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好在哪?憑什麼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魯迅先生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那麼《史記》好在哪?

《史記》好在哪?憑什麼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好在哪?憑什麼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之前,史學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所以《史記》最初以作者官職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史記》開啟先例,後世作者繼起,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

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可以說《史記》

建立了史學地位。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後世史書大多效仿這種體例,《史記》建立了

傑出的通史體裁。

從內容來看,《史記》以人物為中心,寫了四千多人物,精雕細琢的有三百多人。比如屈原、劉邦、廉頗等,這些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史記》塑造了一幅三千年的英雄群像。

《史記》究竟如何做到讓這些人物“活”起來呢?《史記》在記錄歷史時,不是事事詳贍,平鋪直敘,它透過剪裁,保證歷史敘述的完整和真實,以及人物命運與性格的揭示。如

項羽本紀》,揭竿而起——鴻門宴——霸王別姬——垓下之圍——烏江自刎。還運用“互見法”,即在人物的本傳中這個人物的主要經歷和性格,在其他人的傳記中描繪次要經歷和性格。既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又能豐富人物形象。如塑造劉邦這個人物,《高祖本紀》寫劉邦起義、征戰、開國,表現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心懷天下;《項羽本紀》表現了劉邦貪婪好色,無情無賴;《蕭相國世家》則寫劉邦猜忌功臣;《淮陰侯列傳》則表現了劉邦陰險毒辣。除此之外,《史記》還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人物之間對比襯托,在特定環境中凸顯人物性情,以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凸顯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面貌。所以我們看《史記》人物傳神,性格鮮明。

《史記》好在哪?憑什麼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的地位毋庸置疑,《史記》的出色後世皆贊,即便今時讀書沒有通讀《史記》,其中的經典語錄我們也耳熟能詳。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智者千慮,必有以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史記》無愧於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