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並不存在禪讓制?

今人論史,多言上古行禪讓制,禹死後,啟廢除禪讓制,以“家天下”為特徵的世襲制這才產生。

其實不然,世襲制由來已久,並非從啟那個時代才開始的。

上古並不存在禪讓制?

《史記》載:黃帝死後傳位其孫顓頊,顓頊傳其侄帝嚳,帝嚳傳其子摯,摯傳其弟堯。

《帝王世紀》所載大同小異,但在黃帝和顓頊間多了一個黃帝子少昊(玄囂)。

《大戴禮記·帝系》則載:“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勳,是為帝堯。”帝嚳是黃帝曾孫,堯是帝嚳子。

又載:“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產句芒;句芒產蟜牛;蟜牛產瞽叟;瞽叟產重華,是為帝舜,及產象、敖。”帝顓頊為黃帝孫,舜為顓頊六世孫。

又載:“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禹為顓頊孫,依此則禹與堯為族兄弟,但與舜輩份差距太大。

一說禹為顓頊六世孫。《漢書·律曆志下》:“帝系曰: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禹,虞舜禪以天下。”依此,則禹與舜為族兄弟,但與堯輩份差距太大。

上古並不存在禪讓制?

上古帝位繼承表

但不管如何,這些人傳位來傳位去,始終還是一家人。只是到了堯舜禹間,親疏有別而已。換一句話來說,便是帝位自黃帝以來便一直是實施世襲制的(玄囂、昌意兩支輪流),只不過在堯舜時代稍微改變了一下,而到了夏啟又重新恢復世襲罷了。

而所謂禪讓,其實背後更有著殘酷的權力之爭。據說堯晚年“德衰”,為舜所囚;而舜晚年則遭到放逐的命運。故李白有詩云:“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九疑連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至於啟得以廢禪讓,其實和禹也有一定關係。《史記·燕召公世家》載:“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

故此,所謂禪讓制的內幕,並非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

另外,所謂上古禪讓其實僅為培養後繼者的制度,帝位還是終身任職制。史載舜被堯舉用,二十年後“攝行天子事”,堯死三年才正式接任帝位;禹也是先被舜“豫薦於天”,舜崩三年方正式履任,可見堯、舜均任職到壽終。

從這一點看,堯、舜均無“禪讓”之舉,而是:

生前培養、死後傳位

上古並不存在禪讓制?

如果說當初堯採用“禪讓”方式,系因不滿意丹朱而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的話,那麼這種“禪讓”,到了後代便變味了。

兩千年後的曹丕,在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後便得意洋洋地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此後,司馬氏接受曹魏的“禪讓”,劉宋接接受晉室司馬氏的“禪讓”,南齊又接受了劉宋的“禪讓”……南朝四代均如此,北朝也大致如此。

禪讓,不過是一道幌子。

這種以下逼上的“禪讓”,我們不妨稱之為偽禪讓。之所以出現如此怪象,是跟魏晉六朝門閥制度導致大臣權力太大分不開的。因此到了隋唐皇權加固、科舉取士,豪強勢力不再強大到威脅帝王的位置,偽禪讓很少出現。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在宗室內部實行的所謂內禪。如唐高祖李淵讓位於太宗李世民,唐順宗李誦讓位於憲宗李純,宋高宗趙構讓位於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讓位於寧宗趙擴。但內禪只能算是“家天下”背景下的一種變體世襲制,而且好多也是被動的,如宋光宗的紹熙內禪等等。

上古並不存在禪讓制?

曹丕受禪

古代改朝換代方式無非兩種,一靠偽禪讓,一靠武裝奪取。前者多為人所不齒,稱之為篡。其實二者本質差不多的。正如要錢的兩種人,一種靠坑蒙拐騙讓你主動掏腰包,另一種人沒那個條件,只好乾脆直接實施搶劫了。

因此,所謂上古實施禪讓制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靠世襲上臺的堯,在位間僅實行了生前培養、死後傳位的制度,舜繼位後沿襲其制,但後來便仍為“家天下”所取代。舜得以繼承帝位則僅為曇花一現,如果將他剔除在外,則上古仍為“家天下”背景下的世襲制。由於儒家將帝位禪讓用來宣揚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理念,禪讓制遂成為理想的帝位傳承方式,但也由此成為古代政治權力鬥爭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