就不生?亦或者在皇后生子前,皇帝不會去碰其他嬪妃?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宣宗元后胡善祥劇照

最後,猴格兄在文中頻頻提到《皇明祖訓》,並以《祖訓》的內容為準繩來辯駁,那就來聊聊《祖訓》的問題。猴格兄以《皇明祖訓·職制》篇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

為基礎,展開了一番高論。

“其一,是制定皇太子一家的封爵,皇太子的嫡長子就是法定的皇太孫,但需要注意一點就是,祖訓並沒有明確規定冊封太孫的時間和太孫的年齡。

從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才冊立朱允炆為太孫的行為可知,他還是嚴格遵守周制“家無二主,亦無二副”、“有嫡子無嫡孫”的規定,所以才在嫡子死後冊立嫡孫。”

看似很有道理,但你顯然忘了《祖訓》雖然成書於洪武六年(1373年),但在洪武九年(1376年)和二十八年(1395年)有過兩次修訂,

目前所見的版本是二十八年版

。洪武九年時諸子還小,孫輩只有嫡長孫朱雄英和三房長孫朱濟熺二人,不可能考慮太孫的問題。

故這一條顯然是二十八年修訂時加入的

,你拿明朝的劍斬唐朝的官斬得到嗎?何況朱瞻基這位皇太孫是在什麼時候冊立的?

既然猴格兄如此尊崇《祖訓》,那請問《祖訓》中有冊立親王世孫、世曾孫,郡王長孫、曾莊孫的條款嗎?老朱嫡系子孫取名時,第三個字必須遵循五行相生原則,這一條《祖訓》中有嗎?《祖訓》中稱“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可試問誰敢違反五行相生原則,隨意給宗室取名?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太祖劇照

嫡長子繼承製之中本就有待嫡制度的影子

,既然明朝“是三代以來最恪守嫡長子繼承製的”,且《皇明祖訓》明確規定宗王有待嫡制度,皇帝為何可以例外。更何況《皇明祖訓》不是萬能的,老朱也不可能預知後世的情況,但其中的原則是可以借鑑的。再說《祖訓》之中這條內容本身就隱含著待嫡的意思。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皇明祖訓·職制》)

綜上明朝不管是皇室,還是普通宗王都有待嫡制度

。只不過皇室的待嫡條件沒有宗王那樣苛刻,無需等到皇帝、皇后年滿五十,方可立庶子為太子。

明世宗繼位的法統來源

既然猴格兄在文中開宗明義地提到了明世宗繼位的法統問題,那麼再來談談他的法統究竟基於過繼還是倫序。

“一直有自媒體喜歡把明朝的藩王制度套用到皇帝頭上,最典型的就是吹捧明世宗朱厚熜,說他是按論序上位的天選之子,是當時唯一的選擇,還以此發明出“兄終弟及”的新解釋——哥哥一支絕後了就輪到弟弟一支。

就離譜!

稍微懂點宗法知識的都不會這樣曲解兄終弟及的含義,而真正瞭解明朝宗藩傳承的,也說不出論序是朱元璋制定的話。”

首先明代藩王按支系倫序原則襲爵,這一點是可以明確的

。一旦大宗絕嗣,旁支小宗按與大宗的親疏、嫡庶、長幼原則,排位獲取入繼大宗的資格,無需像兩漢等朝那樣將自己過繼給先王,即“

繼統不繼嗣”

所以只要細細研究下明朝藩王傳承,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藩王絕嗣了那就真的絕嗣了,入繼的藩王無需在正規場合喊絕嗣的先王為爹。既然是“幾乎”,就代表有例外,唯一一個例外是楚藩的第五代王

楚靖王朱均鈋

,被過繼給了第四代王楚康王朱季埱名下。

明憲宗先後兩次拒絕廣昌安僖王朱美堅的嗣子朱鍾(金御)、嗣孫朱奇澢,襲封廣昌王爵,更是

將宗王過繼子嗣承爵的大門給徹底關閉了

因此弘治朝,圍繞淮王朱祐棨認誰為爹這一問題,淮藩與朝廷之間爆發了一場堪稱“大禮議”前奏的曠世大沖突。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孝宗劇照

