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嶗山又稱勞山、牢山,亦名輔唐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東面臨海,面約300平方公里,距青島市4公里。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山自古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海上名山第一”之稱,宋元以來,寺觀次第興建,遂成道教名山,現存有上清宮,下清宮,太平官,華樓官等。史載,遠在吳越時代,嶗山就有道家居住,此後兩千多年香火不絕。最盛時全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道眾一、二千人。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著名道士邱處機,劉志堅、王漁洋、高風翰等都曾來此,多有題刻。蒲松齡以此地事物為襯托寫出了《嶗山道士》這樣膾炙人口的故事。由於與道教之緣,嶗山成了與青城可以比美的道教名山,有“青城姊妹”之稱。

太清宮建於北宋初年,是嶗山十餘處寺觀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道觀。現有殿宇140多間,分為三宮殿、三清殿、三皇殿等三組建築,另有忠烈祠、經神祠二處庭院。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三宮殿前有兩株四五百年的山茶樹,一株花開紅豔似火,一株活白如雪。樹下有一大青石,刻有“絳雪”二字。三殿西側有一小院,傳為蒲松齡當年居所,《香玉》,《嶗山道土》等名篇即在此寫成。嶗山以“仙境”著稱,三官殿的逢仙橋,上清宮的有千年樹齡的銀杏仙樹,白雲洞二仙台的會仙台,北九水的仙人髻,仙姑洞及八仙墩、迎仙觀、霞仙合等,這裡的山是仙山,水是仙水,石是仙石,一草一木,一樓一閣都染上了仙氣。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嶗山還是一座披著神秘色彩的山,自古便以神仙洞天窟宅而聞名海內。吳王夫差曾在此遇到神人,李白也在此與仙結交。現蟠桃峰山腰,有一塊刻著李白遊嶗山的碑石,上刻“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詩句。

嶗山東臨大海,遙望扶桑,山海勝景,奇石綠樹,確為隱佳地,難怪道士、詩人們在此結廬,以避塵世之紛擾。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嶗山還以山奇石怪享有盛名。行在山中,可見峰巒四起,有的飛上九霄,只在雲霧的輕紗圍繞中露出尖頂;有的直入大海,一去無蹤。山勢陡峭,懸巖如削如切,造型變化無常,千姿百態。通體完整的石障,層巖重疊的石山,巨大的圓石壘成的石嶺,在晴空麗日之下,突兀巍峨;在白雲四合之際,又變化萬端;加之山下部的蒼鬱林木,更使人感到仙境之妙。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從中路登山,可盡覽山形的奇特。一水附近,有一酷似昂首高叫的駱駝的山嶺,對面又有一座如一頭躍起的猛虎的山峰,這就是相鬥的飛虎崖。進入三水,只兩峰並列,峽谷深幽,山徑穿於谷中,眼前奇峰不絕:如倚天劍般拔地而起的折雲峰,象丹鳳凌霄的飛鳳崖。臨近五水,路旁又出現一奇妙景觀,山右側,一排一二百米的疊峰相接,赭黃色的石壁上巖隙平列,自山頂直達山腳,形成一個個長形條狀石巖,如幾十艘鉅艦上的風帆,故名錦帆峰。其次還如蟠桃峰、石門峽、小西天、芙蓉峰、華表峰、錦羊石等,各以象形而命名,美不勝收。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嶗山不僅山奇,而且水好,浩渺的大海,環繞嶗山,站在山頂,東望大海,真使人心曠神怡。山上,更有九水風景區,其中以音瀑為最佳,潮音瀑深藏幽谷,群峰環繞,上涵嶗峰,下臨深澗,不見其瀑,先聞其聲,而且其聲有如青島的海潮之聲,故名。

瀑布從右門瀉下,形成S型的三折瀑布:第一折短,第二折長,注人半壁凹陷的石臼中,臼滿翻出,形成第三折,順壁而下,高達數丈,跌落深潭。經三次跌擊,在這四壁合圍的深谷中,瀑音包然,山鳴谷應,聲音不同他山之瀑。

嶗山有東海第一仙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全真教的發源地

嶗山有仙、有山、有石、有水,嶗山的道教宮觀、日出與雲海,都極富盛名;南線是流清河和埡口;東線是仰口;中線是北九水;走水路在太清灣登陸的遊客主要遊覽太清和上清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