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憫農的李紳,發跡之後過得如何?許多老師不願告訴學生

《憫農》一共有兩首,第一首的傳頌度高。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每一箇中國娃的啟蒙詩歌,它教會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珍惜糧食。

但第二首的張力更強。

寫下憫農的李紳,發跡之後過得如何?許多老師不願告訴學生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一字一句,像一把利刃,直接刺向當時的社會現實,暴露出當時唐朝汙吏剝削農民的醜陋面目。

能寫出這樣令人稱頌的詩句,想必其作者應該是深諳百姓的疾苦、節約惜物的人。

還沒發跡前也許是這樣,但發跡之後的李紳,絕對可以成為勤儉節約的反面教材。

寫下憫農的李紳,發跡之後過得如何?許多老師不願告訴學生

幼年失怙

李紳實際上是個官二代,曾祖李敬玄做過宰相,但後來家道中落,到他父親時只是一方小縣令。

他的生活並不富足,從小也吃了不少苦。

在李紳6歲時,父親就病逝了,只留下一對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他忍受過生活的重重苦難,也承受過各色人物的白眼相待。

處於社會底層的李紳,早早就看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

壯年入仕

27歲那年,李紳考中進士,做了國子監的助教,從此走上了仕途。

這時候的李紳還是個心懷百姓,意氣風發的志士。

早年的貧困經歷,更讓初涉官場的李紳痛恨其腐朽與灰暗。

漸次豪奢

在官場摸爬滾打十來年後,李紳的官運越來越好。

人類是充滿慾望、並且受慾望所驅使的動物。

隨著官位的攀升,李紳“漸次豪奢”。

曾經那個意氣風發、體恤百姓的李紳,已經留在了過往的歲月,留在了《憫農》的詩句裡。

此時穿梭於宦海中的,是一個花天酒地、濫施淫威的腐官酷吏。

寫下憫農的李紳,發跡之後過得如何?許多老師不願告訴學生

他早就忘了一粒米的珍貴,享受著永遠吃不完的大魚大肉。

據說,李紳因為喜歡吃雞舌,所以他每吃一盤雞舌,都要殺掉三百多隻活雞,每一餐的花銷高達幾百上千貫。

一貫錢等於一千文錢,一千文大約等於現在的100塊錢。

“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主角就是李紳,

意思就是說某件事件比較常見,不足為奇。

說的就是他奢侈糜爛的生活。

這個成語出自於李紳舉辦的一個酒席。

大詩人劉禹錫一直都是李紳心中的大偶像,可劉禹錫官運不佳,一直被貶在外。

一直無緣見到自己偶像的李紳,在劉禹錫回到長安後,激動地設宴邀請偶像來自己家做客。

在宴會上,李紳用自己的最高規格招待了劉禹錫。

除了美味佳餚,他還特地安排了很多歌女。

整場宴會被李紳安排得明明白白,酒過三巡後,他已經美美地沉浸在其中。

不過對於被貶了20多年的劉禹錫,見慣的是生活的苦澀、命運的漂泊,他也更享受於灑脫自由的生活。

寫下憫農的李紳,發跡之後過得如何?許多老師不願告訴學生

對於縱橫官場多年,沉醉在酒色中的李紳,已經無法與其共情。

看到李紳家中歌姬成群,更是感慨頗多,

於是寫下了《贈李司空妓》一詩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對於美酒佳餚、歌姬美色,李司空早就見慣了這種大場面,過著養尊處優、奢侈糜爛的生活,但我劉禹錫卻肝腸寸斷,於心不忍。

也許曾經的李紳還有滿懷壯志,還可以和偶像暢談抱負。

但此時的李紳,心中裝滿了官場裡的鉤心鬥角,再也回不到從前,或者說他根本不想回去。

濫施官威

李紳算計了一輩子,最終做到了宰相的職位。

他把對老百姓的悲憫拋得一乾二淨,卻把官僚的腐朽、奢靡演繹得淋漓盡致。

據史料記載,李紳還沒發跡前,常常到李元將的家中做客,並尊稱人家為“叔叔”。

在他發跡之後,李元將為了討好李紳,主動降低自己的輩分,自稱為“侄”。

但李紳都不買賬,為了彰顯自己的官威,李紳毫無情義可言。

直到李元將又降一輩,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由於為官殘暴,李紳成了遠近聞名的酷吏,當時很多淮南的百姓紛紛外出逃難。

手下向他彙報此事,李紳卻很淡定:“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那些顆粒飽滿的顆粒會留下,

那些秕糠會隨風飄走,以後這種事就不要再彙報了。”

由此看來,李紳對於農事依舊還是很瞭解,但他對於百姓的生死早就置之度外了。

後來李紳又一手操辦了吳湘冤案。

當時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受賄和強搶民女,李紳直接處決了他。

因為吳湘是牛黨的堅持擁護者,這起案件引起了不小的糾紛,有人認為李紳是公事私辦。

直到幾年後牛黨得勢,又把此案翻了出來。

儘管李紳已經去世,但還是被追加了個“

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的處分。

40年的宦海沉浮,李紳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來時的路,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