弘治十五年(1502年),淮王朱祁銓薨逝,其世子朱見濂此前已經去世,且沒有子嗣,次子清江王朱見澱沒能等到襲封那天便薨了。於是淮王之位由朱見澱之子朱祐棨襲封。在他的奏請下,世子朱見濂被追封為淮安王。按照“繼統不繼嗣”的原則,讓清江郡國除封,再追封朱見澱為淮王便罷了。偏偏禮部出來作妖,硬摁著讓朱祐棨認伯父朱見濂為爹,還不讓清江郡國延續。這場長達數十載的明朝版“爸爸去哪了”紛爭就此引爆,直到明世宗贏得“大禮議”之爭才告終。最終的贏家嗎,自然是淮王朱祐棨,他無需認伯父為爹,親爹朱見澱也因此被追封為淮端王,神主被迎入淮藩宗廟。

說完藩王,再說明世宗的法統問題。《皇明祖訓》規定“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明武宗的遺詔,也明確表示明世宗入繼大統是“兄終弟及”。

戊辰,頒遺詔,詔曰:‘朕以菲薄紹承祖宗丕業十有七年矣,圖治雖勤,化理未洽,深惟先帝付託。今忽遘疾彌留,殆弗能興。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吾雖棄世,亦復奚憾焉。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辭。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明武宗實錄》)

看到了沒,在遺詔中明世宗獲得入繼資格的緣由有兩項:

一是“倫序當立”

,也就是說按照倫序原則,他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二是“《祖訓》兄終弟及之文”

,也就是說他是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入繼大統的。

“兄弟”一詞,在古文語境中可以是親兄弟,也可以是堂兄弟,乃至再從兄弟等,並不特指親兄弟,包括官方正式檔案也是如此。為了方便說明這一問題,我們還是從《明實錄》摘取資料。

“丙子,致書廣昌王美堅曰:‘承喻已立兄子為嗣,特賜名鍾(金御)。’” (《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上文提到的廣昌王朱美堅,其嗣子朱鍾(金御)是其兄之子,那麼這個“兄”是誰呢?其母為朱鍾(金御)這個嗣孫求封時,明確指出是其“從兄雲丘王”。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世宗劇照

所以明世宗的法統來自其倫序第一的身份,透過兄終弟及入繼大統,而非什麼過繼給伯父明孝宗,以嗣子的身份繼統。

真要死扣“繼統即繼嗣”,明武宗六叔

益王朱祐檳次子崇仁王朱厚炫的嫡長子朱載增

,生於正德十一年(1516年),時年六歲,是與明武宗關係最近的子侄輩。有這麼一個人在,他為何不給自己立個嗣,反而捨近求遠的給老爹立嗣?這是嫌太廟裡的冷豬頭肉不香,還是怎麼的?

阿越說

綜上,待嫡制度是本身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一部分

,歷朝歷代庶子出身的太子多過嫡子出身的太子是事實,可麻煩先去統計一下大部分庶出太子是在多大的時候獲得冊封的,嫡出太子又是在什麼時候獲得冊封的?

“那是因為嫡、長並重,有嫡立嫡,沒聽說過天子無嫡而待嫡;有長立長,沒聽說過天子有長而虛長的,如果真因為沒有嫡子而待之,將置長於何地?將定儲君於何年?長久不定儲君,不怕人心浮動、於江山社稷不利麼?”

明宣宗冊封未來的留學生同學為太子時,這位赫赫有名的大明戰神才四個月大,而皇后胡善祥年僅27歲且不是沒有生育能力,明宣宗本人也才30歲。若歷史上每個皇帝都像明宣宗這樣幹,庶長子一出生就冊立為太子,那置中宮於何地,置很可能稍晚出生的嫡子於何地?

真要如此,那隻要保留“立嫡以長不以賢”這一原則就好了,還要“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限定幹嘛。繼承製度嗎,也直接改稱“長子繼承製”就完事了。

是以待嫡制度始終存在,只是執行的沒有明代對宗王那般嚴苛,而明宣宗理所當然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

再談明宣宗是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破壞者,兼論明世宗的法統來源

明世宗劇照

至於明世宗的法統問題,明武宗遺詔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本身“倫序當立”,並按照“兄終弟及”原則入繼大統,沒有要他認爹一說。

結果當下還有人去附和楊廷和等人的觀點,聲稱明世宗只有拋棄生父,硬生生去喊伯父明孝宗為爹,才能獲得入繼大統的資格,其中的邏輯實在是感人。

總之,

盡信書不如無書

。就是這樣。

相關文章

明宣宗:明朝嫡子繼承製度的破壞者,顛覆了明朝的立儲原則

透過明代藩王立嗣規則中的待嫡制度,解讀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製

嘉靖皇帝的繼位之謎:是按長幼倫序繼位,還是以孝宗嗣子的身份?

東安王朱季塛:一子晉封楚王,一子承襲東安王,明朝唯一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