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劇焦一線

聚焦影視內容,深度解析行業

作者:李知恩

《都挺好》雖然已經收官,但是這兩天,仍有不少人在為蘇大強流淚,結局時他為女兒買的一本習題冊,成功引爆了不少觀眾的淚腺。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對於《都挺好》的大團圓結局,有不少觀眾表示自己原諒了大強,現實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了,在劇中大團圓也無可厚非。但是,還是有不少觀眾堅持與大團圓結局鬥爭到底,《都挺好》的豆瓣評分下滑,就是不少觀眾的反擊的證明。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的爭議,其實正是觀眾處理原生家庭創傷的認知爭議,希望蘇明玉與蘇家割裂的。或許並不認同在現實生活中“以德報怨”;接受大團圓結局的,或許內心更傾向於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原諒與不原諒,和解與不和解,都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都挺好》也是,它不過是為了劇中的蘇明玉做了一個選擇,找了一個妥協的出口。

大團圓結局

“真的太讓觀眾失望了”

在《都挺好》收官之前,很多觀眾已經做好了與大團圓結局做鬥爭的準備,不少觀眾甚至揚言如果敢大團圓就去豆瓣打一星,事實上不少人真的這樣做了。在《都挺好》豆瓣評分人數8萬人的基數上,大結局播出後評分從8。1分降到了7。9分,可見不滿意大團圓結局的觀眾並不在少數。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長久以來,諸如《中國家庭》《媳婦的美好時代》《裸婚時代》等國產家庭劇都是大團圓走向,但是到了《都挺好》這裡,觀眾卻對大團圓結局不買賬了,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時代已經變了,觀眾對家庭劇的認知也在發生變化。

1. 女權主義思想興盛

《都挺好》播出後,“有錢版樊勝美”蘇明玉的經歷受到了很多人的共情,因此,不少人希望《都挺好》是一部家庭版《甄嬛傳》,但奈何明玉卻從鈕祜祿明玉反向進化成了蘇家明玉,最終不僅原諒了暴打自己的明成,甚至為了照顧父親離開多年栽培她的師父蒙總。在不少人看來,大結局明玉的選擇更像是女性形象的犧牲。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從藝恩彙總的《都挺好》網路收看使用者畫像來看,該劇觀眾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化,女性觀眾佔比超過70%,90後和80後均佔據46%,40歲以上觀劇群體僅佔據5%。對於年輕一代的女性來講,在女權主義思想興盛的大環境下,不少人更能認同的是《甄嬛傳》中的甄嬛和《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等“以牙還牙”的女性形象,比起傳統的以德報怨思想,新時代女性或許更關心的是何以報德。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2. 原生家庭論流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心理學的傳播以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如今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已經白熱化。中國家庭的問題,並非這幾年才開始出現的,但對50代、60代的一輩人來說,人們對精神層面的探討並不深,且受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影響,也很難意識到家庭對自身性格的影響。如今隨著不少80代、90代逐漸成為父母,原生家庭也逐漸成為了社會熱點議題。

對50代、60代的人來說,面臨的最大壓力或許就是物質的匱乏,但在當下過度競爭,資訊爆炸的時代,80代、90代面臨的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現實焦慮,讓不少在原生家庭受過創傷的人對父母的牴觸進一步加深,想要逃離原生家庭,不願意蘇明玉與家庭和解,其實也代表著他們自己不願意與家庭和解。

《都挺好》大結局被吐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故事尾聲人物“洗白”過於倉促,為了走向大團圓結局,甚至安排了蘇大強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對很多觀眾來說,原著中明玉“親情撿不回來,平淡如水交往”的心態其實才更貼近現實。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對國產家庭劇來說,長久以來的主流思想一直是以和為貴,這不僅符合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理念,或許也更為符合審查要求,畢竟悲劇結局的負能量和喪文化還是被主流觀念所不容的。《都挺好》的大團圓結局,除了是對審查的妥協外,其實也是蘇明玉對自己的妥協。如果最終不能放下仇恨,對蘇明玉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煎熬,正如石天冬所言:“你就是用她的錯誤,來懲罰你自己。”

其實,《都挺好》所謂的大團圓也並沒有多麼圓滿,就像姚晨對大結局的解讀一般:“蘇大強在失憶後才找回了父愛,而明玉終於釋放出的愛,卻再也得不到父親的迴應。就像我們真實的人生,經常和愛與和解擦肩而過,而很少真正得到它們。面對命運的無奈,我們只能笑笑說:都挺好。”

和解並不等同於原諒

蘇明玉的選擇何嘗不是一種出路

從網路討論來看,一部分人在牴觸大結局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在為大結局痛哭流涕。有人希望明玉能完成對蘇家的報復,但也有人希望她能釋然後從陰影裡走出。

每一個幸福家庭的孩子,都應該感謝神祇,每一個不幸家庭的孩子,又該如何自處?原生家庭的罪與罰,真的只有“割裂”這一條辦法嗎?如果不是割裂,又如何從原生家庭的痛苦中走出?這無疑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沃福和影視編劇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曾寫道:“要祛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要切忌,永遠不要在盛怒之下審視。”《都挺好》中就透過往事回溯,剖析了明玉心理創傷的根源。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歸根結底,造成蘇明玉命運悲劇的根源就是蘇母,蘇母離世後,明玉的一腔恨意其實已經再無法被彌補。蘇母之外,對明玉傷害最深的兩個人中,蘇明成是施暴者,但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過度“輕女”會造成傷害,過度“重男”同樣如此,蘇明成最終也因“媽寶”付出了代價。至於父親蘇大強,也不過是活在蘇母陰影下失去了父權的男人,結局的一本習題冊,無疑代表了蘇大強多年無法釋放的愛與愧。

《都挺好》劇集中對蘇母的描述並不多,但原著中,蘇母同樣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其實,回顧歷史大環境來看,50代、60代的父母經歷過太多大事記,所以對50代、60代父母的孩子來說,錯在父母,但或許也在整個時代。眾生皆苦,當你選擇去看清父母,或許才能看清自己。就如知乎網友所言:“真正決定後來生活方式的並不完全是你的經歷,而是你對這些經歷的認識和理解。”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都挺好》中有一個細節,便是明玉多次喝醉之後睡在浴缸裡面,浴缸形如母臺狀,代表的正是她多年來缺失的母愛。此外,她還在家中拼了一座溫馨的小房間,這樣的蘇明玉,無疑曾在無數個夜晚,想象過自己也能擁有家人的陪伴,能感受到家的溫馨,這也是為何後來她會說有蘇大強陪伴的春節,是她過得最幸福的一個春節。

《都挺好》播出之後,《人物》雜誌在微博後臺釋出了關於原生家庭的問卷調查,兩天之內收到了819份問卷反饋,可見當代社會“蘇明玉群體”的龐大。問卷反饋顯示,重男輕女、暴力、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不和睦的家庭關係等都是傷害產生的原因。《人物》雜誌表示,幾乎每一個分享故事的女孩都在努力自我修復,所以說,《都挺好》中與過去和解的結局,並非不得人心。

有句話說得很直白,但也並無道理:“父母之所以為禍害,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不懂父母之道,而你作為禍害的後代,比起盯著父親、爺爺、爺爺的爺爺的原罪咬牙切齒一輩子,勇敢肩負起保護自己的家庭後代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實,選擇與過去和解,也並不等同於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都挺好》聚焦的不止是原生家庭

還有更多新時代矛盾

長久以來,國產家庭劇都喜歡將故事聚焦於“婆媳矛盾”之上,但如今這“一招鮮”已經不管用了。隨著當下年輕一代與公婆公開生活成為主流,中國家庭的矛盾早已轉移,正如《都挺好》中試圖探討的伴侶相處之道、子女與父母的溝通難題、老人的贍養問題等。

《都挺好》作者阿耐曾言,《都挺好》這部家庭劇兩代人一起看的話,肯定會吵起來,但是它其實正是一部適合兩代人一起看的劇集。劇中將兩代人的代溝、差異等都拋在了明面上,也在嘗試探討一種可行的解決之道。

劇中兩對夫妻明哲與吳非、明成與朱麗的小家因為蘇家的大家雙雙矛盾橫生,最終明哲在小家與大家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明成與朱麗卻是直接離婚。這兩個小家中,明哲的家庭災難始於“愚孝”,而明成的家庭災難則始於“啃老”,這無不是當今社會常見的議題。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溝通與表達從來不是中國人在親情上的強項,在《都挺好》中也同樣如此。《都挺好》中,蘇大強即便知道自己被保姆所欺騙,仍是一意孤行與兒女斷絕關係,這正是因為兒女對他的孝順僅停留在物質生活的滿足,而忘記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關懷,兩代人從未直接有效地溝透過,最終反而是借旁人之口道出了其中真相。

《都挺好》結局真的是“大團圓”嗎?那是和解,也是妥協

《都挺好》最重要的現世意義,其實還是將原生家庭這個議題搬上了熒屏。在國外,關於原生家庭的探討是非常常見的,如美劇《無恥之徒》《犯罪心理》等,但是在國內,聚焦原生家庭的劇集並不多。

《都挺好》的出現,則將國產家庭劇從已經被懸浮化的“婆媳矛盾”上拉回到了新時代的家庭矛盾,引發了觀眾對子女與父母相處之道的探討與反思,或許,它也能讓眾多掙扎在創傷裡的人對原生家庭多一份體諒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